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化模块化生涯课程对医学生提升就业胜任力的作用研究
2024-12-31陈婷婷温宪春齐占朋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也在不断地迭代升级,力求符合本校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某医学院校经过数次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创新,形成了全程化模块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全程化模块化的生涯课程在规划大学生活、合理自我定位、科学毕业选择、较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就业胜任力
DOI:10.12433/zgkjtz.20242649
课题项目:2023年度齐齐哈尔医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适应性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基金编号:QYSKL2023-07ZX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应用型医学院校学校‘慢就业’的深层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基金编号:GJB1422455
就业乃民生之本。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在不断推进,其工作重心从就业安置到就业育人,从就业指导到生涯教育[1]。自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开设以来,至今十余年,一直作为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生涯教育与服务,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目前,职业生涯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就业“临门一脚”的政策解读、技术指导,更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2]。
从职业选择方向、职业发展路径、未来岗位要求等多角度看,五年制医学生就业具有其专业特点和规律。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也必然要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经过十余年的课程运行、多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某医学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形成了全程化、模块化的教育体系,对提升医学生就业胜任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医学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建设框架
某医学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教学改革,将原本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进行拆分,按照医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就业实践需要,围绕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职业准备,将教学资源重新整合为层层递进的若干教学与实践模块,以项目式教学方法推进课程育人,让学生在逐项完成模块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生涯发展的知识和理念、提升职业发展的技能和素养,并建立终身职业发展的观念。
模块化生涯教育依照医学生五个自然年级开展,围绕“探索启蒙”“方向定位”“技能提升”“就业准备”和“转换适应”五个主题,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实践体验模块”“咨询辅导模块”四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包含若干小模块,从而形成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切实需求的全程化生涯育人体系。
(一)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内涵
大学生在刚入学时,尚未完全适应大学自主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普遍存在“盲目从众”“未来迷茫”“忙而无获”等困惑,对未来缺少规划和目标设计。因此,及时、科学的生涯教育对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就是针对这些现象,围绕“探索启蒙”和“方向定位”两个主题设计,时间跨度从大一第一学期到大二第四学期。职业生涯模块包括与专业导论相融合的“医学生成长启蒙”模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模块和“医学生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模块,这些模块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起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能帮助学生识别未来可选择的成长发展路径和探索方法,客观上打开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二)实践体验模块的内涵
教育既要运用情感方式,又要兼顾认知方式,做到知行合一[3]。在教育过程中,实践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五年制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大三是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实践的衔接学年,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注重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水平,相应的也开始进入实践体验模块。实践体验模块主要包括“生涯人物访谈”“学长引路”“比赛试身手”。通过对本专业职场前辈的访谈,获取最直接的成长经验和职业发展建议,是“生涯人物访谈”模块的核心内容。“学长引路”模块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讲座或座谈形式开展,引领学生正向发展。“比赛试身手”模块则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类比赛。教师会提供培训和相关指导服务,助力学生在比赛中提升各种通用能力。
(三)就业指导模块的内涵
就业指导模块包括“就业指导课程”“考研经验交流”“简历设计比赛”“模拟面试”“就业政策宣传”,在大四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陆续开展。该模块既面对全体大四学生,通过大班型授课的形式提供就业指导教育,同时针对考研升学和本科就业两类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分类指导服务,并与咨询辅导模块的内容相结合,提供个性化的咨询与服务。
(四)咨询辅导模块的内涵
咨询辅导模块是在“职业咨询辅导中心”的平台上面对全体学生开展的服务。该模块主要包括“生涯发展咨询”“大赛指导服务”“简历修改服务”“面试技巧提升与面试结果剖析”。该校职业咨询辅导中心现有专职教师3名、兼职教师十余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365天24小时咨询服务工作。
二、医学毕业生对学校生涯课程的评价与反馈
(一)在校学生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评价
课题组以2022届五年制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中,1~14题是课前测和课后测相同的题目,所有测试题目均为单选题,均设置四个选项,分别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从数据对比看,14道题课后测的数据均不同程度地高于课前测的数据,说明课程内容对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明确人职匹配度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课题组在课后测中增加了7道对课程学习收获的评价题目。通过课程学习,95.2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很重要”;93.6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能增强你解决有关生涯问题的能力”;92.07%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你制定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非常有帮助”(55.56%)和“很有帮助”(36.51%);93.6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促进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有帮助”(52.38%)和“很有帮助”(41.27%);93.6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形式对启发你积极思考”“效果非常好”(58.73%)和“效果很好”(34.92%)。
(二)从毕业生就业岗位适应度评价生涯课程
工作胜任是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特征[4]。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进行职业干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水平,提升专业水平级别,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自我效能感[5-9]。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对其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稳定性[10]。岗位适应度可以反映毕业生在工作能力、职场素养等方面的就业胜任力。根据医学院校《2022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调研数据显示,该校2019~2022届毕业生中95%左右的人能够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说明该校学生在毕业时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比较清晰,就业前的准备较为充分,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生涯课程对医学生提升就业胜任力的作用分析
大学生的胜任力是指具有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职业品格以及在就业岗位上的发展潜能[11]。及时、科学、有效的生涯教育对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及时的生涯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把控个人成长节奏,毕业时接近或达到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的统一。生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涯意识的建立、生涯能力的培养、生涯决策的制定和生涯行动的实施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生涯课程是生涯教育、规划育人的起点,只有把握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才能深入地运用生涯知识指导生涯规划实践。
其次,生涯规划的实践启动越早,对学生的终身成长越有利。及时的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职业兴趣,客观认清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的差距,从而科学制定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激发自我内驱力,为达到职业目标而持续学习,不断缩小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的差距。由此可见,从大一开始的生涯课程是及时的、必要的,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成长与发展,毕业时才有望达到职业能力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胜任度。
再次,有效的生涯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就业观,实现人职匹配。人职匹配是大学生稳定就业的一个关键指标。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眼高手低”等诸多不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往往容易使其错过最佳的就业机会,从而降低求职成功率。因此,科学的就业观、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就业的前提。生涯课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客观认清自我职业能力水平和外部职业世界要求的差距,了解医学生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就业观,达到人职匹配,提升学生的就业胜任度,使其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最后,科学的生涯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终身成长,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目前,课程思政已经融入生涯课程体系,使生涯课程更加科学、更有温度。这样的生涯课程能够影响并伴随学生的一生,当一位医学生成为一名医生,从职业的生存期走到职业的发展期,再到职业的事业期时,其生涯驱动力便也逐渐显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与共现,甚至社会价值的实现更能够给他们带来职业成就感。因此,融入课程思政的生涯课程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胜任力,而且能够助力医学生实现更崇高的职业理想。
四、结语
育人育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使命,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育才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12]。生涯课程是就业工作持续发挥作用力的重要依托。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程化模块化的生涯教育对五年制医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较好的正向效果,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较高,就业率越理想。
参考文献:
[1]郭琦.辅导员助力就业育人“最后一公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5):8.
[2]方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构建更高水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2):4-6.
[3]李瑞清.“八个相统一”视域下德育与思政课借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再思考[J].大学,2022(6):89-92.
[4]张小诗,史万兵.胜任力视角下高校生涯教育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践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4):151-155.
[5]WINTERS JM,WANG H,DUWEL LE,etal.Developing a back-up plan:implementing a career-planning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biology majors[J].Microbiologyamp;Biology Educ,2018,19(3):19.
[6]方伟.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295(7):10-18.
[7]刘丽红.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精准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8,603(6):44-45.
[8]SALLEH A,ABDULLAHS MS,MAHMUD Z,etal.A structured career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academically challenged students[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13,14(2):209-219.
[9]张书皓,杨语煊,吕少博,等.自我意识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生涯适应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8):1223-1227.
[10]魏彦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J].人民论坛,2020,670(15):204-205.
[11]徐丹红.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01):118-119.
[12]李晨希.高校生涯教育课程的育人内涵与模式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27(6):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