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16-11-22金伶伶
金伶伶
【摘要】以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为例对“长话短说”栏目的内容和功能,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并对教材的使用进行反思。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
科粤版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创设丰富情景,形式生动活泼。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通过具体的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共设置19个栏目。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充分地体现了栏目的指导性功能。与文字叙述和图片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的能力,有利于指导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一、“长话短说”栏目的内容和功能
“长话短说”栏目属于归类性质,旨在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规律和知识关键作扼要归纳,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以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为例,“长话短说”栏目在20节课中的15节课里出现21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⒈化学基本概念,如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文本选用淡蓝色字体表示突出强调。
⒉化学基本理论,如 “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可以用“A+B-AB”来表示化合反应” 。
⒊化学基本规律,如 “燃烧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有可燃物、有空气(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除去燃烧三条件中的任一条便可”。
⒋化学基础知识,如 “氢气有可燃性。氢气燃烧的热值高,产物是水,它是理想的高能和洁净燃料” 。
二、“长话短说”栏目的实施策略
科粤版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从“长话短说”栏目的设计来讲,通过每节课后的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⒈教学预设中注重“要点提示”栏目和“长话短说”栏目前后响应
在每节课的标题之下都有一个“要点提示”,指明了本节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入该节学习前就能明了知识的重点。而“长话短说”栏目正好响应了本节的重点,如课本《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中“要点提示”是 “碳的燃烧、一氧化碳。”而“长话短说”的内容是 “碳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能相互转化。”恰好完全对应。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注重“要点提示”栏目和“长话短说”栏目前后响
应。要点提示中的内容,不仅是要列入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教学目标的编撰上加以突出。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2]应该设置为:①认识C的性质,了解C和CO
的燃烧及其产物,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含义。②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⒉课堂生成上注重用“长话短说”来引导学生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学生只有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如《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一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概念后,阅读并讲解“长话短说”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应的内容,讨论:原子和分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原子—分子论是如何提出的?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小结并对照 “长话短说”进行板书。
⒊章节复习时“长话短说”和“精要回放”相互结合
课标(2011)[3]指出:“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教材的编写要利教便学,注重教师现有的教学行为习惯。所以,在复习时,每章的末尾“精要回放”作为“长话短说”的延伸、拓展,排列章节内涉及的化学用语、化学概念专有名词,并以图示列出所学化学知识的纲目,以便学生构建该章知识的脉络和框架。注意知识的关联学习,从已知到未知,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全点成线,联线成面,融面成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对“长话短说”栏目使用的几点反思
⒈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栏目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必须通读教材,应明确教材栏目设置的意义和作用并合理地利用栏目。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课程的实施者,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将“长话短话”栏目呈现的文本和图示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概括、总结。
⒉课堂教学环节中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长话短说”栏目内容都是化学概念、定义和知识小结,并且文本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对照课本,大声朗读,体会所学知识的系统性。通过学习模仿,逐步养成学生文本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⒊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中的“长话短说”
表征是是对某一个(类)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层面的认识(描述)[4]。学生对物质进行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典型思维方式。研究表明,经过融合后的多重表征的效果比单一表征学习效果更好,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而且,随着学生对大量事物三重表征的学习及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学生可在没有具体可观察事物的宏观表征时,直接形成对事物的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而这,也正是“长话短说”栏目设置的根本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江琳才,钱扬义,李开祥.化学九年级 上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第12次印刷
[2]化学教参编写组.化学九年级 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第19次印刷
[3]《普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教育部制订
[4]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关系分析[J].化学教育,2013(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