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传统村落类型划分与其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2024-12-31廖静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3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乡村振兴

摘" 要:湖南省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湖南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目前湖南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为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互融共促,可以通过红色旅游、宗族文化、民族文化和非遗传承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振兴。例如韶山村通过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崇木凼村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十八洞村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探索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新路径,是实现湖南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关键。

关键词:湖南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要素分类;创新模式;振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89-05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hav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are facing dual challenge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but it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utu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Red tourism, clan culture, ethnic cultu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example, Shaoshan Village drive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Red tourism, Chongmudang Village uses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ourism, and Shibadong Village achieve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ese innovative practices show that combin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exploring new paths for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s the key to realiz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in Hunan; rural revitalization; factor classification; innovation model; revitalization path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健康有序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因此有序推进乡村传统要素保护,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本文旨在明确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之间的交织复合作用,把“村落物质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提出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主线、“传统村落要素分类与精准振兴”为最终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与方法,从文化上解决乡村问题支持乡村建设。

1" 湖南传统村落保护概况

1.1" 湖南省传统村落概况及空间分布

从广义上来讲,湖南传统村落需结合湖南自然地理与民族文化特征,拥有较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以土地为本、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展现着丰富的民族地域风貌,一直传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

从狭义上来定义湖南传统村落,则是依据《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得到保护和认证的湖南省内共计704个(第一批至第六批)村落,其中,第一批30个,第二批42个,第三批19个,第四批166个,第五批401个,第六批46个。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湘西地区分布最多,共有443个;湘中地区分布26个;湘南地区分布218个;湘东北地区分布17个。

1.2" 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1.2.1" 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任重道远

自2012年起,湖南省相关部门在积极推动省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一些重要的传统村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环境要素以及村落的格局风貌遭受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保护资金的缺少,相当一部分村落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了“千村一面”和“单一化”的问题,导致部分村落失去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1.2.2" “空心村”现象加剧传统村落的式微

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或进城就学,村庄人口锐减、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村落的生活气息逐渐消失。并且由于缺乏产业支持,经济活动有限,许多传统村落陷入了发展困境,无法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缺乏产业支持也使得传统村落难以吸引年轻人留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和老龄化问题,因此无法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2.3" 当地政府与村民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意识不足

政府在制定和执行保护政策时,可能存在未能全面认识到传统村落重要性的可能性,导致一些保护措施流于形式。同时,部分村民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对保护和传承工作参与度不高。以及无序的重建和翻建,破坏原有村落格局以及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1]。

2"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互融共促的创新实践分析

传统村落区别于一般村落,因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等独特文化脉络而传延至今,并仍为村民服务。因此,科学把握传统村落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挖掘传统村落的独特的价值并以其作为传承载体,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互融共促。

笔者通过选取湖南省内5种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基于传承和振兴的角度,提取价值要素,并通过要素作用乡村振兴,得出湖南传统村落要素分类和精准振兴路径机制。

2.1" 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多元化开发推动传统村落发展模式——以韶山村、沙洲村为例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湖南红色资源丰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反映湖南是一片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湖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乡村,其中包括许多历史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已成为推动这些村落发展的重要模式。

以韶山村为例,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长期以来,韶山村充分利用伟人故里的红色资源优势,依托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等设施,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教育培训等多元协同发展。基于韶山的红色名片,村里培育了文化体验基地,扩展了红色研学业务。并通过整合核心景点,将韶山的基本特质展现出来,将伟人故居、滴水洞、烈士陵园等景点有序串联。以全域视角统筹韶山的发展,注重文化对旅游形象的滋养,全面、细致、多角度地展示韶山[2]。

以“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为主线的沙洲村,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生态村等名片,发展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沙洲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以徐秀解故居、中国工农红军卫生总部旧址为主线,串联沙洲朱氏祠堂、明清时期瑶族民居历史建筑群,并建设“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广场和田园综合体等配套展示体验区域,构建打造以红色旅游为背景的,集爱国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田园生活、休闲度假、自然科普和农业产业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3]。

2.2" 以宗族聚落为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推动乡村振兴模型——以张谷英村、板梁村为例

张谷英村,是由张氏后裔聚族而居形成的大型古村落,已历27代,古建筑群传承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村”,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极具中国传统血缘宗亲制特色。

以宗亲文化、耕读文化等为基础打造张谷英民俗文化村。张谷英民俗文化村以“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栋主体建筑为重要景观节点,串联起周围二龙戏珠、仙人下棋、山绕四坳和百步三桥等3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据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景区文旅总收入达8.95亿元,接待游客98.5万人次,带动8 755名村民增收致富[4]。

板梁村,全村分为上、中、下3个村,是一个以上中下3个村宗祠为核心的古代建筑群体,保存历史建筑面积39 000 m2,房屋 1 762 间,街道61条共3 300多米长。村内以刘氏宗族聚居为主。古村内至今还保存了360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历史建筑。凭借这些文化遗产,板梁村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旅游开发。在湖南以古建筑群为开发要素的古村落中,发展势头较好的为张谷英村和板梁村,但是仍不能忽略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到目前为止,与安徽宏村这座以徽式建筑为名牌打造“中国画里乡村”的传统村落相比,湖南以古建筑群为要素开发的传统村落仍需在树立品牌形象、明确发展定位、借助互联网宣传以及完善民宿、餐饮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完善[5]。

2.3" 以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模式——以崇木凼村、老家寨村为例

崇木凼村是花瑶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村落依山而建,境内山高林茂,古树参天,完美地展现少数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完美形态。此外,崇木凼村布局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合理布局居住和耕作区域,展现出典型的山地聚落的农耕文化特色。在崇木凼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少数民族聚落文化。

崇木凼村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和自身优势,对200多座明清时期穿斗式构架的古民居建筑群进行修葺活用,将可利用民间改造为农家客栈,充分体验花瑶文化创造场所。同时对耕地进行古法耕整,打造山地农耕景观。除此之外,以花瑶文化为核心,打造花瑶花等花瑶IP文创产品。将花瑶民居、民族技艺、服饰和节庆等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体验,使崇木凼村重新焕发出“古寨生机”,走出一条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的乡村振兴之路[6]。

老家寨村地处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境内,是一个纯苗族聚居古村落。它对明清苗族特色民居保护完好,是凤凰县目前少数民族原始生态及苗族历史特色民居保护最好的村寨。整个寨子以石头建筑为主,极具少数民族特色。老家寨村距凤凰古城景区 23.5 km,相对于一般少数民族村寨有着交通便利的优势。

老家寨村以“做客老家寨”为主题,按照迎客、待客、送客“三步走”,将苗族歌曲、苗族太鼓、苗族手工艺和苗族体育竞技等文化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深受游客喜爱的老家寨特色民族文化活动。以石泥老屋、苗族纺织织布、银饰工艺等民俗作坊和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景点。利用苗族文化展示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振兴。但由于目前老家寨村尚未立足自身品牌打造极具特色IP,村寨的乡村文旅尚有完善的空间。相信在老家寨村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充分融入湘西凤凰IP旅游中,其将成为湘西凤凰旅游线路中的一条支线后,因此老家寨村乡村振兴之路将走得更为长久[7]。

2.4" 以非遗传承与互联网新经济为媒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创新模式——以宝瑶村、高椅村为例

宝瑶村,背靠雪峰山,被罗溪国家森林公园所环抱,曾是湘黔古道商旅驻扎之地。内设有“罗溪熬茶习俗”传承保护基地,以熬茶非遗体验为主,并通过开展“四八”乌饭节组织杨姓民族祭祀、开场鼓舞、特色木偶戏、风情竹竿舞和乌饭情景剧等非遗民俗文化表演来展示喝熬茶(省级非遗)、山歌、瑶族服饰(市级非遗)、舞龙灯、吊脚楼建筑文化、木偶戏(省级非遗)、传统手工打糍粑和民俗传承吹木叶等一系列民族非遗文化底蕴。

宝瑶村作为罗溪瑶族乡生态文化旅游强乡的一环,以宝瑶古瑶寨景区结合“龙头三吊”瀑布群、高登山普照寺、湘黔古道、咆洞梯级瀑布群、公溪河峡谷和芭油江组成罗溪瑶族乡全域旅游七大景区,108处景点[8]。

高椅村是典型的明清侗苗汉混居村落,村落建筑既有徽派的马头墙建筑,又有侗族的木式吊脚楼,还出现了西洋式的拱窗,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具有湘西南古建筑的典型性,又融合了西洋建筑艺术特色,可以作为侗苗汉民族混居和中西文化合璧的代表。如果说古建筑群是高椅古村的“形”,文化便是她的“神”。村内有传统戏曲傩戏“杠菩萨”、剪纸技术、竹雕技术、四月初八黑饭节、婚嫁习俗、舞龙灯和打糍粑等非遗文化与传统民俗,傩戏师傅杨江华(省级非遗传承人)、竹雕怪杰杨国大(市级非遗传承人)、剪纸老人黄杏(县级非遗传承人)等都是村内声名远扬的“非遗匠人”。

高椅古村抓住“文旅兴村”这个关键点,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第一,通过开展黑饭节暨民族民俗非遗文化旅游活动,将“黑饭、黑泡茶、黑粽子、黑糍粑”这些特色食品带给游客;第二,通过建设侗艺研学基地和定制小众研学游,组织开展傩戏体验、古建筑游学、黑泡茶汁液制作等民俗非遗体验活动;第三,成立乌饭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乌饭树种植基地,提高黑饭系列产品产量,促进非遗特色产业发展,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并为村民带来产业收入;第四,通过传统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新渠道将黑泡馇、黑粽子、黑糍粑等特色食品推广出去。高椅村通过“非遗+产业”模式,让乡村振兴迸发出新的火花[9]。

2.5" 精准扶贫助推传统村落脱贫,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以十八洞村、竹山村为例

湖南相当一部分村落尤其是传统村落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并不具备乡村振兴实现基础。因此湖南省相关部门开展一系列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使湖南的贫困村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八洞村在2013年前曾有贫困户136户533人,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7%。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之后,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开启苗乡巨变。

十八洞村全村4个寨子,分别开展通水、通电、通网络和通路等建设以及225栋房屋苗族风貌改造。随后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挥鲜活的“红色教材”,原始地质公园自然风光、保存完好的传统古村落和苗族文化为其独特优势,发展红色、绿色、古色三色经济;并规划成为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布局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飞虫寨,且在竹子寨规划建设蜡染非遗体验馆和古法酿酒体验中心。

十多年过去了,十八洞村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到脱贫攻坚样板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脱贫攻坚成就与经验的标志性窗口[10]。

竹山村位于湘西州凤凰县麻冲乡,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建寨有800多年的历史,特色民居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曾经一度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较差,群众观念“守旧”,是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自2018年湖南省文旅厅驻村帮扶以来,通村公路以及村里水、电、通信和网络实现全覆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也相继建成。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竹山村依托凤凰旅发集团有限公司,大力开发利用苗寨村落、山水和文化资源,打造了竹山乡居、花涧民宿、无边界泳池和《竹山花开》演艺剧等集旅游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和特色民宿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山旅游综合体。通过“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坚持旅游传承非遗文化、文化振兴,该村最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助推乡村振兴。

3" 湖南传统村落精准振兴路径与机制

3.1" 湖南传统村落乡村振兴基本路径

3.1.1"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报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目前的任务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范脱贫后风险,“十四五”时期,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湖南传统村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

3.1.2" 明确农业生产主体地位,以“三产”融合为发展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主体为乡村,必须明确乡村发展的农业产业的主体地位,并基于农业生产,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多种价值,推进传统村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根植于农业农村、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地域文化和特色价值彰显的产业体系,有效实现种植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文化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

3.2" 湖南传统村落精准乡村振兴路径

3.2.1"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有效衔接新时代乡村文化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五方面总目标: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是非物质化的,是乡村村民的内在显现,也是一个个传统村落传承至今的“文化根”。必须要靠长期的文化教养,以及相关的引导来传承和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乡风文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目标,既要传承“天人合一”“耕读传家”“诚信重礼”“积德行善”等耕读文化,又要对传统村落文化赋予新的内涵,通过开展活动,利用互联网新传播方式丰富其表现形式,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百姓的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激发传统村落内在活力。将原来难以为继的村落塑造为有内在驱动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3.2.2" 挖掘传统村落独特文化和价值,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振兴发展的有机融合

第一,立足传统村落本地特色,充分挖掘、盘活蕴藏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和社会的特色资源,如传统民居、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利用特色资源打造独特乡村IP,并围绕IP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第二,制定系统性的发展规划,在新时代的发展框架下,以保护传统村落为基调,创新“红色文化+研学培训”“传统宗族聚落+人文旅游”“少数民族+文化体验”“非遗文化+产业创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发展模式。第三,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主的保护利用规划,注重传统村落格局、建筑形式等保护,并保证村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延续性,使村民生产创收与传统村落保护的有机融合。让村民共享乡村发展成果,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并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振兴发展的有机融合。

3.3" 湖南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保障机制

3.3.1"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为传统村落保护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一,通过逐渐完善的驻村第一书记等制度,加强传统村落规划建设,保障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的物质基础。第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乡村教育、建设、科技、宣传和组织等方面的职能,为传统村落保护振兴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三,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乡村人才,通过各种措施培育和挖掘乡村人才。第四,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回乡建设和回乡创业,基础组织应积极配合相关政策的落实,解决传统村落保护振兴主体流失严重的问题。

3.3.2"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的共建机制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党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村委会统筹协调的传统村落保护振兴工作。第二,要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和意愿,切实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第三,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汇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社会各方面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传统村落保护振兴事业。

4" 结束语

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保护过去,更是为未来创造一种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创造性地利用现有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望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应更加注重传统村落的独特性、振兴路径的可复制性,并且强调多元主体的合作,通过多方面措施,共同推动传统村落的振兴。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村落的传承与乡村的振兴共赢。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传统村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2] 马伏英.全域旅游视域下湖南红色旅游发展路径分析——以韶山为例[J].天工,2019(10):5.

[3] 王亚辉,刘嫣,邓军佳,等.沙洲村旅游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4(3):1-8.

[4] 刘沛林,刘颖超,杨立国,等.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数字化传播及其旅游价值提升——以张谷英村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12):232-240.

[5] 杨馥端,窦银娣,易韵,等.催化视角下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357-374.

[6] 程慧.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以湖南省崇木凼村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4(2):79-86.

[7] 马逸岚.基于SWOT的湘西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分析——以凤凰县老家寨村为例[J].旅游纵览,2023(4):167-170.

[8] 湖南财政: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宝瑶[J].中国财政,2017(23):70-71.

[9] 黄旋.“美丽乡村”建设下的古村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会同高椅古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6):141.

[10] 曾文,谭秀华.十八洞村十年巨变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新湘评论,2024(3):50.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