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超声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

2025-01-02王文娟

大医生 2025年1期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腹部超声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超声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腹部超声指标。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34例)和重度组(16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腹部超声指标。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肝左叶及肝右叶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及脾脏厚度均高于对照组,肝脏轮廓不光滑、呈驼峰状、回声细密增强、增强增粗、结节感、管系走形欠清晰、模糊,中、重度脂肪肝,腹腔积液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lt;0.05)。3组患者肝左叶厚度、肝右叶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重度组患者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均高于轻度组,重度组患者肝脏回声增强增粗、结节感、肝轮廓不光滑、呈驼峰状、管系走形模糊、重度脂肪肝、腹腔积液占比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均Plt;0.05)。结论 腹部超声可清晰反映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部超声;乙肝肝硬化;肝纤维化程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119.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39

肝纤维化是肝炎向肝硬化转变的一个中间阶段,与肝硬化共同形成一个连续的疾病发展谱系,反映从细微变化至显著病变的自然演变过程。肝硬化初期往往难以察觉,发现时可能已进展至晚期。该病进展缓慢,患者在疾病进展期间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继发性感染等多种严重并发症[1-2]。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为肝脏穿刺活检,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可导致患者出现疼痛,且存在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腹部超声凭借其无创性、操作简单方便且安全性高等优势,已成为肝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优先选择[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腹部超声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59.32±6.35)岁;BMI 20~24 kg/m2,平均BMI(21.92±1.26)kg/m2。观察组研究对象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59.51±6.42)岁;BMI 20~25 kg/m2,平均BMI(21.78±1.34)kg/m2。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根据肝纤维化程度[4]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34例)和重度组(16例)。轻度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59.26±6.46)岁;病程6~12年,平均病程(8.38±1.62)年;BMI 20~25 kg/m2,平均BMI(21.69±1.56)kg/m2。中度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59.69±6.18)岁;病程7~12年,平均病程(8.52±1.26)年;BMI 20~25 kg/m2,平均BMI(21.82±1.29)kg/m2。重度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59.73±6.16)岁;病程6~12年,平均病程(8.29±1.83)年;BMI 20~24 kg/m2,平均BMI(22.02±1.03)kg/m2。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观察组研究对象符合《肝硬化诊治指南》[5]中乙肝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⑵病程gt;6个月;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等循环系统疾病者;⑵存在脂肪肝等慢性肝病者;⑶存在恶性肿瘤者;⑷存在其他病毒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炎者;⑸存在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异常者;⑹合并认知、精神功能障碍者;⑺严重酗酒或药物依赖者。

1.2 检查方法 ⑴腹部超声检查:使用超声诊断仪[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1027,型号:LOGIQ E10s]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该设备配备C5-2凸阵探头,操作频率设定在2~5 Hz。患者取左侧卧位,并抬起右上肢,观察和记录肝脏的形态特征、肝左叶厚度、肝右叶厚度、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长度、脾脏厚度等,图像扫描不清晰时可更换体位。腹部超声检查统一由影像学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完成。⑵腹部超声评定肝纤维化标准[5],分为以下4类:①无肝纤维化。肝脏尺寸维持在正常范围,表面光滑,下缘角清晰锐利,肝内血管结构清晰可辨,肝实质回声均匀,脾脏大小正常。②轻度纤维化。肝脏尺寸正常,表面光滑无异常,下缘角保持锐利,但肝内血管走行略显模糊,肝实质回声有所增强,脾脏大小正常;③中度肝纤维化。肝脏大小适中,表面尚光滑,但存在肝实质回声有所增强且质地有所变粗,分布不均匀且呈现条索状,肝脏边缘略显不平整,肝内血管走行清晰度降低,脾脏大小仍维持正常;④重度肝纤维化。肝脏尺寸略有缩小,表面粗糙,肝实质回声明显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可能伴有结节形成,肝脏边缘不规则,肝内血管末梢部分显示不清,可能伴有脾脏肿大。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腹部超声指标。⑵比较不同肝纤维化程度乙肝肝硬化患者腹部超声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其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腹部超声指标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的肝左叶及肝右叶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及脾脏厚度均高于对照组,肝脏轮廓不光滑、呈驼峰状、回声细密增强、增强增粗、结节感、管系走形欠清晰、模糊,中、重度脂肪肝,腹腔积液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不同肝纤维化程度乙肝肝硬化患者腹部超声指标比较 3组患者肝左叶厚度、肝右叶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重度组患者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均高于轻度组,重度组患者肝脏回声增强增粗、结节感、肝轮廓不光滑、呈驼峰状、管系走形模糊、重度脂肪肝、腹腔积液占比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3 讨论

肝纤维化作为慢性肝病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是机体肝组织受损后启动的病理性修复机制[6-7]。腹部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式,不仅能直观显示肝纤维化程度,还能观测与肝纤维化紧密相关的其他指标,如门静脉、脾静脉宽度、脾脏大小及是否存在腹腔积液等,从而能够全面地评估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研究对象的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及脾脏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且肝脏轮廓不光滑、呈驼峰状、回声细密增强、增强增粗、结节感、管系走形欠清晰、模糊,中、重度脂肪肝,腹腔积液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纤维化时,其腹部超声可表现为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增大,脾脏长度变长,脾脏厚度变厚;肝脏回声细密增强、增粗、结节感,肝轮廓不光滑,呈驼峰状,管系走形不清晰、模糊,中、重度脂肪肝,伴腹腔积液。分析原因为,随着肝纤维化的发生,乙肝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肝脏体积缩小、边缘不规则,肝表面甚至出现锯齿状,这标志肝实质内部的广泛纤维化及再生结节形成。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上,除已观察到的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增大外,还可能伴随门静脉血流速度减缓及血流方向改变(如门静脉逆流)等征象,这些均是由于肝内血管网络重构、门静脉高压形成所导致。同时,脾脏作为门静脉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体积异常不仅可反映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脾功能亢进,也可反映与脾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有关。本研究进一步观察肝脏内部回声,发现肝实质回声更不均匀,出现更多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这些区域可反映纤维化间隔、再生结节或坏死灶。此外,乙肝肝硬化患者中、重度脂肪肝可能加剧超声图像的复杂性和解读难度,但通过调整超声仪器的设置和仔细分析,仍可区分肝硬化合并纤维化改变。此外,腹腔积液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在超声下表现为腹腔内的无回声区,其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腹腔积液的出现不仅可加重患者的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能引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肝左叶厚度、肝右叶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患者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均高于轻度组,重度组患者肝脏回声增强增粗、结节感、肝轮廓不光滑、呈驼峰状、管系走形模糊、重度脂肪肝、腹腔积液占比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提示超声图像可反映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分析原因为,轻、中度肝纤维化患者肝脏超声表现以回声细密增强为主,肝轮廓虽略显模糊但尚保持一定的平滑度,该阶段管系走形虽受影响但仍可辨认,提示肝脏尚处于可逆性脂肪变性阶段,若能及时干预,有望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而重度肝纤维化患者的超声图像则呈现出更显著的病理改变,肝脏回声增强且增粗,伴随结节样改变,肝轮廓明显不光滑,呈现出特征性的驼峰状,管系走形变得极为模糊甚至难以辨认。此外,重度肝纤维化患者存在腹腔积液,这是肝功能严重受损、门静脉高压等晚期肝病征象的重要表现。这一系列超声特征提示,乙肝肝硬化患者已从单纯的脂肪沉积发展至肝脏结构破坏、功能受损的严重阶段,需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1]。

综上所述,腹部超声可清晰反映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对于治疗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钱建丹,赵鸿,王贵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现状[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 37(12): 2909-2913.

齐婧姝,胡旭东,刘成海.肝纤维化的逆转机制[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6): 577-582.

丁建民,龙磊,周洪雨,等.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对高危人群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0, 29(2): 138-14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年)[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 27(9): 657-667.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 27(11): 846-865.

陆伦根.重视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评估[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 23(3): 305-307.

张春霞,王亮,刘天府,等.基于肝活检比较肝硬度值和血清学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人群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3): 35-43.

王蓓,周娜,牟洋,马媛媛,等.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3, 23(5): 892-897.

李磊.探讨超声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诊断的价值[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3): 133, 136.

耿芳径,王婷.腹部超声弹性成像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 7(2): 152-154.

马世河,刘文艳,陈冲,等.血清GP73水平联合腹部超声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J].山东医药, 2022, 62(1): 25-29.

猜你喜欢

乙肝肝硬化腹部超声
恩替卡韦联合和络舒肝胶囊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
安络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的疗效评价
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30例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乙肝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
宫腔镜联合腹部超声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
经阴道超声及经腹部超声在不同大小包块宫外孕上诊断能力对比
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检查在诊断宫外孕中的价值探讨
腹部超声检查在胆囊炎外科手术治疗前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