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2020-12-23赵晓东
赵晓东
如今,中医临床疾病谱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七情不遂所致郁证相关病证日益增多。笔者认为,构建郁证诊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郁证诊疗体系
在诊疗过程中,笔者发现郁证病因存在外因(外源性情志病因)与内因(内源性情志病因)。外源性情志病因是指由不良生活事件刺激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内源性情志病因是由内在禀赋所决定,表现为平素多思善虑、伤感寡欢、胆怯内向等,即使不遭遇外来负面生活事件侵袭,也易患郁证。郁证情志病因可单独由外因或者内因所致,也可由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内因是决定性因素。
郁证形态多种。郁证形态可归纳为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几种。单纯郁证是指情志内伤所致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是指单纯郁证与器质性疾病同时存在,后者又有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由明显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不遂所致,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则相反,常易漏诊误诊。狭义郁证是指单纯郁证或者显性郁证;广义郁证则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郁证形态。
郁证通常有情绪低落、悲伤欲哭等情志类症状和躯体类症状。当情志因素致病不太明显(潜意识性、隐匿心理冲突),而临床表现以躯体类症状为主时,即为隐性郁证。根据郁证症状的不同,隐性郁证有“普衣郁证(不寐、心悸胸痹等普通病证)”“花衣郁证(临床表现纷繁复杂)”“怪衣郁证(症状怪异)”之分,在临床上较难识别。
四诊(望、闻、问、切)要点。一般望诊望神色、形体、姿态,而郁证望诊主要望眼神、面部表情。一般闻诊听声音为听语声、呼吸、咳嗽、嗳气呃逆,郁证闻诊主要听取能反映患者思想性格及心理特质的病情陈述,以了解其精神状态及禀赋。一般问诊有“十问(歌)”,郁证问诊当更加注重“十问因”,了解是否存在情志致病因素。一般切诊为脉诊、按诊,郁证切诊包括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以下为郁证四诊简易判断要点。望诊:眼神忧郁、哀伤或者瞳光寒峻,表情僵硬,不善笑,沉默状。闻诊:唉声叹气,不由自主地深吸气,自主嗳气,嘆息。问诊:外源性情志病因,因不良生活事件刺激而产生负性情绪;内源性情志病因,由内在性格禀赋或人格性格特质所致。切诊:脉诊按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相关抑郁焦虑量表测量。闻诊问诊结合:郁证诊断常将闻诊问诊有机结合起来,边闻边问,由问得闻。比如,患者喜欢从多年以前的病史开始详诉;将海量病情信息倾吐于一时,内容呈碎片化、断裂化;重复诉说病情或者再三询问同一个问题;过度担忧健康或者夸大躯体病情,反复求医问药;不能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地回答医生提问的要点等。
从郁论治内涵。从郁论治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从郁论治就是疏肝解郁,广义从郁论治包括养心安神、镇惊定志、健脾养心、清泻心火、交通心肾、清肝泄热、理气化痰祛瘀等多种治法,还包括修身养性、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情志疗法。中医看病应看人,看人需看心;治病毋忘医人,疗疾毋忘治心。以人为本是中医诊疗的关键。
郁证脾胃病诊疗框架
脾胃病分郁证性与非郁证性,运用以上有关郁证概念,笔者初步构建了郁证性心病、郁证性肝病、郁证性脾病因机证治体系。现以脾胃病为例解释如下。
脾胃病可划分为非郁证性脾胃病(器质性消化系疾病)与郁证性脾胃病(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功能性胃肠病)两类。后者由情志因素作为发病原因,影响到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脾藏意志的功能,从而出现脾胃病的临床表现,本质上乃是披着脾胃病外衣的郁证,即症状在脾胃,病机在肝心,治疗需要从郁证着手。
郁证性脾胃病临床表现:郁证性脾胃病因情志因素诱发、加重或消长变化,临床表现有3种类型:1.情志类表现,如默默悲伤、忧思抑郁等;2.脾胃病临床表现,诸如泛酸、嗳气、呕恶、嘈杂、纳呆、胃痛、痞满、泄泻、便秘等;3.脾胃病以外的躯体症状,诸如头痛、眩晕、耳鸣、口苦、胸胁满痛等肝郁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不寐多梦、健忘等心情郁闷表现和疲惫倦怠、嗜卧、气短气怯、心腹膨胀等脾郁表现。
诊断郁证性脾胃病要先排除器质性胃肠病。郁证性脾胃病从郁论治是基本原则,但临床治疗时需要注意4点:1.从郁论治药物疗法与非药物情志疗法相结合,重视辅助运用劝说开导等心理疗法;2.从郁论治与郁证脏腑定位结合,比如解肝郁、解心郁、解脾郁等;3.从郁论治即是治本,此外还应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比如痞满注重使用条畅气机的药物,便秘加用润肠通便的药物等。4.从郁论治与从痰论治以及从瘀论治相结合。郁证气机郁滞容易产生痰瘀,痰瘀既成又可成为郁证的病因病机。
笔者认为,在诊疗过程中,应善于分析与总结,拓展郁证诊疗思路与领域,临证不为证候现象所迷惑,把握郁证本质并采用从郁论治,就是最本质的辨证论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