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5-01-21贾玉洁尹宽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摘" 要:植物保护基础作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致力于教授学生识别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专业知识,更承载着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双重使命。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仅仅传授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思政教育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将深入探讨农业类课程在思政教育实施中遭遇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设计植物保护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实施方法。通过思政教育,期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涉农专业学子的政治觉悟,丰富课堂教育的内涵,强化其教育价值与效果,同时也为其他农业院校在涉农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植物保护基础;教学改革;教学实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53-04

Abstract: As a core course for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ics of Plant Protection is not only committed to teach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identify and control plant pests and diseases, but also carries the du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literacy.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ontext, just impar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annot meet society's needs for tal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will deeply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agricultural cour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sign targete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asic courses of plant protection.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expect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olitic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room education, strengthen its educational value and effect, and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ics of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alent training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维持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这个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融入农业类课程,不仅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需求,也是对农业教育内容的一种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植物保护基础作为涉农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深入剖析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紧密对接国家关于农业安全与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对于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印发进一步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4]。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被赋予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任务,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探讨涉农专业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通常问题的基础上,以植物保护基础这一课程为例,分析农业类专业特色下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与实践途径,以期为同类课程提供实践指导和启示。

1" 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实施中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1.1" 课程与思政未深度融合

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通常较为独立,涵盖大量农业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采取单独设置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地将思政理论应用到农业实践中,从而无法充分体会到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此外,教师对思政教育的了解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这进一步加剧教学效果的不均衡[5]。一些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仅仅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添加到专业课程的某个环节,而未真正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这种表面的结合往往使得课程思政显得生硬和突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2" 学生知识结构、兴趣度与参与度的差异

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学生来源的地域差异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生对于相关理论和观念缺乏基本的认知,这自然会影响到他们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特别是对于那些选择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授课环节可能对实践技能的学习更感兴趣,因为这些技能直接关联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而相对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则难以引起其关注和兴趣[6]。如果课程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缺乏生动有趣的元素,那么学生参与各类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会下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情况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尤为明显,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和改进。

1.3"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

目前,众多院校在评估教学效果时往往依赖于量化指标,如考试分数与合格率等。然而,在评估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方面,却面临着挑战。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很难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7]。这种情况下,教育者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实际表现和学习成果,也难以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思政教育效果、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并准确评估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思政教育的质量提升,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2"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思政目标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的思政目标,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案例的引导为手段,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其文化素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介绍植物保护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8]。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优越性,树立制度自信,培养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元素,从植物保护的历史沿革、我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成就等方面入手,举例说明我国植保工作者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2" 树立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步骤和数据。同时,科学精神还包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已有知识的质疑[9]。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挑战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对植物保护领域前沿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设置一系列开放性的研究课题或实验项目,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跳出框架,大胆设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不断优化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够激发其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和新的价值。

2.3"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植保工作者的使命是保障植物生产的安全,应肩负起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责任[10]。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植保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的农业政策、发展战略以及植保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此外,通过分享植保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为他们在未来的植物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2.4" 筑牢生态文明理念

在植物保护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环保思想。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操作,再到田间实践,每个环节都应力求减少能耗,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在实验操作中,应注重减少试剂的使用量,优化实验步骤,降低能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田间实践环节,应严格落实农药的减量增效措施,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天敌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同时,还应将环保思想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具备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人才[11]。

3"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3.1" 思政元素的挖掘

本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的方式,紧密关注植物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将思政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本课程中的入侵生物的危害、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等典型案例被精心挑选出来,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和热烈讨论。不仅让学生对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理解,而且在无形中培养其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专题讨论环节,我国绿色防控技术的成功应用案例,以及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等要素十分重要,在学生小组中作为讨论话题。这些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课程部分思政元素和教学环节见表1,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通过该课程设计,力求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植物保护人才。

3.2" 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不断探索涉农课程与农业生产紧密贴合的教学方法,以期更好地满足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挑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尽管只是部分课程实施该教学模式,但也体会到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行业技能和发展动态,还需要随机应变掌握课程节奏,以应对学生实践中遇到的不同问题。

3.2.1" 田间现场教学

田间现场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观察和操作,他们能够亲身了解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在教师的现场示范和指导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和采集病虫害标本,掌握病虫害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同时,他们还能够学习如何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并亲自参与实施,从而加深对植物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等问题的关系,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2.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在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合进行田间实践教学或实验操作有一定危险性时,可以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部分教学。学生可以在软件中进行各种操作,如药剂配制、昆虫饲养、病虫害识别等。通过模拟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多次实验,熟悉实验技能和操作规范,避免药剂浪费,筑牢学生的环保观念。

3.2.3" 校企合作与实践

积极与校区周边的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开设讲座,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这些校企合作实践活动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还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接轨的机会,增强其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挑战,了解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价值。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植物保护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评价体系不仅应严格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全面评价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为实现该目标,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纳入评价体系。通过该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应用,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不仅能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取得进步,还可以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3.3.1" 自我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长变化,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态度,了解学习成效,保证课程的学习质量[12]。为全面分析学生在植保课程学习前后的变化,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和感受。对比学生在课程前后的自我评价,观察他们对植保相关行业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应体现在对行业的认知深度和对职业道德素养及爱岗敬业精神的理解与践行上。

3.3.2" 生生互评

生生互评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反馈,有助于收集多角度、全面的信息,从而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在该评价方式下,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彼此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从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13]。通过生生互评,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学生对植保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以及他们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积极度。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深入思考、客观分析,这也能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还能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3.3" 教师评价

对于课堂表现、专题讨论参与情况等难以用具体分数衡量的内容,可以采用等级制结合量化打分制进行评价。将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每个等级赋予不同的分数,再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等进行量化打分。对于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在面对特定情境时的决策和行动,单独对其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生态环保意识等进行打分,再给出综合评价。

4" 结束语

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确保作物健康成长、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更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植物保护基础授课中,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植保工作对于社会的重大价值和重要性,是服务国家农业发展、保障粮食自给自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实践。使学生明确植物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战略任务。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植物保护事业中,为服务国家农业发展、保障粮食自给自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备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一代人才,他们将成为肩负起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国家战略任务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常钦.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N].人民日报,2021-11-16(005).

[2] 江秋菊,刘玉倩,刘芬,等.植物保护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河南农业,2021(12):24-25.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2):30-31.

[4]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新教育,2020(19):32.

[5] 胡咏梅,刘雅楠,翟东升.我国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学报,2023,19(5):162-182.

[6] 王玉辞.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35(3):118-122.

[7] 陈万军,赵生学,丁艳.特征、困境、路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3,37(2):62-67.

[8] 张云飞.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5):41-48.

[9] 贺宁.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现状及培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2.

[10] 杜鹏.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探讨[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1):64-66.

[11] 李世强.浅析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运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效果[J].种子科技,2023,41(16):115-117.

[12] 郑明达.过程性评价的组织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9):107-109.

[13] 王照兰.MOOC时代学生如何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7):82-8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面上项目(21KJB210014);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博士提升计划科研启动基金(BS2106);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社会实践项目(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贾玉洁(199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一场及时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