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5-01-21覃舒曼黎典明赵波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合作国家农业和教育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中国已成为老挝的第一大援助国、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老农业项目合作等对老挝懂中文、懂农业技术的人才产生急迫需求,研究老挝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开展分析研究,提出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老挝
中图分类号:G526.9"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32-05
Abstract: Driven b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ts partner countri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China has become Laos' largest donor, largest source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China-Laos agricultural project cooperation has created urgent needs for Laos who understand Chinese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Lao stud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La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
Keywords: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student;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 talent training model; Laos
老挝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国,双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共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教育深度合作、互学互鉴,实现共同发展。农业和教育是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双方明确要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服务中老大项目建设。在此背景下,老挝来华留学生数量稳步增长,中国农业职业院校招收的老挝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这为中国农业职业院校的留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挑战与需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老挝在农业技术和职业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培养老挝和“一带一路”建设亟需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老挝来华留学生,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本文将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为例,对农业专业留学生的“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提升老挝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2019年12月,孙春兰同志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合作需求的特色课程,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中文+职业技能”既有语言的基础性,也有技能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面向农业专业留学生实施“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留学生人才培养、打造农业职教特色品牌具有积极意义。
1.1"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培养输送复合型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际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入对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通中文、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幅增长。据预计,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将会产生数百万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缺口,中国农业企业也持续开展着广泛的国际经贸合作。以老挝为例,2020年,中国已成为老挝第一大援助国、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10月在老挝进行农业投资的中国企业大约达到239家,投资公司数量和金额均位列第一,投资总额达5.9亿美元。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通车,为老挝农产品生产和出口提供了巨大机会;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老挝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对复合型农业人才的需求增长。“中文+职业技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精准对接市场用人需求,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农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1.2" 推进中文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又强调中文环境的浸润,要求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估和实训实习各方面将中文学习嵌入技能教学,技能学习嵌入中文教学,在双轨融合发展中推进育人目标实现,并形成易操作、可复制的教学模式,使留学生在学习中同时获得语言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收益,保障来华留学的成效。以往的中文教学通常沿用国际中文教育的惯例,多围绕衣食住行、校园生活、兴趣爱好等内容展开学习,重点培养留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专业课则选取本专业的某一重点或核心部分,将中国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套用到留学生教育中,未考虑留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及文化认知差异,反映出中文与职业技能的割裂。“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留学生教学的必然选择,在中文教学上能够保障留学生的留学成效,在专业学习上也能满足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目标,提升留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1.3" 打造中国农业职教特色品牌,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职业院校开办来华留学教育,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国际特色品牌建设的必然之路。高职院校融入到国际教育的格局中,必须建设和完善留学教育的支撑体系,形成国际化办学特色,从管理国际化、教学与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和平台与服务国际化等多方面着手,打造出农业职教特色品牌,形成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是留学教育的核心部分,而“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农业高职院校提高中文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与科学性,还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应用性、针对性强的优势,构建一套内容丰富、可行性强的农业专业留学生培养方法,可以充分释放农业高职院校开展留学教育的潜力,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2"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农业专业留学生培养现状
2.1" 老挝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发布后,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明显有所改善,部分农类高职院校得益于综合办学实力较强、农类学科特色鲜明,留学教育开始进入快车道,规模不断扩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获批为“广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示范项目区域合作试点学校”,同年开始利用自身优势专业招收首批国际留学生,2019年与老挝农业高职院校达成合作,开始招收老挝留学生。学校留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和占巴塞农林学院,由这2所院校向学校推荐稳定生源,同时接收老挝农林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推荐的学生。截至2024年7月,累计招收老挝留学生155人,占招生总人数的82%;老挝留学生学历生79人,均就读农类专业,包括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和动物医学等,同时教育层次也得到提升,人才培养实现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突破,突出了以农为特色的留学教育办学目标。
2.2" 老挝农业专业留学生教育工作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强化“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以及各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规范,结合老挝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听取老方合作院校的建议后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改革,为老挝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注重与老方合作院校做好教学工作的衔接,了解到老挝当地农业技术和产业化趋势以及老挝留学生对将来回国从事农业行业的自我规划,掌握老挝留学生已经学习的农类课程和公共课程、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和中文基础等基本信息后,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将留学生教学计划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在学制方面,专科生为“1+3”学习模式(1年预科+3年专业学习,总计4年),本科生为“1+4”学习模式(1年预科+4年专业学习,总计5年),1年预科主要开展中文补习和中国概况教育,为老挝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夯实中文基础。老挝留学生与中方学生混合编班学习,所有课程用中文进行授课,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2.3" 老挝农业专业留学生情况分析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155人中,包括交流生26人,均在老挝农业高职院校接受了2年专业教育才来华留学;学历生129人,128人为高中毕业,1人为专科毕业。老挝基础教育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在实际教学中,老挝留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部分留学生中文水平薄弱甚至为零,留学前期无法正常应对日常生活和课程学习,部分留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农业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跟上中方教师的教学进度。总体上,老挝留学生中文水平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各不一样,学习进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这对中方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学校对老挝留学生开展了适应性调查,发现老挝留学生对环境适应性较强,能够快速融入中国当地生活;教学适应性上则遇到不少难题,主要原因是中国和老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势差大,包括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大部分留学生希望能够增加中文课程,并多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在社交关系适应上,老挝留学生表现较好,随着留学生活的持续,大部分留学生能够主动开展人际交流,在专业学习上能够与中国教师和学生进行探讨。
3"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推进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
3.1" 与老方配合做好留学教育前置合作
学校与老方合作院校共同配合做好留学教育前置合作,加强留学生教育衔接。在招生工作中,中方教师通过软件沟通、视频宣讲等形式,向老挝学生介绍学校情况,包括学校历史、国际化专业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校园环境等,展现学校农业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特色,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在遴选留学生时,老方教师负责收集汇总留学生基本情况,包括汉语基础情况、考级情况以及高中成绩,方便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组织各专业教研室调整教学进度和完善教学内容。老方教师还要负责在老挝开展留学中国的行前教育,介绍中国的法规制度要求和相关留学政策,以及广西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和广西农业概况等,让留学生提前了解今后留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避免在留学过程中因为信息差造成误解和隔阂,帮助留学生能够更快了解和适应来华留学生活。
3.2" 贯彻实施“中文+职业技能”理念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留学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通过汉语、中国概况类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互相融合来实现“中文+职业技能”培养。在预科阶段,考虑到老挝留学生是以汉语零基础入学,设置有初级汉语、汉语口语、汉语听力和中国概况等多门课程,按照留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专业学习阶段,设置HSK辅导、中国概况2门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使留学生具备汉语听、说、读和写综合能力,了解中国国情。在中国概况课程中,引用学校自编教材《农业汉语》,该教材以广西农业为基础,铺开介绍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和农业经营主体等农业产业情况,每篇目列出农业类生词,辅以趣味性练习,真正落实“中文+农业”教学。所有课程均以中文为授课语言,专业课程学习则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课堂与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农场相结合,更好地培养留学生的职业技能。中文教学不仅强调语言学习,同时还要求提升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留学生参加富有中国和广西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参加交流会、民俗活动、文艺晚会等多类活动,增强了留学生的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观察能力等。
3.3"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为了满足“中文+职业技能”教学和留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将部分专业课程整理翻译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课程资源和职业标准,这些职业教育资源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立足广西、面向东盟,以市场需求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职业目标为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学生。除自编教材《农业汉语》外,学校还开发和推广了科学测土与合理施肥、植物保护技术、东盟中草药种植与加工等7门国际化课程,养猪与猪病防治、牛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技术等国际化培训资源包,作为牵头单位建设第一批“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畜牧兽医技术员IVET3(技术员)和水产养殖技术员IVET4(高级技术员)。这些国际化教学资源已应用于留学生教学中,特别是国际化课程和培训资源包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情境教学,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课堂模式明显促进留学生的学习效果。
3.4" 完善“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国际教育中心—二级学院—留学生信息员”的3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留学生教学质量的监控。国际教育中心参与制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对教学各个环节工作的指导与监督;二级学院建立教学日常工作检查监控制度,成立教学督导室,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实现教学工作检查常态化,评教又评学,教、学互动,相互促进。二级学院还建立留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由专人向国际教育中心反馈留学生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加强学院、教师、学生间的三方沟通。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及时听取到留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解决留学生因语言、专业技能不足等原因产生的教学问题,完善考评机制,加强留学生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 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策略
尽管现实需求推动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快速发展,但对于很多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来说,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老挝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也存在“中文+职业技能”机制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复合型教师、“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和校企未能深度合作等突出问题,其他农类职业院校也可能存在相同情况,为促进农业类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优化发展的策略。
4.1" 完善农业专业留学教育机制,增强“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效能
留学教育机制是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必须从顶层设计做好留学教育规划和效益推动,推进管理国际化,否则会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资源供应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留学工作逻辑混乱,“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更无法开展。首先,在理念与规划上,高职院校要将“中文+职业技能”这一理念纳入学校中长期国际化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则更具体地划分出培养任务,明确“中文+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其次,在组织与制度上,出台国际化相关管理文件,鼓励教师发展,激发教学和管理部门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包括培训、比赛、资源建设等。除了设立学校层面的独立外事机构负责留学生管理,二级学院也要安排配备外事领导和外事联络人,保障及时对接和决策留学生教学问题。最后,在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加大对留学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包括设立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设立经费支持国际化资源建设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科学研究,建设留学生教育的资源和科研支撑平台,助力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内涵提升。
4.2" 打造农业国际化教学团队,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师资队伍
加强“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必须有专业师资作为坚强后盾。目前的“中文+职业技能”教师大多是从国际中文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转型而来,国际中文教师转型而来的师资缺乏技能经验,难以准确把握适用于职业技能教育的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专业课教师则需要加强国际视野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部分教师理论、实际操作经验未能及时更新,不能把最先进的农业教授给留学生。由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师资队伍的支持力度。首先,要打造一支由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农业国际化教学团队,共商共建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达成一致培养目标,协调配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其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海外研修、专项培训的平台和机会,并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调研,学习优秀经验做法。再次,鼓励教师参加留学生教学技能比赛,提高“中文+职业技能”的政策认识和教学能力,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便利。最后,用好招聘政策引进复合型人才,从多方面着手,解决“中文+职业技能”师资短缺、教学团队不稳定等问题。
4.3" 开发农业国际化教学资源,完善“中文+职业技能”教学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要求推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学资源是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些教学资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总和,而是两者科学、有机地融合。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参与国际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提升新时代农类优势专业的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水平,新建专业标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教材和资源包等一批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完善“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包括“中文+畜牧”“中文+作物生产”“中文+农产品营销”等,做好中文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衔接,并在顶岗实习、跟岗实习中融合相关内容,培养留学生的“文技并修”。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应避免闭门造车,要积极探索新型教学资源的建设标准和编写规范,实现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及动态更新。
4.4" 拓展平台合作和校企合作,吸纳“中文+职业技能”参与主体
“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要实现高质量的长远发展,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多平台合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目前,留学生的培养仍以高职院校为主力,力量较为单薄,政府机构、本科院校、企业工厂、行业相关协会、公益组织和组织等都可以且应该成为参与主体,形成多主体协同、机制灵活、功能互补“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载体,从社会层面形成合力,开展类型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锻炼留学生中文和技能,并打造区域教育品牌。其中,校企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的优势方案。高职院校应面向留学生提供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教育支持,整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为留学生提供充分的顶岗实习、实训的锻炼机会,满足留学生顶岗实训、工学结合的需要,并通过参观企业、短期学习等形式,让留学生直观全面了解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同时,可以联合农业“走出去”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或者实习管理教师,与企业共同推进“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使留学生能够高度匹配企业所需岗位,提高就业率,助力“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有效落地。
5" 结束语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现实需求推动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快速发展,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该模式将语言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还促进了留学品牌的建设、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农业专业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职业院校要持续探索和优化该模式的实施路径,培养更多懂中文的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满足国际农业合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体荣,段寻,吴坚.“一带一路”倡议十年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成就与高质量发展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23,45(10):39-49.
[2] 刘振平,卢学婷.RCEP背景下创新推进中国-东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传承,2024(1):35-45.
[3] 覃梦瑶.“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推广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6):63-65.
[4] 曾青生,柯政彦,张海峰.“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招收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23):48-53.
[5] 余丹丹.“中文+职业技能”模式在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3):134-138.
[6] 李瑞林,李正升,马可.“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21(6):21-27.
[7] 田硕,李宝贵.职业院校“中文+职业技能”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3(4):17-25.
[8] 沈红霞.以“中文+职业技能”为核心的高职留学生“一线五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69-172.
[9] 谭雁,谭文,农成敏.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10):213-216.
[10] 张淑君,信志强.来华留学生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20):180-1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2021ZJY1652,主持人:覃舒曼)
第一作者简介:覃舒曼(1996-),女,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对外合作。
*通信作者:赵波(198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对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