系统论视域下耕读书院育人模式构建探赜
2025-01-21杨育智安步赢
摘" 要: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研究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思维与方法探索其发展逻辑,分析育人主体、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评价4个互动协调的要素和整体性、动态性、多样性、开放性4个与之相应的特征,进而通过明确其目标指向性,拓展其主体多元性,强化其活动指向性,提高其评估科学性,达成对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整体构建。
关键词:系统论;耕读书院;育人模式;耕读教育;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61-04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the farming-reading academy needs to use the perspectives,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system theory to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logic, and analyze the four interactive and coordinated elements of education subject, education management,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as well as the four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ity, dynamics, diversity and openness. Then, by clarifying its goal directionality, expanding its subject diversity, strengthening its activity directionality, improving its scientific nature of evaluation, we can achiev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l of the farming-reading academy.
Keywords: system theory; farming-reading academy; education mode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practical logic
耕读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同时,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渐进式提出,从开展耕读教育、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到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因此,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既是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守正”教育,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教育;既是厚植爱国情怀的思政教育,也是增强实践本领的专业教育[1]。而耕读书院作为耕读教育传承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开展耕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场域,也是防止耕读教育泛化或虚化的有力阵地。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中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2]。在此背景下,通过借鉴与集合书院制的体制机制优势研究耕读书院,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积极推进勤耕与重读相互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学农与事农相互贯通,着力改善“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2],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论视域下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要素组成
作为一项覆盖多学科、涉及多部门、包含多要素的系统性工作,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研究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思维与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3],这也是新时期新阶段开展耕读教育研究之必需。耕读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耕读教育为核心,借鉴书院制育人模式,涵盖育人主体、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评价4个要素;四者的互动协调构成耕读书院的育人整体,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1" 耕读书院基础性要素:育人主体
育人主体是耕读书院育人模式构建的基础和关键。《方案》指出,“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2]。这就要求耕读书院完善校内协同、校内与校外联动、教师与学生配合的育人主体。校内主要是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部门和团委等部门教职人员的协同,共同开展或参与丰富多样的耕读文化活动。同时,校内与校外联动能够发挥好基层政府、农林企业、产业基地等校外耕读教育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走进山水林田湖草,增强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此外,学生也是耕读书院至关重要的育人主体。以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社团及学生会成员等为代表的学生主体,通过朋辈教育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耕读书院的育人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唤起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动的情感、意志,进而养成正确的耕读观、价值观。
1.2" 耕读书院保障性要素:育人管理
育人管理是耕读书院育人模式推进的前提和保障。《方案》指出,“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耕读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2]。这就要求耕读书院突出“组织管理”,成立由校领导任院长,各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委员会可下设思政领航、学业引导、耕读实践、素质拓展、综合事务等中心[4],使书院制耕读教育的管理机制更渐清晰;同时加强“活动管理”,深度挖掘和凝练学生学习或参与的各个课程与活动中所蕴含的耕读元素,使耕读教育的课程与活动体系更加完备;并且健全“制度管理”,使耕读书院建设的相关制度、校外基地和育人平台的管理办法、实习实训与志愿服务的实施办法更加完善。通过加强三方面的管理推进耕读书院现实性与发展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育人管理系统。
1.3" 耕读书院运行性要素:育人活动
育人活动是耕读书院育人模式实施的依托和抓手。《方案》指出,“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2]。这就要求耕读书院构建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的育人活动系统,突出思想引领、注重文化熏陶、强化榜样带动,增强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而言,与勤耕重读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如实验课程、专业见习、企业实训等,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耕读教育相关的团学实践活动,如军事训练、劳动教育、勤工助学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与耕读文化相关的校内活动,如耕读讲坛、经典诵读、民俗赏析等活动,培养学生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矢志“大国三农”的情怀。与耕读实践相关的社会调查、“三下乡”、乡村或社区志愿服务等校外活动,以及到农村、到林区、到实践基地、到生产一线现场的调研考察、实地学习,锻炼学生走进基层、问计于民的民本观念和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1.4" 耕读书院反馈性要素:育人评价
育人评价是改进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支点和标准。《方案》指出,“强化督导检查”“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2]。育人质量的保障也离不开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是目标层面的评价,明确耕读书院育人之于弘扬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等目标任务的达成度。其次是价值层面的评价,避免耕读教育局限于提高劳动技能这一工具层面的观念,通过耕读书院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夯实耕读教育,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再次是实践层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到田间地头里感悟生态文明思想,在林田湖草间践行“两山”理念,进而增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此外,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且有成效的集体或个人进行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时加大对耕读书院育人活动的肯定和认同,加强对耕读教育成果传播以及成果转化的支持等。
2" 系统论视域下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多元特征
系统论强调运用全面、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内部结构,进而有效调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从整体上达成最优化目标[5]。耕读书院育人模式中,耕读突出了育人的重点内容与元素组成,书院制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强调对资源的整合和服务的集成。因此,耕读书院育人模式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
2.1" 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对耕读书院模式的全局性把握。具体而言,一是耕读书院育人方案的整体性。要将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阶段化、层级化、多元化的具体目标。要坚持面向未来,精准把握新时代耕读教育的价值取向、精神呈现、技能养成等方面的培养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有效解决耕读教育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二是耕读书院育人环节的整体性。要构建传统耕读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等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推进育人环节的互补与融通。三是耕读书院育人实践的整体性。要制定符合耕读教育实践要求的组织机制、载体平台、保障措施,构建全过程、联动性的实践保障机制,形成体系化的耕读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6],将耕读教育的价值认知、技能掌握、习惯养成、文化涵养等纳入实践实训考核。
2.2" 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对耕读书院实施的过程性阐述。具体而言,一是耕读书院教育内容的持续丰富。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教育内容资源丰富,而乡村振兴、“三农”现代化和中国式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1],赋予了耕读教育新的内涵,因而耕读教育的发展就是教育内容持续丰富的过程。二是耕读书院教育载体的迭代更新。耕读教育除了与传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劳动教育等多元化载体结合之外,还可利用校内的创新创业基地、“一站式”学生社区,以及校外的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三是耕读书院教育形态的不断演进。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支持,耕读教育也将融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教育新形式,并不断探索新场景驱动的耕读教育形态。
2.3" 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对耕读书院要素的类型化表达。具体而言,耕读书院的育人模式需要遵循学龄年级、活动设计、考核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学龄阶段的多样性。不同学历阶段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价值观念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耕读书院的育人目标与具体内容等也因学历阶段和年级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例如,本科阶段低年级重在耕读观念的养成,高年级在于耕读技能的提升;研究生阶段低年级重在耕读素养和耕读思维的训练,高年级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是活动实施的多样性。要充分挖掘学校相关课程及各类活动中的耕读元素,丰富耕读教育的实施形式。例如,在第一课堂中推进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专业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的结合;在第二课堂中开展耕读实践、耕读讲堂、耕读志愿服务、耕读创新创业等多种方式的教育活动。三是评价考核的多样性。耕读教育学龄阶段和活动实施的多样性也指向了评价考核的多样性。例如,融入第一课堂的评价主要考核耕读元素的课堂讲授及学习成效情况;融入实践教学的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向成果转化的程度,记录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具体表现;融入团学活动的评价主要是客观记录学生的耕读活动情况,做好全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融入志愿服务的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能力。
2.4" 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对耕读书院模式的发展性要求。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开放性同样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育人格局的开放性。教师要树立开放性的思维格局,意识到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变化,尤其关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撑或影响下耕读教育的新进展、新案例;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宏阔视野的养成,从民族复兴、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视野学习耕读教育。二是育人维度的开放性。从学生成长的时间维度分析,关注耕读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从中小学阶段就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统筹推进大中小学耕读育人的一体化建设。同时从学生发展的空间维度分析,注重耕读教育在学生不同学习生活空间的协同与衔接,联动推进家庭-学校-社会的贯通式培养。三是育人过程的开放性。耕读书院的育人过程是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载体的开放与融通,也是校园内外、课堂上下、虚实之间的开放与融通。良好的开放互通具有倍增效应,起到“1+1gt;2”的效果,进而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总体成效。
3" 系统论视域下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实践理路
实现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有效构建,可以从以下4个维度着力,明确目标的指向性,拓展主体的多元性,强化活动的指向性,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1" “目标-方向”层面:明确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目标指向性
明确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整体性,能够对耕读书院的构建与实施更好地发挥导向和调控作用。总体而言,耕读书院育人的宏观目标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微观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兴农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耕读书院育人能够很好地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具体而言,开展耕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密切相关;耕读教育的劳动属性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理阐释;引导学生到农村、到林区、到实践基地、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既可通过劳动强健体魄,又可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学习增智;在耕读中领悟山水田园的景观美、五谷丰登的生活美、“参天地、赞化育”的文化美。
3.2" “结构-优化”层面:拓展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主体多元性
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多样性表明,耕读书院的实施要努力推进主体的多元性,推动全员育人态势的形成,构建齐抓共管、同向而行、同频共振的协同化教育格局。应厘清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类人员在耕读书院育人模式中具体承担的职责,挖掘其他教职员工的岗位优势,促进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凝聚全员育人的最大合力。例如,专业师资走进书院开展“领航计划”,与二级学院联动开展耕读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三农”情怀和实践认知;实践基地直通书院实施“匠人计划”,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调研考察、实地学习,涵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技能;特色活动开在书院打造“品牌计划”,借助传统节气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农民丰收节日等,结合学校、学院及社区实际,开展耕读教育品牌建设。
3.3" “动力-过程”层面:强化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活动多样性
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动态性表明,只有持续做好内容的丰富、载体的多元和形态的演进,才能使耕读书院的活动保持明确的指向性。具体而言,在内容方面,既要注重传统农耕文化中农史农俗、农事节气、农耕技术的传承,注重研读《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传统农事经典;也要强化现代技术、农耕农艺、生产实际等能力的提升,密切关注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同时要重视“互联网+”、生态文明、绿色农业等农业前沿,倡导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溯源耕读教育的内在生命力,从现代科技中发掘耕读教育的发展源动力。在载体方面,除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要运用好耕读文化学习日、读书会、宣讲周、主题月等团学活动,运用好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生产实习等开展好耕读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劳动精神的培育,运用好“一站式”学生社区教师、社团和学生党员干部开展耕读传家的培育沙龙、团体辅导,以及“身边的榜样”等活动。在形态方面,积极吸收和借鉴“互联网+教育”、数字教育和“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新技术、新业态,运用好虚拟仿真实验室、微信、微博、抖音和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开展耕读文化的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宣传,探索数字化、共享化等虚拟空间或情境下的耕读教育。
3.4" “评估-反馈”层面:提高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评估科学性
对耕读书院育人模式效果的评估旨在查找实际工作与既定目标的偏离情况,进而通过信息反馈,推动系统自我调节、更新与升级,以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因此,要建立健全耕读书院育人模式教育评估制度。在评估体系上,围绕耕读书院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成效等科学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方式上,注重发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对耕读书院各类主体作用发挥及实施成效的跟踪检测。在评估导向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相互结合,坚持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相互衔接,体现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体制机制上,要完善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状况动态调查与测评机制,把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核心指标。在评价反馈上,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耕读实践的成效反馈。此外,要将评估结果与相关部门的日常考核、教师的业绩考核、学生的素质评价相结合,推进以评促改,从而更好推进耕读书院育人模式的有效构建与实施。
4" 结束语
总之,耕读书院在弘扬耕读传统文化,把握耕读教育内涵,构建耕读教育体系和培养新型农林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构建耕读书院育人模式,通过准确把握其育人主体、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评价4个要素,全面分析其整体性、动态性、多样性、开放性4个特征,进而围绕目标的指向性、主体的多元性、活动的多样性、评估的科学性4方面进行探索,能够为破解当前耕读教育的实施困境,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卢会翔,刘义兵.守正与创新:耕读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回归[J].教育学术月刊,2023(5):54-60.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3] 魏宏森.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J].系统科学学报,2022(1):1-6.
[4] 冯晓燕,杨育智.课程思政视域下“四位一体”耕读教育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7):29-32.
[5] 任昊,米平治,张晋.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与可为——以大数据应用为技术路径[J].教育科学,2022(1):41-48.
[6] 罗亮,杨思清.系统论视域下把高校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3(4):106-111.
基金项目: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立项项目(J20230373);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立项项目(J20220221)
第一作者简介:杨育智(1986-),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农业教育和耕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