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广东”战略下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4-12-31刘带李嘉苑唐伟陈妮李雨敏沈阳
摘" 要:在“绿美广东”战略背景下,绿色低碳建设已成为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乡村地区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加强绿色低碳建设。然而,当下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存在规划无序、效益失衡、推广困难和人才流失等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绿色低碳、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等路径,开展绿色低碳乡村新范式的生动实践,以期为其他乡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绿美广东”战略;绿色低碳乡村;可持续发展;创新路径;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84-06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Green and Beautiful Guangdong\" strategy, green low-carb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areas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rengthen green low-carbon construction.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disorderly planning, unbalanced benefits, difficulty in promotion, and brain drain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village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new paradigm of green and low-carbon villages through top-level design, green and low-carbon,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Vivid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ther villages.
Keywords: \"Green and Beautiful Guangdong\" strategy; green and low-carbon vill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path; rural revitalization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2022年,广东提出了“绿美广东”战略,旨在建设美丽宜居、生态宜居、绿色宜居的广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在“绿美广东”战略的指引下,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成为广东省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23年7月17—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乡村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探索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绿美广东”战略下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迎来莫大的机遇,作为低碳发展“潜力股”的广大乡村地区要积极响应、奋力攻关。
1 “绿美广东”和绿色低碳乡村的内涵
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既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也是拥有天然优势的碳汇“聚宝盆”。有研究数据显示,乡村地区的粮食供应链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在核算上达到总排放32%的占比[1],造碳能力可见一斑。但是,乡村地区保有的大片森林、农林等生态系统又发挥着固碳吸附的功能,成为了宝贵的碳汇资源。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当前,“绿美广东”目标已纳入新一轮乡村振兴规划,探索“绿美广东”战略背景下绿色低碳乡村发展模式,需要在理论研究层面进一步厘清思路。
1.1" “绿美广东”的内涵
“绿美广东”是广东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让广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在美丽中国的战略框架下,广东省结合自身地理、生态和经济特点,提出“绿色广东”的战略目标,部署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全面推进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样板。2022年12月,广东省委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表,拉开了构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的序幕[3]。在“绿美广东”这一政策指引下,广东省积极开展“六大行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和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开展以来,乐昌市廊田镇白平村紧紧围绕“山水画廊粮仓白平”典型村培育主题,注重发挥特色产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主动谋划、推动引进产业项目12个,进一步引领带动白平村振兴发展,激活强村富民引擎[4]。
1.2" 绿色低碳乡村的内涵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和实践。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概念的提出,旨在回应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强调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低碳能源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二是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农田水利系统的优化等,减少资源浪费。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田、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四是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五是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推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平衡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为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绿美广东”战略背景下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2.1"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现状
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5]。随着我国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以支持乡村绿色化低碳化进程。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绿色低碳建设的文件和规划,为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提供了整体指导和战略规划,为乡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从地方层面来看,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绿色低碳建设模式。根据所依托资源优势和建设方向的不同,总体可以分成以下3种乡村绿色低碳建设模式类型。
一是能源转变型。实践中,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强调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乡村低碳发展。例如韶关市始兴县澄江镇善亨村入选“零碳乡村”试点村。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有机特色农产品种植、林下经济产业、绿色能源等领域;打造千亩水稻示范区、高山有机茶种植以及蔬果产业,扎实推进清洁能源生活化,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全力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6]。另外,清远市清城区新马村已建有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供电局将光伏建筑一体化理念融入存量农房改造,在不占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显著改变乡村用能结构[7]。目前通过现有屋顶光伏建设,新马村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 084 t,为乡村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农旅融合型。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同时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汕头市南澳县后花园村,位于南澳岛果老山北侧,该村主要有两大产业——茶业和旅游业。后花园村发展茶业优势明显,通过以茶富民,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依靠“宋茶”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开拓外部市场,茶叶产业链逐渐完整,茶文化资源不断推动产业发展,旅游产业的兴起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茶旅融合日趋成熟,朝纵深化发展[8]。再如,近年来,湛江市徐闻县积极推动“旅游+农业”产业,成功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徐闻县角尾乡放坡村,更是成功打造了与菠萝产业密切相连的广东省最美旅游公路,该旅游公路汇集了生态农业观光体验、美丽乡村、风车群、湖泊和火山口等大自然元素的农业旅游观光大道[9]。
三是产业更新型。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提倡低碳生产方式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农村地区的碳排放量,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转变。其中,信宜市钱排镇大力发展三华李特色产业取得良好成果。钱排镇建立了三华李产业园,通过标准化种植,保证钱排三华李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大力发展凉果加工业,推出三华李果干、果酒等农副产品[10]。钱排镇通过三华李产业增产赋值,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减少的双赢局面。同时,可以在乡村地区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助推乡村交通运输产业更新。例如百度Apollo推出的“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逐渐落地,日后有望全面普及。绿色低碳交通方式不仅能为乡村地区的人们带来出行的便利,也可大大减少乡村地区交通产业的碳排放量,有效促进乡村地区交通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2.2"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存在的困境
2.2.1" 乡村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规划及管理无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资源有限、政策不够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许多地方的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缺乏统一步调,影响了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首先是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中的目标设定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指标和时间节点,导致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多个部门或单位同时编制类似的规划内容,导致规划内容重复冗余,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一方面,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沟通平台会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协调,规划实施效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调整,导致规划实施效果不理想。同时,一些地方的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规划过于简单粗暴,没有深入当地实际情况做调研,导致规划方案无法真正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此外,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留守乡村的人口减少,农村土地的流转利用等问题也使得绿色低碳乡村建设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2.2.2"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
在现阶段的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为了提升乡村经济发展,一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些地方又限制经济发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具体而言,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综合考量,一些乡村建设项目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生态环境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土地过度使用等问题,多数恶劣后果就是造成土地沙漠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还会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其次,乡村建设中的短期利益往往受到重视,而长期的生态效益很少被考虑,使得一些项目在短期内看似获益,但长期带来的生态危害却无法弥补。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难以长期维持,对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此外,一些地方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过分侧重于单一的经济指标,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性,使得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为解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的问题,需要在政策制定、规划实施和社会监督方面下功夫,找到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真正推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新范式普及和推广困难
虽然全国各地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新范式的普及和推广仍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概念相对较新,乡村地区对这一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对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理念和技术,一些农民和乡村居民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其实际效益和可操作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了其推广应用的积极性。其次,乡村居民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依赖程度高,对于新能源和低碳生活方式接受度不足,缺乏对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认知和意识,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新范式的理念和模式尚未得到广泛认同[11],因此推广工作存在一定的阻力。此外,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范式普及和推广涉及资金投入问题。大规模推广绿色低碳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在乡村地区一般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缺乏资金支持将直接影响低碳设施建设,阻碍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新范式的普及。
2.2.4" 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和技能培训不足
在实践过程中,人才流失和技能培训不足是制约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人才选择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导致乡村人口减少、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农业领域面临着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农民是乡村社会的基础,农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保障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权益是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在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显得尤为重要[12]。然而,现阶段培养乡村专才的实训机构少,遴选培训机构困难,培育进程缓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艰巨。同时,在乡村人才流失的背景下,乡村的技能培训机制也是薄弱的环节。由于乡村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趋势,乡村的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符合现代农业和低碳乡村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此外,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领域的特殊需求,亟需建立专门的技能培训项目,培养出更多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专才,为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 “绿美广东”战略下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顶层设计:完善规划“新画卷”,打好政策“组合拳”
建立健全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加强对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在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农民、村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利益,增强规划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绘制一幅幅生动低碳科技环保的美丽新农村画卷。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和村民对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规划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此外,政策规划需要因地制宜,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细化落实,例如《广东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乡村建设规划方案,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部署要求下,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本省发展要求的区域特色方案。接下来,还需要按照现行行政区划进一步将区域方案细化到乡镇,以求在各乡村地区具体实施中的政策安排和管理更为适切。
3.2" 绿色低碳:稳定发展“平衡杆”,守好生态“双黄线”
在整个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低碳减排的原则,严守生态底线,可以从减少碳排放源和增加碳汇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减少碳排放源的核心在于推进农业绿色化、提倡清洁能源利用和优化畜禽养殖方式3个维度。一是推动绿色农业,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稻鱼共生”和“猪-沼-果”、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减少农田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二是推广清洁能源,提倡节能减排意识,更新农村能源利用方式,比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能源炉具等,是降低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三是采取生物气化技术、沼气池建设等措施,将畜禽粪便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或者有机肥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另一方面,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增加碳汇,首先需要关注各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包括土地利用情况、植被覆盖率等。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哪些地区适合发展增碳汇项目,比如林业资源丰富、湿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次,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让其在生长季节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同时,农田的管理方式也需要调整,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有机农业等,提高土地固碳能力。此外,在乡村增加碳汇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如何将碳汇项目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碳减排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可以探索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旅游等方式,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加碳汇量。通过广泛搭建乡村碳汇市场及相关平台,将乡村地区的“绿资源”转变为“金资源”,实现乡村碳汇可衡量、可交易、可变现,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是广州首个林业碳普惠项目在花都落地的村。第三方机构将梯面镇3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 林场二氧化碳吸附量进行核算认证,通过广东碳市场进行交易,有效盘活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碳资产。梯面镇还拥有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双层优势,加速绿色化转型发展[7]。未来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规划和实施,包括在生态农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持续探索和应用,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环境保护的最大化。
3.3" 普及推广:广泛宣传“乡村策”,提升民众“绿动力”
在推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广泛宣传低碳乡村理念、提升民众的绿色意识至关重要。首先,乡政府应制定一系列宣传教育方案,通过村道广播、乡村公告栏、村民大会及走访农户等方式广泛传播低碳乡村理念,让村民深刻理解低碳生活方式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宣传过程中,应该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宣传方案。其次,应该充分利用社区、村级组织和村民自发性组织的力量,建立低碳乡村倡导者队伍,带动更多民众参与到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来。通过培训和激励,使他们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帮助更多村民逐步接受并采纳低碳乡村的理念,实现全村化绿色发展[13]。最后,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合作,开展示范工程和培训活动,为乡村居民提供更直观的低碳技术应用案例,亦可引入激励机制,提升其参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打造绿色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3.4" 人才培养:精选培育“专业才”,激发创新“驱动能”
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培育和选拔显得尤为关键[14]。首先,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和体系,包括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乡村干部、农民和其他相关人员传授低碳技术和实践经验。同时,聚焦当前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需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型升级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绿色经济要求。在这一方面,广东省做出了表率,广东将人才振兴视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认定了100个省级综合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165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壮大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15],为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鲜活劳动力。其次,可以建立低碳乡村专才库,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入,为乡村低碳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这其中既包括从事农业、能源、环保等相关专业的人员,也包括乡村干部和基层组织的员工,他们可以成为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实施主体。另外,可以建立一个奖励机制,激励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才和团队。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激发专才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加强乡村教育体系的建设,将低碳理念和技术纳入到乡村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培养青少年对低碳发展的认知和意识,为未来的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储备人才。
4"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地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确保广大乡村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节能减排减碳和实现生态振兴。“绿美广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乡村,要让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成为落实“绿美广东”战略的新阵地。绿色低碳乡村建设乘“绿美广东”之势而上,探索零碳绿色发展之路,推进农村低碳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现如今,“绿美广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能为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乡村发展的科技含量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集体共同参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努力,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将取得更大的成果,为实现国家“绿美广东”目标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君.湖北省电力行业碳足迹分析与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2] 丁彩霞.理论·实践·政策:我国农村实现“绿美广东”目标的三维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22(4):1-7.
[3] 钟俊杰.聚焦构建高品质生态环境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省人大常委会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纪事[J].人民之声,2024(6):20-23.
[4] 刘璐,邓彬,陈方园.粮仓白平耕耘出美丽乡村新画卷[N].韶关日报,2024-06-12(A04).
[5] 新华社.两会授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s://mi.mbd.baidu.com/r/1fYZbAkBfEY?f=cpamp;u=c8f8cb96380ea1f7.
[6] 钟清城,谭爽.立足绿色资源探索低碳致富[N].韶关日报,2024-06-19(A05).
[7] 陈颖婷,钟二妹,陈孝均,等.“双碳”视域下绿色乡村建设经济效益分析——以广东省低碳乡村为例[J].广东蚕业,2023(8):50-52,56.
[8] 韦兵,金艾彤,郑锦绣,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分析——基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后花园村的调研[J].上海城市管理,2023(2):63-71.
[9] 黄倩文.湛江市徐闻县菠萝产业农旅融合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23.
[10] 胡碟,张梦洁.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三华李产业调研报告[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24-26.
[11] 刘桢,郑帅.“绿美广东”目标下辽宁省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4(1):79-81.
[12] 周林洁,傅帅雄.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农业经济,2023(3):38-40.
[13] 唐兰,鲁长亮.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策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0(3):60-61.
[14] 张怡,焦石,尚桐羽,等.绿美广东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银行家,2022(3):69-71.
[15] 翁婕.广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