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研究

2024-12-31郑煜白连旭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2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电子商务

摘要:近年来,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关注的焦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人才培养体系不适用当前社会发展形式、校企合作尚未找到恰当的新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本文以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电商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取得的成效。通过对该专业产教融合实践的分析,总结经验与成果,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分析院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该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以期为各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电子商务

DOI:10.12433/zgkjtz.2024265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岗课赛证+思政融通’融合育人视域下电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GH23614

在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目标漂移”现象加剧,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电商学生在专业知识融合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培养具备高度适应性、实践操作能力和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优秀电商专业人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长春建筑学院电商专业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1]。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所在。自高等院校创立之初,于教学管理领域便开始效仿传统的教学型和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但高等院校在办学定位、育人机制、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等方面,未能全面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展开[2]。经过多年探索,长春建筑学院电商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契合“岗课赛证”的产教融合全面育人模式,并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

“岗位需求、课程体系建设、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全面育人模式——“岗课赛证”。这一模式强调了基于岗位的实际需求,配套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长春建筑学院针对电商课程将“岗课赛证”四种概念进行融合,以提高电商专业的毕业生素质,增加就业的宽度和广度。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型人才教育模式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常规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就业形势困难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就业难、发展同质化等问题。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3年12月召开了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179万人,同比增加约21万人,高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环境较为严峻,经济增速可能弱于去年;企业招聘人员的需求减少,市场供需矛盾加剧。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制于市场不确定性等问题,招聘计划大幅缩减,这就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而且,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逐渐减少,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时间,无法迅速吸纳大量劳动力。科技进步带来许多工作岗位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如生产线上的装配、包装等工作,导致部分劳动者失业,加剧了就业压力。

(二)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不再适用于当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将院校及专业课程作为核心要素。伴随教育事业的持续推进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契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全新需求。无论是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职业技术高校,皆在积极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学校必须重新审视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大力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以便更高效地适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各项要求。

尽管校企合作被视作一种互惠互利的策略,但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仍停留在相对浅层的层面,院校难以实时洞察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也未能充分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此,切实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极为紧迫,院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仍然局限于书本范围,缺乏“走出去”获取实践经验并将其“带回来”融入教学的新型实践教学理念。

(三)产教融合综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在教育领域,关于产教融合曾出现多种不同的表述形式,如“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校企融合等。对这些表述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其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存在着从结合、合作逐步向融合迈进的发展轨迹。其二,呈现出由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转变的趋势。对于产教融合的理解可以这样表述:高等院校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借助校企合作等途径,促使教育活动与产业活动深度融合,进而构建起一种全新的运行机制[3]。

产教融合的综合育人模式,正在当今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模式强调以培养素质全面、能力全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以及综合教育等多方位的结合。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型人才教育模式培养的困境

(一)“岗课”脱节,实践经验不足

行业在发展,人才也在发展。然而,电子商务专业培育目标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在众多院校中,电子商务专业培育目标通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知识、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美工设计排版等方面的理论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其毕业进入岗位后,无法熟练地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应用到工作中,课程学习与就业岗位之间明显脱节。

(二)缺乏创新思维,培养效果难以评估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和专业能力。电商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模式不断涌现。因此,电商行业需要的是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有能力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4]。然而,许多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缺乏对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其一,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精准,致使专业应用型人才未能充分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以致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无法适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其二,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且针对电商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缺失,致使电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难以凸显。

三、解决措施

(一)做好“岗课衔接”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急切需要深入行业和企业,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相关的岗位及职业要求。高等院校和企业要共同商议,确定电商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以及具体的工作要求,从而明确电商专业课程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发挥电子商务相关比赛对行业的作用,剖析技能知识大赛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选取电子商务相关证书考核内容,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将电子商务行业新动态、新发展、行业岗位需要的新技能对接到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将知识竞赛体现的专业素养、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等职业素养贯穿于学生的课程教学过程[5]。

(二)加强机制创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仍存在,其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规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程度的关键指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横跨教育与产业两大领域的“产教融合”,对高校转型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型,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旨在实现人才培养与供给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契合,进而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化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推动及引领作用。

电商行业的岗位需求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变动,新的岗位和职业方向不断涌现。但是,目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现状相比往往存在滞后性,无法跟上行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电商专业教育中也有所缺失。电商行业是一个数据驱动的行业,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至关重要。然而,许多电商专业的教育者并未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或仅仅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现成的分析工具,而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岗位素养

院校服务定位是指一所院校在教育体系中明确自身承担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目标等方面的定位,它决定了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其中包括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等,具体涉及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奠定基础;为企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专业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开展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活动,提升社会成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传统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难以评估,社会与行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由于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因此,很难用传统的评估方式衡量人才培养的效果。此外,电商行业的特殊性也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难以量化,例如:电商运营中涉及的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技能,学生需要在岗位中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慢慢掌握。

依据工作岗位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高等院校有必要构建与其相适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加大电商实战项目的建设力度,关键在于要与真实项目实现对接,从而达成电商专业课程与电商岗位工作任务的全方位对接。高等院校的根本宗旨在于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切实获取实战素养与能力,进而增强对岗位的胜任力。为此,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明确服务定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学生、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其创新能力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为突出,高等院校应依据电商产业的实际需求,深入推动产教融合进程,精心开发与电商专业发展高度适配的课程体系及高质量教材。此外,院校还应大力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持之以恒地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岗课赛证”融通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不同。如果将课程体系视为专业建设的核心,职业技能大赛就是专业建设成果的体现,而职业资格证书便是学生必须取得的证书之一,它代表了学生达到工作岗位标准的必要条件。地方本科高校应凭借人才培养职能以及社会产业需求,主动充当连接不同主体间联系的关键纽带,依照产业变革要求以及社会岗位对人才培养标准的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凸显地方特色人才培养,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同时,切实整合高校办学的软硬件设施和行业企业资源,助力应用型人才推动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结合了岗位需求、课程体系建设、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等多方面。这种育人模式对于提升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力以及深入对接岗位需要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炳祺,程东庆,叶小青.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23(23):35-38.

[3]刘大卫,周辉.中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2022(3):110-112

[4]朱晓芸,梅伟惠,杨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2-85.

[5]郜峰,白洪金,史永杰.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类专业“递进式”岗位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23(6):184-186.

[6]白冰.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2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子商务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