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域下的“望闻问切”,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2025-01-07朱静怡
摘要:本文借鉴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以部编版九上第四单元为例,通过群文阅读探究信息化时代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以信息化助力、优化、延伸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群文阅读;单元教学;望闻问切
新时代催生教育变革,信息技术嵌入课堂成了必然趋势。语文学科作为核心课程之一,以信息化助力、优化、延伸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当下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以部编版九上第四单元群文教学为例,借鉴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从四方面探究信息化时代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望:以信息技术优化课堂
“望”,顾名思义,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进一步调整、转换、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更优质高效的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搭建预习平台
单元整体教学能够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形成知识的结构化与层次化。“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对于小说的人物塑造及主旨体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单元教学涉及的文本量较大、知识点较多,课堂面临的限制不少,即便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依然需要温故知新,信息化技术为这一困境的解决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班级群为单位,提前上传精选的预习资料,提高学生预习效率。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课中,笔者预先布置了对《我的叔叔于勒》中两处经典的“海景”描写的回顾:同样的海景图,色调是否相同?为何在菲利普一家眼中有如此巨变?学生迅速回忆有关情节,把握其中不同:第一处是菲利普一家前往哲尔赛岛旅行途中所见的明丽海面景色,从中窥见菲利普一家人因愿望得以实现而内心充满快活、幸福和骄傲;第二处是遇见穷水手于勒后所见到的海面景象,从“紫色的阴影”中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狼狈和凶恶。
(二)活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模式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设计探究“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时,笔者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杜小康:在孤独寂寞地放鸭路上,选择其中一处环境发到微信朋友圈,配上一段话,倾诉此时此刻的心声。结合提前录制的学生配音朗读,学生感受到了杜小康的害怕,也领悟到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三)巧用信息技术,实现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即基于信息技术嵌入生成的一种课堂新范式[1],学生在课外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获取知识,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解决更个性化、深层次的问题,将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让位”给学生。翻转课堂在我国目前教育形势下兴许并不能大范围实现,但也不失为一条可尝试的路径。如在回顾整个单元中的环境描写时,让学生课前选择典型环境画面后,选用能够体现环境特色的色彩或画笔进行绘画创作,并投影展示。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答疑解惑。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多元性,让教师能够结合学情把握教学重难点。
二、闻:以信息技术助力课堂
所谓“闻”诊,指中医通过听患者声音、闻患者气味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疗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倾听来引导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笔者在本课中的“色彩训练”为例:分析完环境描写的作用后,引领学生进行相关写作训练,颜色也可以有所区分,用于不同的情境,体现不同的心境。就以“黄色”为例。《故乡》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出现了两种黄色:“苍黄”与“金黄”,一暗一明,一淡一浓,两种截然相反的故乡底色体现情感色彩也大不相同,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社会现实。
请同学们填写色彩卡,写出三个不同的同类颜色词语。
红: 、 、
黄: 、 、
白: 、 、
笔者利用了信息技术中的“色彩分布图”,结合生活中的图文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物+色”的色彩表达公式,如:红色有“火红、胭脂红”,黄色有“姜黄、稻草黄”,白色有“月白、象牙白”等。用名词作为前缀修饰颜色,是一个实用的描写技巧。
三、问:以信息技术深入课堂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结合,引导学生去看、听、说、做。
笔者选取了《孤独之旅》插画本中四幅有代表性的插图,让学生快速找到插图所对应的文段。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象征含义,比如“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代表着杜小康所经历的磨难与困扰,“雨后天晴”象征着杜小康心灵的成长。再引导学生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不仅能够烘托人物的心理,也能够折射人物命运,表现人物形象,交代小说背景,突出小说主题。
借助图文,设计回顾性问题,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从被动到主动,解决矛盾疑难,这是课堂技术的优势所在,也是信息技术在课堂的深入体现。
四、切:以信息技术延伸课堂
“切”是医者的诊断,也是教师对学生本课学习的总结、评价与反馈。各课程标准也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新时代的语文教育进一步强调“育人”的重要性,我们应鼓励学生跨媒介学习,拓展学习资源。同样,教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积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当下,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评价,也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热潮”。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个性化,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也要个性化。譬如,笔者设置了一张任务单进行课后巩固:借助信息资料探究推荐阅读的名著,制作“群文阅读之自然环境描写”积累卡、手抄报、小视频等,并在制作后由学生观众投票、任课老师评委打分、家长线上点评,综合决定名次。笔者还邀请前三名获奖学生进行“获奖感言”交流活动,借此机会实现个性化的反馈评价。
综上所述,当下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切换无一不基于信息技术,信息化视域下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有助于教师“把脉教学”,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晓宁.信息化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散文百家,2021(05):16-18.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