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2016-12-26曹春辉张杰吴斌
曹春辉++张杰++吴斌
【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肯定,但无统一认识。张之文教授认为津亏致燥是干燥综合征主要病机,肝、胃是主要病位,在治疗时注重补气药的运用,并采用病机中病位的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将张之文教授的治疗经验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名医;经验;张之文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56-02
Abstract:
Keywords:
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及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口干、眼干为其常见症状。现代医学尚未明确干燥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亦无根治方法,主要是替代治疗、对症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1]。根据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属于“燥证”、“燥痹”范畴[2]。张之文教授系国家级名中医,我国著名温病学家,运用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现中医病机中病位因素的方法治疗干燥综合证取得了满意疗效。笔者跟随张师学习期间,深得教导,受益匪浅,现将其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1津亏致燥是主要病机
目前干燥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尚无统一认识,陈宁宁[3]认为湿邪致燥是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病机,高龙等[4]认为三焦水液输布功能失调是主要病机,潘文萍等[5]认为燥毒是贯穿本病始终的关键因素……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机体阴液虚损,津亏致燥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张之文教授亦赞同此观点。口干多饮、双目干涩、舌红少苔是干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以上症状正是阴虚燥热的主症。通过典型症状归纳病机,往往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2肝、胃是主要病位
张之文教授认为,从干燥综合征眼干症状,可见其和肝脏关系密切,《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灵枢·经脉》曰:“肝气通于目……”。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之精气血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肝阴不足或肝有内热,常出现双目干涩,甚则刺痛等表现。其次,干燥综合征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而“女子以肝为先天”,亦是很好的佐证。因此,张之文教授常用柴胡、白芍、女贞子、桑叶、菊花、夏枯草等疏肝、养肝、清肝之品。另一方面,患者常见口干、牙龈炎、多发龋齿、口臭、舌红少苔等症状,为胃阴亏虚,胃有郁热之表现。胃阴亏虚则口干、苔少;牙龈失于濡养,则出现牙龈炎、龋齿;阴虚燥热则见口臭,舌红等症,故张之文教授对此多从胃阴不足、阴虚燥热立论,常用芦根、玉竹、知母、麦冬、玄参、沙参、生地等清热、养阴之品。
3注重补气药的运用
气能生津、能行津、能摄津,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皆有赖于气的的作用。张之文发现,单纯从养阴清热的角度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往往欠佳,若配合补气药的运用,益气与养阴兼顾,常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常用黄芪、党参之品。薛轶燕等[6]通过研究发现,以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且能有效改善其实验室指标,疗效优于羟氯喹。故补气药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临床基础。
4病案举例
牛某,女,48岁,因“口干、眼干6年”于2014年8月13日就诊,就诊前外院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经口服强的松、羟氯喹治疗6月,效果不明显,欲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症见:口干多饮,双目干涩刺痛,易疲劳,心烦,睡眠欠佳,纳差,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辨证为阴虚燥热夹气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处方:黄芪45g,党参30g,北沙参30g,柴胡10g,麦冬15g,知母15g,芦根30g,玉竹15g,生地15g,桑叶10g,夏枯草15g,女贞子15g,炒山楂15g,山药30g。每日1剂,服15剂后口眼干燥等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治疗信心增加,守原方续服15剂,随访1年,患者病情控制良好,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口干多饮、双目干涩、大便干为阴虚的表现,易疲劳、纳差为气虚之象,心烦、寐差是因虚热内扰,舌红,苔少,脉细数乃虚热之脉,脉证结合,故辨证为阴虚燥热夹气虚证。方中黄芪、党参、北沙参益气,既取益气生津之意,又能改善患者易疲劳的情况;麦冬、知母、芦根、玉竹、生地共凑清热、养阴、生津之效,可有效减轻患者口干多饮等症状;桑叶、夏枯草清肝热,同时桑叶兼有凉血润燥之功,夏枯草兼有消肿散结之用(尤适用于干燥综合征伴有腺体肿大者),女贞子可养阴、明目、退虚热,三者合用对眼干等症状有较好治疗作用;患者心烦,故佐以柴胡疏肝,使气机调达。炒山楂、山药健脾胃,以防长期服药影响脾胃功能,同时山药亦有气阴双补之效。全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切中病机,共凑益气、养阴、清热之效。
5小结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肯定,张之文教授并注重病机中病位因素的辨证论治方法,能起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有的放矢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风肖.干燥综合征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临床荟萃,2016,31(05):482-485.
[2]马武开,唐芳,王莹,等.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02):482-485.
[3]陈宁宁,夏永良.从“湿”论治干燥综合征初探[J].光明中医,2012,27(12):2388-2389.
[4]高龙,苏晓,姚重华.干燥综合征从三焦论治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04):221-222.
[5]潘文萍,周翠英,张鸣鹤,等.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理论探析[J].新中医,2010,42(04):5-6.
[6]薛轶燕,苏励,田雨,等.益气养阴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03):83-85.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