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迁笔下的陈胜形象揣摩

2025-01-07陈龙锁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初中语文

摘要:《史记》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课文《陈涉世家》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胜的形象。勾勒一个人物形象,不只是从外表角度进行,事实上这样做的意义有限。对于陈胜这样的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而言,更多地要从其志向、思想以及行动的影响角度来进行,这样就可以由表及里,从而形成关于陈胜形象的完整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分析;《陈涉世家》

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有着诸多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历史且对后来者有着深刻影响的,当属陈胜、吴广起义,而陈胜则更是为史学大家司马迁写入了《史记》,即其中的《陈涉世家》。作者通过对陈胜这位英雄人物的经历背景展开叙述,表现出了《史记》独特的艺术感染力[1]。因此,对陈胜形象的勾勒,就成为解读《陈涉世家》的重要任务。

一、陈胜的志向

人们今天认识陈胜这一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记》。《史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技巧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2]。在《陈涉世家》当中,塑造的陈胜形象是非常生动的,而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陈胜的志向来进行的。

如文中一开始就写道: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一段描写非常传神。当其与人佣耕时,手里做的是“辍耕之垄上”,嘴里说的“苟富贵,无相忘”,心里想的又是“鸿鹄之志”。正是因为这一“鸿鹄之志”的存在,使得其后来的言行有着清晰表现。如在“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的时候,因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胜基于“失期,法皆斩”的逻辑,与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随后就是一番逻辑严密的说辞:“天下苦秦久矣……”在这番逻辑严密的说辞之下,另一角色吴广“以为然”,即接受了陈胜的逻辑,于是“乃行卜”……

更值得一提的是,陈胜不仅志向远大,而且思虑周全。他知道想团结带领一帮人共举大事,需要有能够团结人的一套理论。于是在具体的形势之下,他巧妙地借助“行卜”来形成舆论力量。而这一计策果然是获得了成功,用丹砂写在丝帛上的“陈胜王”,与其说是占卜者所写,倒不如说是其内心对秦二世与扶苏角色判断的产物——“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由此可见陈胜确实是一个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人。

二、陈胜的思想

虽然陈胜起义最终失败,但在起事之初及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不失为农民起义中的一次壮举,这离不开陈胜缜密的思虑与深邃的思想。

首先,陈胜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人。

上面已经提及陈胜的深谋远虑,但文中仍然有从思想维度分析其谋的空间。“九百人屯大泽乡”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俱全,原因在于陈胜及吴广为屯长,这使得其在九百人当中天然具有了一定的号召力;“会天大雨”而导致的“失期”,使得众人面临着“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唯一选择;其严密的推理所得出的“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结论,使得吴广“以为然”。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揣摩,“卜者知其指意”。按理说,要举起义之事,应当高度保密,不到关键时刻是不能表现出造反之意的,偏偏卜者却知道他的意思。依陈胜的智谋,不可能在无意当中被人发现,只可能是有意让卜者甚至更多的人知道。当然,这种知道是隐隐约约地知道,而当其他人没有陈胜的这种智谋时,往往更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进行选择,而此时的选项又是唯一的: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由此可见,陈胜的谋定而后动已经做到了极致。

其次,陈胜是一个善于团结人的人。

一个人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完成起义大事,所以陈胜必定要团结带领一帮人才能举事。其中,吴广是重要的一个人物,因为同为屯长,如果吴广思想与其不一致,那必定会分走相当一部分力量。所以陈胜第一个要争取的就是吴广,而吴广又是一个向来爱护士兵的人,所以这一步走得完全成功。其后,上面提到的卜者也非常关键,如果他所占卜的结果不符合预期,那同样无法凝聚一般人的力量,所以这一步也因提前准备而取得了成功。再然后就是其他所有的人了,相比较而言,这些人的思想要简单得多,陈胜一番说辞,众人即“敬受命”。能在短时间内让这么多的人产生同一志向,见证了陈胜的团结力量。

再次,陈胜是一个善于借力的人。

“君子善假于物也”,陈胜也是如此。其实整个过程中,陈胜都在借力,借吴广、卜者之力,借众人之力,借占卜这一事物之力。所有能够促成其起义的人或物,都成为其借力对象。这样的气魄,非一般人能有,因此陈胜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必然就必然在其思想深邃上。陈胜思虑严密,视野开阔,其将起义所需要的要素都考虑全了,在捕捉时机的过程中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且将诸多要素巧妙地整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了起义的巨大合力,打响了开向秦王朝的第一枪。

三、陈胜的影响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陈涉世家》,所需要领悟的就是陈胜在起义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与思想。这里不能不提的是司马迁著《史记》的宏观指向,就陈胜起义这件事情而言,司马迁笔下的“举大事”,融合了历史记载和文学描述,呈现出鲜明的史传文学的特点,展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家的眼界和格局,为后代此类文本的书写树立了典范。

今天初中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首先感知的自然也就是司马迁著史的文笔之美,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陈胜其人其事,并在自己心目当中翻开关于农民起义的第一页。在这一页上,书写着社会公平。或许,陈胜在举事的时候并没有追求公平的想法,其只是不想死得那么窝囊,但客观来说,正是他的起义主张与起义过程,帮后人推开了追求社会公平的大门,这就是陈胜这一人物遗留下来的最大影响之一。

今天解读《陈涉世家》,就要充分感知这样的人物形象及其价值,这样才能从历史走向当下,从课本走向现实,才能让文本的现实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贡巴吉.三线并进 精妙传神:《陈涉世家》的艺术价值[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02):38-39.

[2]刘波.浅析《史记·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形象[J].名作欣赏,2022(33):123-125.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教学设计
南师大版幼儿园中班(下)《我的数学》教材分析
从教材分析角度看剑桥少儿英语教材对儿童的适用性
借力信息技术 助力物理教学
“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