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燥痹致郁论治干燥综合征伴抑郁的病机

2025-01-02赵珩茜陈月月

大医生 2025年1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郁证

【摘要】近年来,干燥综合征(SS)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已成为风湿免疫疾病中第二常见疾病。目前,关于S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是由免疫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内分泌紊乱、环境因素和药物因素等相互作用导致。西医主要通过人工泪液、唾液替代品等缓解干燥症状。中医认为,SS属“燥痹”范畴,肝肾阴虚津亏为主要证候。另外,情志因素在SS疾病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肝肾辨治在郁证病理过程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通过疏通气机、调畅情志的中医药疗法治疗SS,可以达到改善病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对SS伴抑郁(燥痹致郁)的病机进行全面分析,并从滋水涵木基本大法阐释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燥痹;郁证;肝肾亏虚;滋水涵木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081.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7

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生可导致患者口干眼干,该病还可能累及肾、肺、神经系统及消化道等多个器官,引起多系统的功能紊乱,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1]。SS多考虑与免疫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内分泌紊乱、环境因素和药物因素等有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SS的发生与发展。SS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全身疼痛、干咳、胸闷、癫痫、肝炎、肝脏硬化与慢性腹泻等,西医多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和人工泪液等进行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由于SS具有病程长、周期性、疾病多样性和难以根治的特点,患者往往会产生抑郁情绪,激活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诱导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破坏体内的免疫稳态[2]。因此,情绪因素可影响SS患者的临床疗效[3]。中医认为,SS属“燥证”范畴,SS的病因、病机较复杂,通常认为燥痹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多因津液生成或输布障碍所致,目前临床多采用滋阴润燥法治疗燥痹。近年,关于中医药治疗SS各种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可为SS提供更全面的临床证型及病机分析,以为临床治疗SS提供新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将从中医层面解释SS伴抑郁的病机形成,并分析滋水涵木法对SS肝肾阴虚证候的重要作用,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 燥痹中有关“郁”的病因病机

SS归属中医“燥痹”“燥证”“燥毒”等范畴。从病因论,其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如风、热、燥邪等阳邪,或素体阴虚津亏引起的内燥。无论是“7+1病机”理论还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基本病机,均强调“肾主五液”[4-5]。古代诸多医家也有关于情志致燥,而使津亏血少的论述。如清代石寿棠在《医原》云:“七情不节,气结、神伤、精损,及病时汗、吐、下太过,或久劳风日之中,频近炉火之旁,皆能燥伤津液”。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曰:“燥分内外,外因时值阳明燥令……内因七情火燥……皆能偏助火邪,消烁血液。”上述均说明情志因素在燥证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病因病机均能找到“燥-郁”的关系。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对于外感燥邪,常用的方法是疏风清热、润燥解毒;对于内燥,则多采用滋阴润燥、养血生津的方药。此外,情志调节也是治疗的重要方面,通过心理疏导、调畅情志,以减少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现代研究也表明,心理因素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情志的调节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对抗疾病[2]。因此,在治疗SS时,综合运用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2 燥痹致郁

SS长期反复的疾病特点,不仅会造成患者各种生理上的不适,如眼干、口干和关节疼痛等,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与负性情绪,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SS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内经》有“五神藏”之说,若五脏气血调和则人体精神行为活动正常;若气血失和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五神失调可引起精神活动失常。肝主血脉,燥痹的阴虚津亏导致的全身津液失和,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不畅,从而导致郁证的产生,气机不能正常运行,全身的津液精血不均或不畅,长期容易形成痰湿、血瘀,进一步加重“燥象”与抑郁。

关于SS合并抑郁的研究显示,SS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6]。有临床研究显示,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缺乏性贫血、抑郁症等均为SS的常见并发症[7]。Cui等[8]在焦虑/抑郁相关SS疾病因素的研究中,发现160例SS患者中有33.8%存在焦虑情绪,36.9%存在抑郁情绪;而Tarn等[9]关于SS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也表明,SS患者经常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降低,症状负担的改善有可能对患者的长期HRQoL产生重大影响。

3 郁证致燥

中医在探讨疾病病因时,特别强调情志因素的影响。情志病这一病名首见于张介宾的《类经》,由于情志活动异常影响气机运行,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证明情志失调导致气机不畅、血气失和而致诸病。

郁证属于情志病中的一类,狭义之郁是指因情志失畅、气机郁滞导致的一系列“郁”的临床症状,即情志之郁。《中医内科学》将“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绪不宁、易惊、悲忧喜哭,或胁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悲忧喜哭、喜怒无常的一类病症”定义为郁证。气血津液及五脏理论郁证致气血津液郁滞不通,从而导致肝肾脏腑功能失调加重“内燥”之象而成燥痹。

3.1 情志因素引发气机失调致燥

人体之气运动不息,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简称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运行,气机调畅,气化过程才能有序进行,保证人体各脏腑功能、精气血津液功能的平衡协调。无论是《证治汇补》所述“故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还是王安道的:“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都说明情志不遂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气郁日久则生诸多变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津液涩滞著而不去。”表明情志致郁,导致津液运行不畅,则生内燥;又因气滞致瘀,瘀血致燥,而成痹象[3]。SS患者存在明显的干燥症状,提示体内的津血不足或者运行失畅导致分布不均,由于情志因素加重内燥使SS更缠绵难愈。

3.2 情志因素影响脏腑功能致燥

SS的基本病机为阴虚津亏,津液的分布代谢是气与脏腑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10]。长期笼罩在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阴霾中,易导致肝气不舒,影响肝胆经的气血运行,出现肝气郁结。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由于情志抑郁、意志消沉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为肾之子,子病及母,导致肾精亏虚,无以滋养肝阴,肝用不足则疏泄无力;肾精充足,得以濡养脏腑形体官窍保证功能正常。从整体上讲,肾为“先天之本”,肾之阴阳体现生命的根本动力,肾阴滋养各脏腑之阴。SS患者虽有口、舌、眼、外阴等不同部位的燥象,其根本源于肾[11]。若因情志郁结导致肝气不舒伤及肾阴,则会加重肝肾阴虚津亏的SS病理基础。

3.3 燥痹与郁证患病人群高度重叠

3.3.1 围绝经期女子与燥痹 SS的发病群体绝大多数是围绝经期女性,有研究显示,雌激素不足可能是促使SS发病的高危因素[12]。随着女子步入“七七天癸竭”的阶段,其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这是一个生理过程。在此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显著减少,这对女性的身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另外,下丘脑-垂体-卵巢之间的正常平衡关系失调,下丘脑和垂体功能亢进,进而引发情绪不稳的表现,畏寒乏力的症状也日益明显,即便是温暖的天气,也可能感到寒冷。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可表现为对曾经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此外,汗液的分泌也会减少,导致皮肤变得干燥,失去往日的润泽[13]。

有研究显示,70%~75%的围绝经期女性证候特征表现为肝肾阴虚[14]。肝开窍于目,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窍则为泪液润目,若肝阴血不足,泪液过少不足滋润目窍,临床常出现眼球干涩、视物模糊[15]。《灵枢·经脉》有云:“肝足厥阴之脉…… 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指鼻咽部),连目系,上出额……”肝经经气失舒或邪犯肝经,出现循行部位的气滞或郁火,如“循喉咙”出现肝气郁而化火则口干口苦;“连目系”由于经气不利, 则咽干眼部干涩。“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经孕带产离不开肝经调畅与否。“津血同源”,若先天不足,又因经带胎产耗伤气血,导致肝血肾精更亏虚,津液无以化生出现全身津液不足证候,津受燥而乏,液失疏而凝;再若因外受六淫疠毒或内伤饮食情志,致肝血肾精更虚,精血亏虚发为燥[16]。处于围绝经期的SS女性患者,由于机体内津液分布不均,导致肝肾阴虚,再加之受体内激素影响,更易出现肝郁而致情绪失畅。

3.3.2 围绝经期女子与郁证 女性体质属阴,得气多郁,禀赋善怀,加之女子在经期、孕期、产后、绝经前后等时期,气血变化急骤,易受情志影响,患者以女性居多[17]。女性进入“七七天癸竭”之年,内环境由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不能充养冲任二脉,加之感受外燥,内外环境的改变易导致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肝主疏泄,是维持人体气机正常运行的重要脏腑之一,肝郁气滞是郁病发生的主要机制,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发为郁病。肾阴亏损,阳气上亢,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焦虑、抑郁情绪的主要病机之一。既往也有相关研究显示,年老肾衰、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是围绝经期不良情绪的主要病机[18]。另有研究显示,肝郁是焦虑、抑郁情绪共病的核心病机[19]。抑郁状态下的围绝经期女性往往肝气郁滞,体内气血津液运行失和。长期的气血津液分布不均或运行不畅,将出现肝肾失养而加重阴虚,体内诸“燥”而起。

《丹溪心法·六郁》64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木性升发,主情志、出谋略,燥痹多发于40~50岁更年期女性,此阶段女性情志不遂者居多,更易处于肝失疏泄、津布失常的状态,日久气郁化火成燥[20]。燥痹病久耗伤肝肾阴精,出现气阴两虚,病久难愈易致情志不舒,气机郁结,郁而化热则进一步耗灼津液,与中医郁证的病机不谋而合,体现“燥与郁”的相关性。中医药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应用前景较好。

4 从肝肾阴虚津亏论治-滋水涵木的基本大法

根据相关专家共识[21],将SS大致分为阴虚津亏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燥瘀互结证和燥湿互结证。其中,肝肾阴虚津亏证最为常见,肾属水,居下藏精,《景岳全书·传忠录》记载:“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全凭肾水的滋养,五脏之阳全靠肾阳的激发。肾之阴阳为各脏腑阴阳之本。肝肾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从五行生克而论肝肾为母子关系。燥痹起于外燥者,邪气首犯肺金,金盛乘木,从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责于内燥者,肝属春喜调达,春生之气直受其害[22]。无论内外燥邪,都会影响气机运行,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全身气机失调。气能行津、化津,津液输布受阻、化生不足,全身脏腑关节孔窍失于津液濡润,影响正常功能,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僵硬、孔窍干燥涩痛等痹象。

“滋水”就是补肾精;“涵木”就是通过补肾阴来补肝,肝肾虚证,补其肾,其在协调肝肾。《黄帝内经·素问》载:“肾生骨髓,髓生肝”,人体内如果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肝阴肝血亏虚,阴不制阳,虚阳浮上,称“水不涵木”,若肝阳上亢,引发相火妄动,久则可下劫肾阴。在这种情形下,加用滋养肾阴的药物不单可补救阴虚的问题,还可以潜阳,使无根之火得以熄灭。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乙葵同源论》云:“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肾与肝……故知气有余,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义矣。”

有研究显示,处于更年期的女性,由于性激素的改变更易引起抑郁症[23]。临床上,诸多医家通过调畅气机,补益肝肾来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抑郁情绪,如林悦静等[24]应用逍遥散方疏肝养血,从肝论治,发现患者病情控制理想;陶筱娟教授以肝肾为本,从气论治贯穿SS的治疗全程,发现对于中年SS女性患者,能够起到疏肝通经、津液布散的效果[25]。

针对该病肝肾阴虚的基本病机,当以滋水涵木为基础,达到润燥生津,疏风明目之效。

肾精蕴含的元阴元阳是生命之本,是生命动力的源头。情志不舒者既有疾病状态影响心理因素而致肝郁失畅的缘故,情绪长期抑郁的人会显示出生机不足的征象,就像是“落入深井”或是“被困暗室”,也会有生命动力不足的表现。因此,在补肾之精、滋肝之阴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稍补肾阳激发生命活力,从而达到“益火之源而引火归元”。滋阴求本的同时,还需补养气血、通脉祛瘀以祛邪扶正,对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且伴有情绪抑郁的老年患者尤其合适。早在《千金药方》中就记载孙思邈治疗热病时在寒冷药物中加入辛热药物,如承气汤、半夏汤均有一味辛热药物“桂心”。首次明确提出“引火归元”这一治法最早是在《医学心悟》所述内火四法(达、滋、温、引)中的引:“肾气虚寒……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

5 总结

对情绪所引起的疾病成因理论的剖析,不但为现代医学关于身心健康奠下理论基石,同时也构成中医学说的关键部分,将情志与SS的发病及治疗联系起来,对治疗SS有更深刻的认识。情志抑郁既是SS疾病进展产生的病理产物,也是加重疾病、使疾病缠绵难愈的病因之一,因此,在临床诊疗时,需注重调节情志因素的影响。SS与中医理论中的肝肾存在着脉脉相通的关系,是诸多医家在多年临床诊疗及用药规律的观察与总结中发现的,并提出肝肾阴虚津亏是SS的基本病机。针对该病机,“滋水涵木”治疗大法体现中医上的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思想。深入探索辨证诊治规律,丰富理论体系,为临床治疗干燥并抑郁患者提供更丰富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临床用药提供更系统的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何思慧,张剑勇,贾二涛.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炎症发病机制[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3, 39(12): 2679-2683,封3.

李娥,叶倩,曾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Meta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1, 35(5): 382-387.

黄芳琴,黄钊炜,曾苹,等.基于情志因素的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22, 33(5): 1188-1190.

王不易,杨旭鸣,苏晓,等.沈丕安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 56(4): 23-25.

阎小萍.“辨五液,调五脏”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医杂志, 2017, 58(22): 1906-1910.

孙龙吉,屈祥科,陶庆文,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2, 36(2): 98-100.

TARN J, LENDREM D, BARNES M, et al. Comorbidities in the UK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registry[J]. Front Immunol, 2022, 13: 864448.

CUI Y F, XIA L, LI L, et 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C Psychiatry, 2018, 18(1): 131.

TARN J, LENDREM D, MCMEEKIN P, et al.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Longitudinal real-world, observational data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 J Intern Med, 2022, 291(6): 849-855.

杨丹丹,张杰.从病因和证候表现探讨干燥综合征和中医肝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21(6): 97-99.

王琬茹,任志雄,陈璐,等.阎小萍从肾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4): 2108-2111.

梅永君,李志军.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 2020, 18(6): 890-891.

任建兵,张明.针药联合治疗女性肝肾阴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23, 42(2): 45-47.

朱铃,钟琴,曾苹.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3(4): 5-9.

李娟,陈静,李永恒,等.国医大师朱南孙滋水涵木法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11): 6468-6470.

尹梦赟,纪伟.纪伟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 2017, 44(5): 930-933.

贾亦非,裴丽.妇人郁证古文献考略[J].江苏中医药, 2021, 53(3): 72-75.

李萍,曾曼杰,马齐. 循证护理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症状改善、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 42(2): 294-297.

孙文君,田青,王昆阳,等.基于关联规则的焦虑抑郁共病中医证候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5(4): 586-590.

张瑞,金桂兰,甘可.干燥综合征与更年期性激素的关联及中医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2(4): 744.

周新尧,姜泉,唐晓颇,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专家共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6(3): 310-314.

邓茜,晏蔚田,彭紫凝,等.彭江云运用疏肝法治疗燥痹之经验[J].江苏中医药, 2024, 56(2): 21-23.

李萍,戴伟.电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 32(3): 555-558.

林悦静,尹谢添,吴晓丹,等.逍遥丸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 2020, 42(12): 48-51.

张雯.陶筱娟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12): 1089-1090.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郁证
胡国恒从肾论治青少年郁证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B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在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26例临床特点分析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仲景方在郁证中的运用
Toll样受体4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