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野生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
2025-01-21张丽华陈偲吴锐军刘丽明黄自德刘志应潘剑扬
摘" 要: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六堡茶野生茶树资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实地调查为主要方法,并结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走访当地茶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六堡茶野生茶树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六堡镇、岑溪、金秀等海拔较高的地区,且这些地区光照、水分和土壤肥力等条件较好,自然植被丰富,其野生茶树资源地方特色明显,具有许多优良的原始性状,为茶树种质资源开发提供可能性。面对生态环境破坏、非法采摘和盗挖、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而导致野生茶树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提出加强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和保存、建立保护区、加大仿原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加强执法监管工作和形成全方位保护机制等措施,为保护六堡茶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六堡茶;野生茶树;资源;调查;保护
中图分类号:S571.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067-0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rationally utilize the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of Liubao Tea,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Using field surveys as the mai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ollec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we visited local tea farmers for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of Liubao Tea are widely distributed, mainly distributed in areas with higher altitudes such as Liubao Town, Cenxi, and Jinxiu. These areas have better conditions such as light, moisture and soil fertility, and are rich in natural vegetation. The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have obvious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y excellent original characters, providing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germplasm resources. Faced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llegal picking and illegal digging, and the increas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ich have led to the increasing reduction of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investig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establish protected areas, and increase measures such as promoting efforts, strengthening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and forming an all-round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tecting the wild tea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Liubao Tea.
Keywords: Liubao Tea; wild tea tree; resource; investigation; protection
六堡茶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的六堡镇,主要分布在西江、柳江、桂江和郁江的流域。这种茶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最早在明朝时被命名,而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鼎盛。它丰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著名的“茶船古道”,距今已有超过1 500年的历史。2004年以来,梧州市政府一直把六堡茶产业当作农业优势对象着重扶持。2011年时,梧州市政府为六堡茶申请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六堡茶的独特品质和声誉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了独特的优势。2020年,“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得以成功注册,进一步强化了六堡茶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2022年,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的极高赞誉和肯定,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同时,梧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梧州市支持六堡茶茶园建设政策》等文件,为六堡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给予政策保障,为六堡茶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1]。普查小组深入六堡镇、岑溪、金秀等主产区,以六堡茶野生资源的调查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野生茶树生长状态、环境因子及特征,旨在为梧州市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六堡茶品种选育、繁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以实地调查为主要方法,对六堡茶野生资源主产区六堡镇、岑溪、金秀等进行实地调查。同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走访当地茶农,对野生茶树分布面积、形态特征、生长状况和自然环境条件等进行观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六堡镇野生茶
2.1.1" 生长环境
制作六堡茶的原材料是六堡镇原产地的六堡茶群体种茶树,其中野生茶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野生茶树多生长在森林边缘或与其他植物共生的环境中,周围植被丰富,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野生茶树具有耐荫、喜温、喜湿的生长特性,它们对光照、水分和土壤肥力等有着特定的要求。位于苍梧县北部的六堡、狮寨等镇,远离城市、没有工业污染的干扰,属于温凉、多雨、多雾的气候类型区,北回归线横贯梧州市,境内山高谷深,林木茂盛,峰峦起伏,云雾潦绕,茶树散布于高山密林深处,享受着丰富的云雾滋润,且直射光少,有利于茶叶积累丰富的内含物质。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20 ℃左右、降水1 550~1 650 mm、湿度 80%,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茶树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积累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造就了六堡茶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品质。在光照方面,野生茶树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自然形成适度的遮荫,以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水分方面,它们依赖于山区丰富的降水和良好的保水能力;土壤肥力则主要来源于落叶和腐殖质的分解。
2.1.2" 分布现状
由于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非人工栽培,野生茶树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原始的特性。六堡镇野生茶树扎根于六堡镇塘坪村黑石山,海拔约477 m之处。该地土壤由黑石与泥土组成,构成了特殊的土壤条件,使此地生长的野生茶树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韦洁群,一直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的理念,就是为了保住六堡茶的这种地方特色。
2.1.3" 形态特征
六堡茶野生茶树涵盖小乔木和灌木2种类型。其树龄大概在30年左右,树高处于1~5 m之间。属于中叶类,树姿呈半开张状,叶片长度在6~14 cm,叶宽为2~5.2 cm,叶脉有7~10对。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身向内折叠,叶面突起,叶质较硬。芽叶呈黄绿色,叶尖有渐尖和钝尖之分,没有茸毛。萼片共有5片,同样没有茸毛。花柱3裂,裂位处于中间,雌雄蕊高度相等。其果实有球形、肾形、三角形等形状,种子为球形、半球形。根据当地老茶农介绍,野生老茶树生存能力强,但是由于人为的破坏,过度采摘茶叶、随意砍伐茶树等不当行为,使得这些珍贵的野生老茶树日渐减少。即便如此,目前六堡镇现存的老茶树以及古茶树大概有4 000棵[2]。
2.2" 岑溪市野生茶
2.2.1" 生长环境
岑溪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110°3′E~111°22′E、22°37′N~23°13′N之间,行政区划归梧州市管辖。境内山峦起伏不断,岑溪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裕、雨量丰沛,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夏季漫长冬季短暂。岑溪市水资源富足,年均降水量达 1 679.7 mm。2022年,岑溪市年平均气温 21.6 ℃,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499.6 h。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充沛的降水、广阔的山地资源,极度适合六堡茶的生产发展。年平均无霜日在334 d以上。河流分布广泛,其中黄华河、义昌江是岑溪市的主要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流淌,均属于珠江水系,而其他集雨面积10 km2以上的河流就有36条。岑溪市境内的土壤主要是由红壤以及砂页岩、砂岩、花岗岩等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红壤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岑溪市境内红壤占比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有机质含量大于2%的面积比例为86.12%;全氮、碱解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成正比;全磷、速效磷含量偏低;全钾、速效钾含量中等偏高,这样的土壤条件适宜茶叶生长。红壤属于酸性土壤,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冬青等构成,红壤适合茶树生长[3]。
2.2.2" 分布现状
经调查可知,广西岑溪市的野生古茶树面积超过20多公顷,这是截至目前在梧州市发现的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且连片生长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其中南渡镇六四村存在一棵古茶树,经由广西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的鉴定,其树龄已然达到1 700多年,乃是当前广西发现的古茶树系统里最为古老的一棵。岑溪市南渡镇的野生茶树群落主要生长于陡峭的山林深处,其所处海拔大致在700~900 m之间,较集中成片的野生古茶树多数分布在海拔约800 m的区域。
2.2.3" 形态特征
这些茶树树高通常在10~15 m,大多为乔木,小部分是小乔木,树姿直立,且多数树高超过10 m。它们的叶片多以上斜着生,形状有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颜色为绿色,叶质较硬,呈锯齿形,叶身平。其叶脉约10对,叶基楔形。叶片面积差别较大,小叶的叶片面积约为15.5 cm2,中叶的叶片面积在31.8~34.3 cm2,大叶的叶片面积可达42.2 cm2。芽叶黄绿且肥壮,叶尖有渐尖、急尖之分,叶缘有平的,也有微波状的,叶背无茸毛。至于花和果,此次并未进行调查[4]。乔木型茶树属于原始型,而灌木型茶树则为进化型。相比之下,南渡镇的野生茶树比六堡镇野生茶更为原始。
2.3" 金秀野生茶
2.3.1" 生长环境
大瑶山是野生茶树生长最多的地方。大瑶山的主体山脉坐落于北纬23°41′20″至24°27′58″、东经109°48′47″至110°27′20″之间。金秀瑶族自治县所属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此地区的季节气候变化显著,春季和秋季宜人舒适,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则干燥寒冷。金秀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森林面积达到329.35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森林覆盖率高至87.34%。该县的水系隶属珠江流域,主要河道有金秀河、长滩河、滴水河等共26条,全长1 879.4 km2。这26条河流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迂回曲折地环绕,呈放射状朝着周围各县流淌[5]。大瑶山的总面积达2 518 km2。整个山体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山脊线通常在海拔1 000 m之上。在金秀瑶山分布着60多座1 300 m以上的山峰,其中最高点的圣堂山海拔1 979 m,是广西中部的第一高峰。大瑶山山高谷深,日照时间短,雨量丰富,湿度较大。年降水量约为1 800 mm,年平均降雨日有190 d,属于广西的多雨地区,空气湿度约在70%左右。其主要的成土母质为灰色和灰白色的砂岩以及紫红色砂岩。土壤的自然肥力较高,一般在天然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0%以上,高的能够达到 30%~40%,极其适合发展林木以及茶树、八角等经济作物[6]。
2.3.2" 分布现状
金秀野生茶核心区分布于罗香乡白牛村,该村坐落于大瑶山原始森林之内,其森林覆盖率占据全村面积的99%,是闻名的广西茶祖之乡。野生茶面积500亩,茶树分布约1 000株以上。在六巷乡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坐落于海拔达1 235 m、年均气温为15 ℃的原始森林区域之中,其类型属于小乔木型大叶茶树。经调查可知,野生茶所在的区域面积达180亩,大约有1 300株,分布于3条山涧和2个小坳之间。其中最大的一株乃是直径为47.7 cm的“古茶树王”,它枝叶繁茂,树高6.5 m,树幅达44.86 m2。参照当代居民的推测,这棵树的树龄约在千年以上。
2.3.3" 形态特征
金秀野生茶树的花多着生于顶端或接近顶端。六巷茶树的花单生或者2朵簇生,杨柳屯、六段、东温茶树的花单生或者3朵以下簇生。茶花单朵顶生、花梗长、花冠大、花瓣数目多和花柱裂位深的属于茶树的原始类型。经调查可知,金秀部分野生茶树保留了非常原始的特性。原始性是野生茶树最为显著的特性之一。野生茶树保留了茶树最初的形态和特征,未经过大规模的人工选育和干预。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它们适应了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出了独特的基因组合和生理特性。野生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征特性,长期生长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态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强大的自我防御机制,从而能够有效地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具有保守性强、人工繁殖和迁徙成功率较低、病虫害发生少的特点[7]。从进化的视角出发,在茶组当中那些拥有5室子房的种类,例如厚轴茶、广西茶、大厂茶和大苞茶,全都具有单生的花朵以及粗壮且直立的花梗,其萼片、花瓣和果实都比较大,多数是乔木,还拥有宽大的革质叶片,这些种类代表了茶组早期分化出来的较为原始的种系[8]。
3" 六堡茶野生茶树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3.1" 生态环境破坏
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对森林的砍伐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直接剥夺了野生茶树依存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其失去了天然的庇护所,已经成为野生茶树生存的巨大威胁。森林是野生茶树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为茶树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然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茶树的生长环境变得恶劣。比如,一些地区为了开垦农田或者建设工厂,将原本茂密的森林砍伐殆尽,使得野生茶树直接暴露在强光和极端温度下,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许多野生茶树品种成为了珍稀物种,面临着灭绝的风险,需要得到特别的保护和关注。
3.2" 非法采摘和盗挖
受经济利益的诱惑,非法采摘茶叶以及盗挖野生茶树的情况始终难以禁绝。有些盗采者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顾野生茶树的生长规律,过度地进行茶叶采摘,致使茶树无法正常生长与繁殖。更为恶劣的是,有的直接盗挖野生茶树,并将其移植至别处,此种行为不但对野生茶树的原生环境造成破坏,还很可能导致茶树在移植期间死亡。老百姓也缺乏对野生古茶资源的保护意识,一些古茶树由于树干过高难以采摘,老百姓索性将其砍掉等这类现象时常出现[9]。
3.3" 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这给野生茶树的生长和繁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干旱、洪涝、高温这类极端天气或许会致使茶树生长迟缓、病虫害大量增加,乃至死亡。更为严峻的是,地质灾害的出现,例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或许会直接摧毁茶树的生长环境,致使茶树大面积死亡,给野生茶树的种群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比如,在梧州市区的珠山上,存活着几百株即便是在深山老林也极为罕见的六堡老茶树。珠山上的野生茶树是由梧州茶厂的老职工在20世纪50年代深入六堡镇茶区扶持生产时,把茶种带回并种植在珠山上的。其后历经了50多年的风雨变迁,逐渐演变成了野生状态。珠山遭遇地质灾害后,野生茶树损失了将近1 000 株[10]。
4" 保护措施
保护六堡茶野生茶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野生茶树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基因资源,是重要的初级种质资源,对于茶树品种的改良和茶叶品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野生茶树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六堡茶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最后,保护野生茶树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1" 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和保存
广西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相当丰富,在区内的40 多个县(市)都有分布。野生茶资源的覆盖面积大概为200 hm2,主要位于自然生态优良的山区,如来宾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桂林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柳州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全区野生茶的年产出量约为50 t。在广西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浪伏村,竟然还发现有着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其高大而粗壮的树干,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大自然的变迁能力[11]。茶叶研究人员在对百色市进行茶树资源的普查中,发现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的野生茶树生长区域面积超过150 km2,野生茶树的数量超过了25万株。在经过持续不断的收集、整理以及引进工作之后,目前共保存各类茶树种质资源609 份[12]。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高度重视茶树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培育工作, 建成了20多亩的种质资源圃,收集了近2 000份茶树野生、特异、珍稀的种质资源;选育出10个茶树新品种[13]。自2009年起,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全力投身于六堡茶种质资源的普查以及六堡茶适制品种的选育与引进工作。其间实施了涵盖六堡茶群体种和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整理与评价,六堡茶种质资源圃的构建和品种选育,数据库与种质资源交流交换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已成功收集到有着不同性状特征的六堡茶种质资源达102份之多,经由系统选育方法产生了30个株系,并出版了《六堡茶种质资源图谱》这一专著。在六堡镇的双贵茶园建成了20亩的六堡茶种质资源圃,在龙圩也构建了5亩的种质资源圃。此外,设立了六堡茶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面积达60亩,茶苗繁育圃同样为60亩。还建成了面积50余亩的野生茶树资源保护区,对40余株野生茶树进行了挂牌保护。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个,分别定名为梧茶10号和梧茶15号[14]。
4.2" 建立保护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珍贵的野生茶资源,可以相应在各地区建立特色茶资源保护区,采取原生境和资源圃等措施进行有效保护。例如,在德保县和隆林县,建立大叶种茶多酚含量高的野生茶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将有助于保护这些富含高茶多酚的野生茶,为其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在崇左,以姑辽野生茶为核心建立特异资源保护区,凸显了姑辽野生茶的独特价值。在金秀县,建立以白牛野生茶为核心的特异资源保护区,将全力保障白牛野生茶的生存和繁衍。在三江县,以牙己茶为核心特异资源保护区的设立,能够使牙己茶这一特色茶种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昭平县以高茶多酚、低咖啡碱为核心特异资源保护区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其茶叶的独特成分优势。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不仅能保护野生茶的物种多样性,还能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同时,有助于推动相关的科研工作,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未来,这些保护区有望成为旅游胜地,吸引更多人关注野生茶,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15]。
4.3" 加大仿原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
野生茶树品系需要在仿原生态的环境中进行种植,这是维持其原有种性和品质的关键要点。当地特有的高寒山区原始森林环境,给野生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应当依据野生茶树的生长需求特性,运用林下仿野生的种植模式。在此进程中,严格执行DB45/T 1388—2016《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和要求。这种仿原生态的种植方式相比普通种植方式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有植被,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没有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而是与之和谐共生。其次,所生产出来的原生态茶叶产品具有诸多独特优势。比如在安全性方面,严格的种植规程杜绝了农药残留等问题,让消费者能放心饮用;在卫生方面,原生态的环境和规范的种植流程保障了茶叶的纯净;在品质方面,更是出类拔萃,口感醇厚,香气悠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原生态茶叶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其售价较普通茶产品高出1.2倍。这一成果不仅促进了企业增效,让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投入到更好的生产和研发中;也实现了茶农增收,改善了茶农的生活条件,激发了他们种植的积极性;同时还维护了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16]。
4.4" 加强执法监管工作,建立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机制
要切实加强对野生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执法监管必不可少。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做到家喻户晓,让民众知晓野生茶树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借助当地政府和人大常委会的力量,立法或制定乡规民约。由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野生茶树保护监督小组,负责日常巡查和监督工作。通过明确的条文,制定出野生古茶树资源保护的有关细则。比如规定禁止私自采摘、砍伐古茶树,限制周边开发活动等。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设定严格的处罚标准,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当地基层组织协调、群众积极参与的全方位保护机制,确保野生茶树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5" 结束语
野生茶树提供了培育茶树新品种的种质资源,不仅保证了六堡茶的独特风味,也是六堡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六堡茶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和研究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保护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保护措施。部分茶树生长地未得到明确划定和有效监管,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对于六堡茶野生茶树的基因特性、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大投入,整合多学科的力量,将科学研究与实际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切实提升保护效果,让这些珍贵的资源得以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思静.利用RCEP提升广西梧州六堡茶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J].上海轻工业,2023(6):108-110.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广西野生茶树资源集锦[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8:520-522.
[3] 罗睿.岑溪市农户生态茶园建设意愿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3.
[4] 滕翠琴,邱瑞瑾,于翠平,等.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调查[J].南方农业,2020,14(4):45-48.
[5] 程凯永.产业融合视角下金秀山水瑶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3.
[6] 黄亚辉,卢政通,曾贞,等.金秀野生茶树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现状[J].中国茶叶,2015,37(7):22-23.
[7] 徐萍,罗文富,张志强,等.哀牢山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分析与管护探讨[J].中国茶叶,2024,46(4):72-76.
[8] 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J].云南植物研究,1992(2):115-132.
[9] 广西桂林市生态站开展野生茶资源调查[EB/OL].http://sannong.cctv.com/2016/05/18/ARTIpBs62J6USKY4CD3affsF160518.
shtml.
[10] 野生老茶树被人盯上了 专家呼吁尽快采取保护措施[EB/OL].http://www.wzljl.cn/content/2010-03/24/content_27744_2.htm.
[11] 诸葛天秋,林朝赐,罗跃新,等.浅谈广西茶树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J].广西农学报,2011,26(5):51-53.
[12] 韦柳花,罗小梅,邓慧群.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7(15):51-52.
[13] 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组到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调研[EB/OL].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x/t11398882.shtml.
[14] 梧农案字〔2022〕第5号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19号提案的答复[EB/OL].http://nyncj.wuzhou.gov.cn/xxgk/dzdgknr/jyjgta/t12934882.shtml.
[15] 李朝昌,邓慧群,诸葛天秋. 广西野生古茶树现状、问题及保护利用建议[J]. 广西农学报,2018,33(4):44-46.
[16] 张国富,何金旺.三江县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中国茶叶,2023,45(12):72-79.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4KY1569)
第一作者简介:张丽华(1987-),女,硕士,中级茶艺师。研究方向为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