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建设:问题识别与提升进路
2025-01-21邱萍
摘" 要:群众工作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对于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群众工作能力是乡镇干部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直接影响基层治理效能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乡镇干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力量,提升其群众工作能力,做好群众工作,对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实证调研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现状,调研发现,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工作价值感不高,主动回应群众需求的意识不强;部分乡镇干部不懂群众语言,宣传群众能力不足;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工作实践有限,缺乏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经验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乡镇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客观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现状;制约因素;提升进路
中图分类号:D25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06-04
Abstract: Mass work is the basis for the party to carry out various work,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cause. The ability of mass work is the most basic and core ability of township cadre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s a key forc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olv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township cadres should improve their capacity for mass work and do a good job in mass work, which is crucial to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quo of township cadres' mass work abilit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d found that: Some township cadres have a low sense of value in their work with the masses, and their awareness of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is not strong; Some township cadres do no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the masses and lack the ability to publicize the masses; Some township cadres have limited practice in mass work and lack experience and ability to resolve mass conflicts and dispute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jectiv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ownship cadres to do the mass work well,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township cadres; capacity for mass work; present situation; restrictive factors; upgrade the route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能力是干事成事的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能力建设,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1]。群众满意度是检验基层工作的“试金石”,群众工作能力是乡镇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乡镇干部是连接基层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群众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落实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当前共同富裕背景下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如群众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需求差异化和数字网络复杂化[2],这对乡镇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一些乡镇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还存在着与新时代、新任务相比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比如做群众工作的素质水平不足、群众工作方法单一、群众诉求不能及时满足和群众服务意识有待加强[3],缺少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群众的需求缺少细心体察和耐心了解,对群众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束手无策[4]。不想做、不敢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已经成为一些乡镇干部执政能力的“硬伤”。因此,共同富裕背景下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学术界对乡镇基层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群众工作能力关注不足,缺乏对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系统实证研究。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乡镇干部群众工作前期调研及相关文献的文本分析,构建群众工作能力的基本维度,编制《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的调查问卷》,以期丰富和完善群众工作的相关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实证调研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现状、特点,以期为基层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参考。共发放匿名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85份,回收率95%。具体样本构成如下:女性占58%,男性占42%;专科学历占7%,本科学历占71%,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2%;一般干部占48%,中层干部占45%,县管干部占7%。此外,为深入分析影响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因素,对乡镇干部、基层群众共5人进行了座谈访谈。
1" 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结构的分析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仅仅靠权力,更主要的是要靠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群众工作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取得群众支持和信任的本领,以巩固我们的基层组织和政权”的核心内容,同时结合基层干部具体的实际工作内容界定群众工作能力的内涵和结构。本文认为群众工作多与社会公众的诉求表达、矛盾纠纷化解、意见建议征集或民主监督等事项相关[6]。根据基层治理事务哪些工作涉及群众,从而做出科学有效的分类。基层工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上工作,主要是致力于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或本级政府治理目标,较少考虑群众意愿和诉求;另一类是面向“群众利益”的工作,这类工作充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7]。通过调研发现,面向群众工作的事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提供政策解释或政策宣传工作。即基层干部对当下出台的政策进行解释或工作情况说明。比如土地流转政策和返乡创业支持政策、低保政策、大病救济政策、宅基地管理政策等具体政策的讲解工作。
二是开展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工作。比如乡镇街道面向各条线、服务群众设立的党群服务中心窗口,民政、计生、残联和综治等各类服务类事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就业援助、法律援助、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和残疾人居家服务等成为各地基层干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是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基层干部而言,矛盾纠纷调处是与群众打交道最重要工作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矛盾纠纷主要来自征地拆迁、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等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
四是组织动员群众的工作。基层干部通过线上或线下各种形式发动群众、号召群众和组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事务[8]。比如组织群众参与民主协商、参与各种活动和让群众遵守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类工作。
因此,本研究根据群众工作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和基层面向“群众利益”涉及的工作内容界定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主要包括宣传群众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化解群众矛盾能力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
2" 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问题识别
2.1" 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工作价值感不高,主动回应群众需求的意识不强
研究表明,在工作中,当乡镇干部高度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和公共价值时,认为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性和成就感,从而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情感到工作中,会表现出更主动、更负责、更高绩效的工作行为[9]。调研发现,一些乡镇干部对群众工作的价值感不高,在工作中逐渐脱离群众,与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少,对群众的需求和疾苦缺乏了解。部分乡镇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复杂情况,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处理问题,缺乏对新情况、新挑战的敏锐洞察力和意识,对群众意见和呼声重视、回应不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被动解决多、主动化解少,批示部门解决多、直面群众解决少。
2.2" 部分乡镇干部不懂群众语言,宣传群众能力不足
乡镇干部作为连接群众的桥梁,需要在熟悉政策、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将党的创新理论、重要精神和政策宣传宣讲,同时要自觉遵守政策、按政策办事,发挥榜样作用。但是调研发现,部分乡镇干部对中央、省市县的政策理解不充分,不善于把抽象的政治语言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宣传群众能力不足。比如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当事人的意见很难完全统一的时候,就需要乡镇干部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有社区居民反映,很多社区年轻干部都是经过公开招聘选拔上岗的,具有一定的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心,但当社区居民咨询行政事项或管理政策时,个别社区工作人员对政策不熟悉,未能第一时间给居民解答,而是需要回去查阅资料后才能反馈给居民,不但影响了咨询服务工作的时效性,也影响了干部在居民心目中的形象。
2.3" 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工作实践有限,缺乏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经验和能力
调研发现,一些乡镇干部在工作中与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少,群众工作实践经历较少,不能及时准确、精准了解群众的诉求和民众需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的经验和能力。当被问到“您在工作中直接与人民群众接触的频率”时,55%的干部选择了“每周2~3次”,22%的干部选择“每月2~3次”,只有18%的干部选择了“每天”。由此可见,乡镇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次数较少。另外,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也有因为方法不当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尤其是年轻干部在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对所有群众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服务,较难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例如,在与年轻人沟通时,可能需要运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而对于老年人则更适合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3" 制约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的客观因素
3.1" 基层治理内卷化,群众工作呈“碎片化”“悬浮型”特征
近年来,各地基层治理形式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成本不断增加,乡镇干部压力日益增加,但干群关系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满意度并未明显提升,群众工作呈现“碎片化”“悬浮型”特征。一是从基层治理事务的内容来看,当前基层治理事务结构中,面向治理目标的政治任务和行政事务工作日益突出,占据并消耗了广大干部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面向“群众利益”的群众工作却大大削减,导致“群众利益”面向的治理事务相对不足;二是从基层治理的过程来看,在高效能治理和精细化治理大背景下,基层治理过程中日益注重规范化、程序化,工作中的留痕和文字佐证材料逐渐“文牍化”“机械化”,占用了乡镇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在具体工作中自主回应群众诉求的治理空间被极大缩减。
3.2" 群众工作考核机制匮乏,群众工作式微
调研发现,从当前乡镇干部考核体系来看,目前干部考核、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多以上级党委政府分解下来的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为导向,往往侧重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针对群众工作内容设置的考核内容较少,缺乏对干部在与群众沟通、解决群众问题、赢得群众信任等方面具体的考量指标,一些考核机制也没有充分体现群众的需求和满意度,导致乡镇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与群众打交道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乡镇干部忙于应付上级的考核任务,忽略了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例如,一些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只注重完成经济指标等硬性任务,而对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缺乏积极性。
3.3" 培训模式单一,群众工作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内容较少
调研发现,乡镇干部直接面向群众,是否有效理解和沟通、掌握相关的沟通技巧、群众工作方法直接影响群众工作成效。然而,当前基层培训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乡镇干部群众工作需要。一方面,有些单位对政策学习、政策宣讲等面向群众的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学习培训的内容和质量没有实现供需匹配。另一方面,在基层工作中,当前对乡镇干部开展的教育培训缺乏对领导力、沟通力、治理理念等内容的培训,乡镇干部难以系统学习协商治理、沟通等相关理论与技巧,不了解群众心理与需求特点,未能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组织、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导致社会治理力量单一,群众工作效果不佳。
4" 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进路
4.1" 价值引领:增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价值感,激发做好群众工作的“想法”
大量研究表明,职业价值感对基层干部工作投入、工作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当员工高度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时,他们会将工作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从而更加投入工作。因此,一方面,加强乡镇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知识培训,营造公平、公正、民主的组织文化氛围,提升乡镇干部对群众工作的价值认同,打好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思想和认知基础,增强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另一方面,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台、报纸、新媒体账号等,广泛宣传乡镇干部在服务群众方面的先进事迹,让社会大众了解干部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提高社会对干部职业的尊重和认可,激发乡镇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想法和动力。
4.2" 激励驱动:落实基层减负工作,营造做好群众工作的“环境”
当前,基层负担过重,“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较为普遍,基层干部的时间精力都被大大挤占,极大影响了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其开展群众工作。因此,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干部关爱保障机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健全上通下达机制,切实为乡镇干部减负减压,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让乡镇干部安心扎根、放手干事。一方面,为乡镇干部“松绑减负”,“削”文山、“填”会海,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下基层、到现场。另一方面,建立以群众认可度为主要依据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加群众工作在干部考核中的权重,引导干部立足群众需求,统筹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增强乡镇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培训赋能:健全多元化的干部培训,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方法”
当前部分乡镇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群众工作能力不足、本领恐慌,因此在工作中,乡镇干部自身要加强对新政策、新业务的主动学习,同时基层单位需要加强对干部群体的培训,帮助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乡镇干部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基层党校可以组织群众工作能力相关的培训课程,如治理理念、沟通技巧、善用工作方法和冲突解决等方面,帮助基层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通过培训,乡镇干部可以更好理解和应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群众,增强做群众工作的信心,提高其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方法。
4.4" 制度保障:完善干部联系群众机制,搭建做好群众工作的“平台”
干部联系群众机制是实现群众工作从“路线”走向“实践”的有效保障。健全完善乡镇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引导组织发动群众新机制,安排乡镇干部包村驻村,大力倡导并践行“四下基层”,搭建干群沟通平台,持续深化推动乡镇干部深入基层,鼓励乡镇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了解民情,定期走访所包村的农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不断丰富完善“议事会”“协商会”等基层协商民主形式,通过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些家门口的“服务站”,在实践中提高矛盾纠纷调解能力,摸清老百姓的所思、所盼、所想,创新工作方法,增进群众情感,拉进干群关系。
4.5" 多元共治:回归群众主体,打造群众工作新格局
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工作需要进一步从“服务群众”向“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升[10]。在群众工作实践中,需要树立群众从客体到主体的观念转变,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诉求收集机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真实需求,精准绘制群众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实现为民服务公共事项菜单化、项目化。健全村社多元共治协商机制,充分调动蕴含于基层的社会力量,鼓励和帮助群众成立各种社会组织,如社区志愿者协会、老年人协会、妇女联合会等,大力探索社会组织和广大村社居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形成多元力量参与群众工作的合力,奋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5" 结束语
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是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背景下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对于推进党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提升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思想观念、工作能力和制度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只有不断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群众工作能力,把群众工作做好,建构起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87.
[2] 于水.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J].人民论坛,2024(11):41-45.
[3] 孙应帅.群众工作新特点与年轻干部成长研究[J].人民论坛,2022(Z1):34-37.
[4] 鄯爱红.群众工作能力的结构与提升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12):82-8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
[6] 于水,杨杨.数字技术赋能群众工作及其潜在限度——以浙江“民呼我为统一平台”为例[J].求实,2022(4):4-14,109.
[7] 王向阳.当前乡村治理中群众工作式微及其有效治理——基于“事务面向-工作方法”的二重组合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4):63-73.
[8] 王翔宇.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构成要素、价值意义与提升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2(4):53-57.
[9] 李志,徐凡迪.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获得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J].重庆社会科学,2023(12):170-184.
[10] 桂华.与时俱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J].人民论坛,2024(8):67-70.
基金项目:2024年度浙江省委党校社科联规划课题(ND24039)
作者简介:邱萍(198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