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4-12-31祖桂香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深刻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把握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逐步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几个主要困境,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乡村产业转型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乡村治理与管理体制不完善。这就要求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深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培育,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宽农民增加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及乡村发展问题提供方案与智慧,促使农村地区发展跟上时代步伐,走向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人才培育;产业发展;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169-05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 and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Deeply grasp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grasp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gradually solve several major dilemmas faced by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gap still exists; rur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s difficult; brain drain is serious; rural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s are imperfect. This requires promoting th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deepen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strengthen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Focusing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will unswerving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roaden the channels for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provide solutions and wisdom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seek common prosperity for the peopl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talent cultiv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path
《乡村振兴规划战略(2018—2022年)》明确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要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基层干部群众,指出“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1]”。乡村振兴作为当前及未来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与实现共同富裕一同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乡村振兴以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导向,重视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发展繁荣,两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同向前迈步。
1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
1.1 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导向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价值指引。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再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所有人的富裕”,而非少数人的富裕。1953年中央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使农民能够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进一步强调了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3]”。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核心驱动力,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达成全体人民物质富足和精神充实的愿景。因此,将共同富裕作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实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融合,涵盖物质、精神、文化、生态、社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引下,乡村振兴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出发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升农民个人技能和文明素质,从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懈奋斗,我国已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并如期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既是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必然结果,也彰显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成就。然而,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没有改变,在城乡和农村发展之间尤其突出,成为阻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农业繁荣、农村和谐、农民富裕,这些是我国亿万农民的福祉和幸福感的直接体现,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农村仍然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农村农民是国家发展进程的短板之一,乡村振兴是现阶段提高农村群体总体收入,使乡村人民走向全民共富的主要路径。我国共同富裕能否实现,依赖于补齐社会的短板。因此,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持续激发农村社会生产力,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少,一个也不掉队,提升农民增收致富水平和能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延续与升级,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策略,是提升农民现有的主体地位从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经阶段。
1.3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二者目标一致。“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出发点,乡村振兴战略本质是为了实现我国城乡的相对均衡发展,驱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共同富裕体现在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共同目标一致下,相辅相成,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繁荣,人民的生活整体质量提升。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二者主体一致。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基于“全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全民”即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共同富裕的实现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困弱群体的生活质量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全方位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核心诉求是确保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的宜居、乡风文化的文明传承、治理体系的完善有效、人民生活富裕,最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民生活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2.1 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
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后,城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多元化相对于农村发展较快,拥有更多的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可以带来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资,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涌入。中国大部分农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的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民获得的收入渠道和方式有限,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8—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均高于国际警戒线0.4,从2014—2020年中每个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 000元人数达到5.64亿人[4],202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4倍,这类低收入群体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于联合国减贫目标我国提前了10年,但是仍然存在局部地区农民收入渠道匮乏,增收方式缺少多元化,受制于市场规则和农民自身能力的制约,实现农民持续性增收难度较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衔接。二是城乡居民社会权利不均等。由于户籍的制约,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在就业、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社会权利保障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均等权利,由于资本的投资倾斜,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出现了显著脱节,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城乡统一的社会兜底保障机制,这一现状导致农村居民在城镇参保后,难以与农村原有的参保体系进行衔接,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进城务工农民家庭面临子女教育方面的困境,他们难以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权利,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影响其子女的教育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的生活成本。这也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要素与城市之间的良性循环,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孺化问题一直持续。
2.2 乡村产业转型困难
乡村产业普遍存在农产品产销不衔接、产品同质化现象,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农民信息来源少、市场营销能力不足,大部分企业和农户生产的产品缺乏差异和特色,乡村地域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农民只在附近城镇、街道零散售卖,邻近的销售市场上的农业产品基本一致,市场竞争激烈。受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下,农民主动降低农产品价格获得更高销量,利润空间有限,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供应商收购农产品普遍压低商品价格,导致农民利润降低。
乡村经济的产业布局较为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化。乡村产业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服务等多个领域。当前大部分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且脆弱,使得农产品的价值增长空间有限。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产业以低水平的种植和养殖为主,这种过度依赖少数农产品的模式,使农业生产在面对未知气候、自然灾害或传染病等不可预测状况时,显得尤为脆弱,从而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只有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增强乡村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
2.3" 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首先,农村人才建设制度不够健全,人才流失严重。乡村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大量的乡村逐渐成为“空心村”,大规模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土地逐渐荒芜,农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当前仍然存在缺乏农村公共服务、创新就业环境差、技术服务基础薄弱等问题,现有的农村人力资源难以支撑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对人才的需求。乡村人才振兴的滞后导致乡村在多个领域面临人才短缺困境,人才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23.81%。老龄化留守群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保守且落后,创新意识较低,难以掌握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导致部分回乡参与乡村治理、创新创业的新农人陷入传统习俗与现代治理之间的巨大难点,使之缺乏可以施展才能的平台与空间。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战略至关重要,精心策划乡村人才发展计划,积极搭建吸引、聚集人才的平台,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农村人才教育基础薄弱。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极大促进农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仍需加强和完善教育基础领域的建设,当前许多乡镇没有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大量农村儿童缺乏学前教育经历。农村优秀人才流向城市,从城市流向农村的优秀人才稀少,严重阻碍乡村振兴目标的完成,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夙愿背道而驰。
2.4" 乡村治理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乡村产业治理与管理体制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质量与水平。首先,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共建机制有待完善。政府部门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容易导致在反馈基层情况与实际有差距,导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重复建设、资源分配低效等问题,不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性与整体性的集体运营模式。在乡村自治层面,乡村之间在产业发展中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农村社会性系统、现代化治理结构。最后,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建共富机制有待完善。乡村振兴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必须实现个体分散力量的有效聚合,缓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不充分从而导致的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是实现乡村整体收益增长的体现,也是产业振兴与农民共富的共赢局面。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影响乡村治理成效。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投入等仍然滞后于城市。一是农村在供电、自来水和燃气、道路的面积铺设基础较弱。尽管“村村通”项目实施已经有十余年,但是2021年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9.4%,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只达到90%,乡村道路建设基础质量差、养护跟不上,互联网维护工程没有行之有效地实施。二是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一些乡村地区对教育的财政支持不够充足,乡村地区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乡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农民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普遍较低。
3" 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探析
3.1"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充分激活县城经济辐射功能,使县城的经济、政治、文化力量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协作机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引导县城经济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向乡村流动,打破城乡要素市场的经营壁垒、制度壁垒、投资壁垒,重新为要素市场注入活力。一要对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至生物制药、健康食品等领域,建立严格质量监管体系打造本土特色农业深加工工厂及品牌,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提高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与康养、研学、生态、休闲和旅游一体的产业深度融合,为农村经济注入新动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要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乡村集体资产增值。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的简政放权,采取更灵活的土地经营模式。合理调控城乡用地指标增减制度,使闲地、空地、宅基地不再成为废地、荒地。三要合理引导资本下乡。通过城乡要素流动打破社会资本长久的投资偏向,合理引导社会资本下乡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利用社会资本要素破除经营壁垒,发展本土乡村优势产业,使其成为实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目标贡献力量。鼓励城市产业进入农村,发挥土地资本比较优势,赋予农村合营企业更大的土地自主开发权利,提供税收减免、贷款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发农村合营企业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城乡经济双向流动,增加就业机会。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下乡社会资本企业提供保障,实现“引得进,留得住”,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
3.2" 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健全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高效的制度和政策供给,将土地制度摆在重要的突出位置,不断优化和完善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转变为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的实现路径。为了破解用地、人才、资金等关键瓶颈。在土地政策方面,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农村住宅,在资金方面,发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我国积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分析阻碍乡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深化新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农民能力提升计划、农产品市场法规监管制度、农业科技创新等农业扶持政策。这些举措增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不断将农业资源市场化整合,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鼓励农民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创新农村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多元化,通过技术下沉、协调内外部资源赋能社会资本参与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将个体农户吸引到农村企业的集体生产中,利用“企业+农户”的模式,找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诉求,扶持当地农业特色产品电商营销,借助电商平台或直播平台宣传和营销本地特色农产品,精准实施技术帮扶,不断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价值。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利用本地的自然、文化、农产品资源,打造具有独特色彩的乡村产业圈,将农业作为优势,培育一批农业强县、旅游名县。从消费端角度驱动农业产业链实现多业态的融合创新,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效应。
3.3" 加强人才培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采取政策和措施保障人才“流量”变“留量”,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一要取消户籍限制,保障城乡人才流动的高效和公平,完善农村人才返乡和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体系框架。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为返乡兼职和创业人员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保障,降低创业风险,以增强他们对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促使高素质人才愿意返乡和留在农村。二要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育机制。根据乡村的特色产业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定精准的技能培训课程,发掘乡村能工巧匠,增强农民创富能力。注重实践教育,改变原有课程培训的常规性,根据农业生产和服务技能要求聘请行业专家到田间进行实地指导与培训,提高农民参与课程培训的主观性和积极性,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应当主动与农业高校合作科研课题与学术项目,实现学校与地方优势互补,全力打造当地政府、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和乡村组织多方合作协同的农业高素质人才培育,实现乡村振兴。三要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案同步实施。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案,探索以入股、合作等方式吸引人才,为特殊人才设置具体的乡村岗位,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服务,帮助带动农民参与其中,实现农民就业创收。
3.4"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完善乡村治理的机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3个层面的发展,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通过自治激发村民自主治理意识,挖掘其参与共富共建共享实践的内生动力,有效拓宽村民自治参与的渠道,确保村民在谋划本村发展、表达利益诉求时拥有更多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切实地在自治过程中获得实在的收益和满足感。通过法治教育和实践,强化农民群体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依靠法律手段解决农民矛盾与纠纷,为农村制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法治环境。依靠德治对农民世界进行“软约束”,有效的德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助力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为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乡村制度巧妙地融入自治、法治、德治之中。自治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法治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德治则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完善城乡间治理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精准把握服务型政府的治理对象、治理方式、治理内容。满足乡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数字化乡村治理方式,推进城乡治理信息一体化建设,推进乡村治理平台化,例如党群服务站、邻里爱心中心、共享农庄等[5],打破乡村治理存在的信息壁垒,推广电子政务,提高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因地制宜调整乡村治理发展规划,加强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视。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群众治理路径,利用线上平台收集社情民意、线下走访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构建完善的纠正机制,确保乡村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助推村民治理能力提升,为乡村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4" 结束语
本文从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探讨了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依然面临的问题和具体实践路径。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不断推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基于共同富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城乡发展差距大、乡村产业转型困难、人才流失严重和乡村治理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要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培育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以实际行动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农业繁荣、农村富强、农民富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J].乡村振兴,2022(1):8-13.
[2]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4] 朱文帅,吴玲.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4(4):65-68.
[5] 杨涛.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