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概括力提升
2025-01-07李明星
摘要: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就是追求教、学、评的融合。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中以“教学评”一体化来提升学生的概括力,可以开拓语文教学的新空间。概括力提升的体现,是学生在自己所确定的阅读线索、阅读兴趣的驱动之下,对整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提取、简化,进行概括的过程。《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人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更有哲理的认识,这就是概括力得到提升的体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概括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评”一致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就是追求教、学、评的融合。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评价,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路径,这也就意味着在传统重视“教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调“评价”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以“评价”为抓手来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就可以实现评价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教学决策的目标[1]。对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概括力。有研究者指出,概括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培养指向之一,可以纳入核心素养视角下关键能力的有机组成。如果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中以“教学评”一体化来提升学生的概括力,那就可以开拓语文教学的新空间。下面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来阐述笔者的相关观点。
一、“教学评”一致性提升学生概括力的内在逻辑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一致性提升学生概括力的内在逻辑,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解前提。在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时候,考虑到教与学都是发生在同一时空的,因此其“一致性”更多体现在“评价”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且必须保证教、学、评三者能够具有共同的指向。
就整本书阅读而言,当明确概括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时,教学评的指向就应当同时指向概括力。那么,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中,概括力得以培养的逻辑是怎样的呢?通过研究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本目标就是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概括。由于概括时切入点不同甚至是兴趣点不同,学生所概括出来的结果就是不相同的。因此概括力的体现,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自己所确定的阅读线索、阅读兴趣的驱动之下,对整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提取、简化,进行概括的过程。
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为例。有研究者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评”一致性追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经典名著丰富的故事资源,以学生概括力提升为目标,按照“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路,课堂教学重视方法传授,学生阅读实践重视经验积累,适时测评不断反馈改进,把提高学生的概括力落到实处[2]。笔者以为更需要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提升概括力的逻辑,为学生明确阅读线索、激活阅读兴趣,然后形成自己的阅读认识,并用语言将这些认知表达出来,学生的概括力由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教学评”一致性提升学生概括力的实践案例
“教学评”一致性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样态,其背后是教师基于学生的“学”的情形,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和“评”,及其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一致性追求。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学生概括力的时候,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提要钩玄,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概括力而言大有裨益[3]。在具体实践的时候,让教学评三者围绕同样的概括力提升指向,使学生进入更好的整本书阅读状态。
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围绕其中的“人”或“事”去提升概括力,就可以成为“教学评”一致性的抓手。这个过程应当是开放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主题并进行概括,这样就可以让整本书阅读表现出开放、多元的状态。教师再辅以一定的教与评,那在一致性得到体现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力就能够得到提升。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细节值得研究:某小组的学生选择以唐僧这一人物形象为线索去进行阅读,结果发现唐僧固然没有孙悟空那样惹人喜欢,但是如果结合一个普通人尤其是一个学生的成长,那又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学生这样概括:唐僧虽然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没有降妖伏魔的本领,但唐僧有其优点,他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取得真经,就是为了普度众生,而他的语言和行为与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看到了他对许多妖怪的“袒护”,看到了很多令人气愤的行为;但如果回顾我们的成长过程,其实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情形呢?……还有一个学生以沙僧为研究对象:沙僧一辈子忠厚老实,坚持将担子一路挑到西天,虽然说他的语言很少,但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坚持做到底,这本身也是优秀的品质……
当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之后有这样的概括结果时,就可以认为学生的概括力得到了提升。这种概括力不仅体现在对整本书内容的直接概括上,更体现在学生在内容概括的基础上获得的人生感悟上。
三、“教学评”一致性提升学生概括力的教学总结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努力,在指向学生概括力提升的时候,会让“教学评”一致性表现出更多的教学价值,也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铺平道路。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概括力提升,对教、学、评做出回顾与分析。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学生对《西游记》一书的阅读往往集中在兴趣的激发上,最多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概括。于是笔者在教与评的过程中,就跟学生强调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基本的概括,而超越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去进一步形成关于自身成长、关于人生道路的认识,那是更高水平的概括。在这样的驱动之下,学生就能够有意识地去选择某一人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更有哲理的认识,这就是概括力得到提升的体现。
总而言之,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概括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是体现课标精神的重要载体,值得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语文教师应以此为抓手来理解、实践课标,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智慧共生。
参考文献:
[1]周文叶,王炜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设计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24(10):3-9.
[2]吕新辉.“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概括力培养:《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新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18):68-70.
[3]潘新和.珍视概括力[J].语文教学通讯,2021(15):1.
作者简介:福建省厦门市滨城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