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历史与当下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解读
2025-01-07纪佳丽
摘要:《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有着面向历史与当下的意义。在面对这座历史丰碑的时候,所需要吸纳的营养更多的是指向精神世界的,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英雄”来自“人民”,“人民英雄”会在付出与牺牲中获得“永垂不朽”的赞誉,从而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丰碑之上,镌刻在人民的心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分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篇经典的作品,总能够在面向历史与当下的两个时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有着显著的面向历史与当下的意义:其在面向历史的时候,用精确的笔触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进行写实,这在当时媒体尚不发达的情形之下,让全国人民认识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用于纪念人民英雄的精神图腾是什么样子;其在面向当下的时候,用一篇凝聚着写实与写意的文章,为生活在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初中学生带来了承载人民英雄精神的食粮。因此,面向初中学生进行此文的解读,就需要同时解读其面向历史与当下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其工具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一、面向历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840年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决定[1]。这样的一个决定,意味着开国领袖以及全体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为新中国成立而献身的人民英雄,同时也意味着如何让后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人民英雄成为那一代人思考的问题。
带着这样的认识去解读课文,就能够读到作者笔下且又凝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历史沧桑感。譬如,当“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的时候,实际上这里的“我”既是指作者,也是指沿着作者视线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每一个人。所以,“我”眼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实际上就是当时每一个人眼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在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感觉,就是当时沿着作者视线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每一个人的感觉。在作者的视线之下,当时人们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浓缩为镌刻在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这八个字是对人民英雄的最高评价,表征着新中国全体国民对“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史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的最高评价。用时间的回溯写明了一段历史,这就是本文面向历史所做出的承载价值!
二、面向当下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今天能够站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初中学生已经很多了,或许他们已经没有了那种神秘感,但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在面对这样的一座丰碑时,必须认识到其中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所以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无论是谁,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对于当下的人来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站在当下去回望历史,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下。
从文中的描写来看,其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这种描写实际上就是在陈述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从碑身的宏观描写,到对浮雕的逐一描写,勾勒出的是一幅历史画卷,这可以让人认识到这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在历史变迁中矗立起来的,是立于历史之上的,因此纪念碑自身就具有了永垂不朽的意味,而用其以纪念的人民英雄们则更应当是永垂不朽。这样的理解支撑之下,再去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时,就可以解读到其中厚重的意味:为什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因为人民英雄所走的路是艰苦的,业绩是光辉的,他们为了全体中国人民获得自由和解放,所付出的是鲜血的代价,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夯实了中国自由和解放的基础。
所以,今天生活在当下的初中学生,在面对这座历史丰碑的时候,所需要吸纳的营养更多的是指向精神世界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中所凝聚的,是人民英雄所承担的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世对其“永垂不朽”的赞颂,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英雄”来自“人民”,“人民英雄”会在付出与牺牲中获得“永垂不朽”的赞誉,从而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丰碑之上,镌刻在人民的心里。
三、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而“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是相对于时间和空间而言的,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人民英雄”因为有“不朽”的功勋而“永垂”;从空间的维度来看,“人民英雄”在历史长河中因“永垂”而“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展开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的、承载着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而牺牲的历史画卷。可以说,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矗立着重达百吨的花岗岩砌成的宏伟碑塔,就是汇聚了中国革命几十年信念之火的革命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2]。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致辞中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安放在祖国心脏上的这一座丰碑,足以跨越历史而面向当下,从而真正做到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对于当下初中学生来说,有了这样的理解,就可以进一步读懂什么是“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什么是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也才能读懂每年的“烈士纪念日”(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的行为,正是对革命前辈光荣传统和革命先烈遗志的继承;当然也就能读懂今天中国大地上每一个岗位上的人的付出,都是在建设着先烈们用鲜血保卫的土地。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中,初中学生所要从课文中读出的,也就应当是这样的意味。这种意味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就意味着革命先烈的丹心碧血,能够在后人的敬仰中真正做到了忠魂永存!
参考文献:
[1]张龙.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背后的故事[J].中学时代,2020(10):22-23.
[2]杜家慧.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J].快乐作文,2021(36):40.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