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一体化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策略的探索

2025-01-07夏留娟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应用策略高中语文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两大重要分支,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堂中读写一体化应用策略展开深入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应用策略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板块,更是高考语文的重点考查项目。但从实际而论,多数学生烦于阅读,苦于作文,无法通过阅读与先哲大师进行对话,更难以通过写作表达真知灼见。而且,教师也以割裂方式进行读写授课,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难以同步提升。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贯彻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将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优化阅读教学,激发写作兴趣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阅读课单纯分析文本,写作课重视讲解技巧。在这种单一化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产生读写热情,读写融合也就难以落实。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优化创新阅读授课模式,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趣味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兴趣[1]。

例如在《赤壁赋》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赤壁》中的精彩片段,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对文中景观描写产生直观认知。之后,教师播放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朗读活动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再次播放视频,并让学生用个性化语言描绘视频的内容,或是写下自己的朗读感悟与观看体会。随后,学生可在班级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有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写下这样的文字:在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他与友人共乘小舟泛游赤壁。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一切美不胜收,于是扣舷而歌之。但苏轼触景生情,想到了此地之前发生在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赤壁之战。那些英雄人物都已伴随着滔滔浪水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内心不由涌现出无限惆怅之意,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怀。其后又以水月为喻,阐述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二、梳理读写关系,找准融合之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想要实现读写一体化教学目的,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梳理读写关系,明确阅读和写作的融合点,这既是契合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路径,也是保障读写融合效率的有益尝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筛选更具价值、更能彰显阅读拓展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写作训练。教师可通过单元主题、文本表达特点、单元学习任务等来确定读写融合点。

例如,《百合花》是一篇短篇小说,根据单元主题以及导语提示,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赏析文本。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从形态、颜色等方面描绘百合花的方法,体会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展现“百合花”内涵。之后,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并引入宗璞的《好一朵木槿花》、郭沫若《山茶花》等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鉴赏,体会不同作者笔下花的形态及其象征意义。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百合花》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感悟,也能够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之所以成为高中生的一大学习难点,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写作素材,而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路径。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对课外写作资源的积累不足。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对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取舍、加工、重组,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引导学生加以深度分析,提炼其中的写作技巧。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节选)》时,教师可通过如下方式构建读写一体化课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手法,体会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特点。接下来,教师引入原著,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自己认为有新意的写作手法或语言技巧,通过关键词句分析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经历以及内心独白,体会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以及文本的哲理意味,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之后,教师引入小组合作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象征物,如大海、马林鱼、鲨鱼等,并探讨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四、培养思维能力,开展实践活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读写一体化,教师还需要设计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是因为阅读和写作都属于高级思维活动,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才能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索,并将内心观点以合适方式充分表达。在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前,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将阅读和写作训练融入其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这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例如,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活动,构建读写一体化语文课堂。具体如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以及主旨观点。接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课堂中组织“角色扮演”“剧本杀”“推理游戏”等活动,如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本创编,并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进行课堂演绎。考虑到高中生的思维水平相对有限,为了不影响实践活动的推进,教师可在网上搜集一些有价值的剧本,引导学生根据剧本进行仿写。在活动中,学生既能通过阅读提升逻辑思维,还能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从而使读写一体化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读写一体化”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将“读写一体化”模式渗透于教学活动当中,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增强写作技能,借助写作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晓霞.基于读写一体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3(13):99-101.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读写一体化应用策略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读写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读写一体化”在农村普通高中的有效实施
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输出驱动假设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