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师生党员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培训体系构建
2024-12-31陆红飞经松刘梅甄博刘松
摘" 要:该研究旨在构建江苏高校师生党员提升服务“三农”能力的培训体系,特别是突出智慧农业在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以推动乡村振兴。首先分析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然后详细规划培训体系的构建,包括培训内容、方式、周期等,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数字农业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最后,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包括持续深化专业培训内容、扩大实践锻炼范围、加强领导力培养的实效性、拓展创新教育形式、进一步完善培训评估机制等。
关键词:江苏高校;师生党员培训;“三农”服务;智慧农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426.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17-06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build a training system for teacher and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Jiangsu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ser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specially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smart agriculture in the service system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First,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then plans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including training content, methods, cycles, etc., and expounds how digital agriculture serves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actual cases.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continuously deepening the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ractical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dership training, expand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forms, and furthe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Jiangsu universities; teacher and student Party member trai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services; smart agri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其核心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水平良好发展,落实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自己的农村情结,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做广大农民贴心人;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不仅是产粮大省,蔬菜生产也稳居全国前列。江苏省提出到203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江苏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有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总体机械化率达到62%,超过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江苏在智慧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运用无人农机的基地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实现了亩均减药、减肥的目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江苏北斗农机已广泛应用到全国各地,累计监管作业面积达到数十亿亩。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农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高校资源丰富,师生党员作为社会的先锋队,应积极投身“三农”服务,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针对江苏高校师生党员提升服务“三农”能力的培训体系,并突出新技术、新模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党员服务“三农”培训体系研究
目前国内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从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撑和服务“三农”。师生党员作为高校的模范典型,提升他们服务“三农”的能力是实现校地合作、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学生党员“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出外向融合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横向贯穿党员教育培训的全过程,纵向打造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党员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与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紧密相融,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党员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农人[1]。沈阳农业大学土壤专业、大气专业、植物栽培专业、经济管理和营销专业师生党员,多次下乡解决当地村民耕地、气候和生态等方面问题,为他们提供如何改善土壤环境、栽种适应当地气候作物以及如何包装和营销等问题的解决方案[2]。
基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马君等[3]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三五五”模式的路径:坚持政治性、针对性、实践性原则;力求教育培训体系实现设计有高度、参与有广度、活动有热度、检查有力度和成长有合度的发展向度;在行动逻辑上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深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落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强调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1.2"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组织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师生党员服务“三农”的成效。新时期加强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4]。然而当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包括服务形式单一且缺乏科学性、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党委指导不足以及经费不足等。
1.3" 高校师生党员在服务“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志愿活动、劳动教育等,但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对“三农”问题的认知不足、服务能力有限、缺乏长期系统的服务规划等。
1.4" 党支部在服务基层方面的探索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围绕党建推动科学发展,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对新时期农业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基础工程。”在高校校内,需要师生党员科学、正确地引领广大师生。高校教师党员首先要模范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5]。河北农业大学理工系通过实施师生党支部“123”共建工程,对支部组织形式、共建机制及活动开展等进行实践探索,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6]。
2" 江苏高校师生党员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
2.1" 培训目标和意义
针对高校师生党员开展服务“三农”能力培训,可以提升江苏高校师生党员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字农业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服务队伍,为“三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师生党员开展服务“三农”能力培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师生党员通过培训后,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②高校师生党员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和期望,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③高校师生党员作为先锋模范,他们的参与和贡献将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到“三农”事业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④通过服务“三农”的实践经历,高校师生党员能够拓宽视野、增长才干、锤炼品格,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2.2" “三农先锋”KAP-1+N联动培训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结合KAP模型(知识-态度-行为)和“1+N”多元教育培养方式,专注于提升高校师生党员在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能力。
2.2.1" KAP模型
KAP模型最早运用于医疗保健教育领域,即“知识-态度-行为”,先学习知识,再形成态度,最后付诸行动,其中,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7],现广泛运用到各类教育研究中,其内涵如下。
1)知识(K):通过系统课程和讲座,为师生党员提供关于“三农”问题的深入知识,包括农业技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结构等。
2)态度(A):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培养师生党员对“三农”工作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激发其服务农村的热情。
3)行为(P):组织实地考察和志愿服务,让师生党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
2.2.2" “1+N”多元教育培养方式
1)“1”党建核心。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确保师生党员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通过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尤其是党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和理论,确保师生党员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让师生党员深刻理解到,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宗旨意识不仅体现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N”多元教育培养。专业培训:提供农业科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职业院校也需优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采用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结合的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以产学研作为契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提高教师的各项能力[8]。
实践锻炼:组织师生党员参与农村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师生党员能够深入农村,亲身体验农民的生活与工作,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三农”问题的实际需求和挑战。志愿服务活动则能增强师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与KAP模型中的“态度”相匹配,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服务“三农”的重要性。
领导力培养:通过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等方式,针对性地提升师生党员服务“三农”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科技帮扶等项目的领导能力。团队建设活动能够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师生党员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更好地分配工作、协调关系以及解决冲突。项目管理则能培养师生党员的全局观念和计划执行能力,让他们在策划、组织、实施项目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锻炼。
创新教育:鼓励师生党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科技支持“三农”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学生就业、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9]。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乡村振兴的引导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通过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大师生党员的创新创业项目在乡村落地,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与乡村、企业需求对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加快构建高校服务乡村的长期跟踪服务机制,建立从校园到乡村的项目落地机制,支持校内孵化企业在乡村发展[10]。
培训模式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2.3" 实施步骤
本培训包括4个阶段。①启动阶段:明确培训体系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并广泛宣传动员。②实施阶段:按照KAP模型和“1+N”方式开展培训活动,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评估阶段: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反馈并不断优化培训体系。④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三农”发展的新需求。
2.4" 培训内容
第一,“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政策解读。深入解读国家及地方关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提高师生党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数字农业技术与应用。介绍数字农业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第三,农业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培训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市场营销策略,帮助师生党员了解农产品市场动态,提高农产品营销能力。
第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以及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
第五,“三农”服务实践与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三农”服务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高师生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师生党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精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国内重要比赛中服务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案例特色做法,拓宽师生党员的视角,激发服务“三农”的创新思路。
2.5" 培训方式与安排
培训周期为4个月,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周,主要进行“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政策、数字农业技术等内容的授课;第二阶段为实践操作周,组织到农业基地进行实地操作;第三阶段为案例分析与讨论周,通过案例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阶段为总结交流周,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
2.6" 培训效果评估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Wisconsin University)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反应层评估。主要评估师生党员对服务“三农”培训项目的印象,包括对培训科目、讲师、设施等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第二,学习层评估。用于了解师生党员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如与农业相关的原理、技术、技能等,评估方法包括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
第三,行为层评估。考察师生党员在工作中是否应用了培训中学到的农业相关的知识或技能,通常通过观察或反馈来进行,可以适当采用竞赛或技能比赛的形式来检验。
第四,结果层评估。衡量培训对组织绩效的贡献,比如通过培训后服务质量、培训内容的调整、培训课时的优化等来衡量。
3" 典型案例:某高校“智农先锋”科技服务团
3.1" 数字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其利用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目前,数字农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3.2" “智农先锋”科技服务团——师生党员“芯”系基层
某高校信息工程学院(简称“我院”)为发挥学院特色,服务“三农”,融合学生支部和教师支部党员(预备党员)以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组建了“智农先锋”科技服务团。学院采用“三农先锋”KAP-1+N联动培训模式,从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实践锻炼、党员考核等角度,全方位实施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下面简要介绍该培训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成效。
3.2.1 专业培训
1)思想理论学习。邀请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为师生讲思政课。校长以我院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李康同学的备赛故事为导入课程,鼓励同学们积极从90后青年工匠裴先峰身上认识青年人有理想、有目标的重要性,从时代楷模黄文秀、张桂梅身上寻找成功的意义,从“新农人”华梦丽身上学习迈向成功的方法。
2)美育。邀请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专业教师沈宁来我院开展以“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的交汇”为主题的讲座,沈老师介绍了数字媒体行业前沿的一些应用,通过现场演示,让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领会到当下前沿科技与艺术结合所迸发的影像魅力。
3)知识技能。邀请江苏大学关工委赵跃华教授到校作“专业与技术——基于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专题培训。赵跃华教授从信息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新技术及其应用以及信息安全专业的学习内容等三方面为现场师生进行详细讲解,强调了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2 实践锻炼
1)创新“三农”挂职制度,建立“高知党员流动站”。借鉴“院士流动站”的成功经验,建立“高知党员流动站”,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派驻党员到村委会挂职。根据专业性质与“三农”需求,设计不同的挂职模式,在实践操作方面可以设置助手型、轮岗型等。在锻炼方式方面可以采用实践型、培训型等。
2)激活志愿服务“生命力”,推动服务“制度化”。健全志愿者培训考核、活动记录、嘉许回馈等工作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2024年5月4日,学院“子鉴”养老公益服务团10位青年志愿者携手句容市幸福里养老院与茅山玉晨养老院,为社区与农村失能留守老人开展了温情助老志愿服务。本次活动激发了青年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关爱弱势群体、奉献青春力量的觉悟与责任心。11月21日,学院师生前往墓东村考察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我院与江苏丰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智慧水质监测项目,主要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鱼塘水质状况,预警和防止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3.2.3" 领导力培养
1)践行亚夫精神,开展科技推广服务。依托亚夫科技服务团,推进“两在两同”落实落地,农业物联网党支部教师先后8次前往白兔镇倪塘村,在“应时鲜果无人销售自助采摘云管控系统示范及推广”项目基地开展应时鲜果自助采摘云管控、云导购系统设备安装与使用指导,并就大棚物联网温控系统开展合作,延伸服务链条,打好为农服务“组合拳”,助力产业发展。智慧灌溉团队多次前往茅山镇、后白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稻节水减污数字化技术与装备的推广,直接试验田亩470余亩(1亩约等于667 m2),科技服务田亩5 000余亩。
2)党建结对共建,增强校地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学院党总支先后与多个村总支部委员会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增强双方党组织的交流和学习,借鉴双方党建工作的好方法,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校地合作落地,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帮助村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3)打造科普团队,宣传智慧农业发展。依托“江苏省首批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参与数字乡村培训课程开发,组建数字乡村建设宣讲团,扩大服务经营主体规模,开展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转型宣传培训,提升基层管理者建设数字乡村的业务能力。培训团队多次前往句容倪塘村、墓东村开展“智慧灌溉”“数字乡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等专题培训,与宁夏隆德县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数字农业技术与应用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农业相关人员的数字素养。
3.2.4" 创新教育
1)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专业老师带领田园影像社的社员们前往贵州望谟县参加微拍中国“寻美黔西南”比赛。通过挖掘望谟“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节和当地特色,创作短视频作品3件,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专业竞赛获奖充分体现了我院师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团队意识和专业创新能力,有效增加了师生对“三农”的感情,提升了他们服务地方的热情。
2)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魏欣教授来我院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大赛辅导。魏教授从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竞赛内容、评分要点、优秀作品分析等方面为学生分析了竞赛的实施情况,从队员选拔、梯队建设、训练方法、后勤保障、工具应用和现场突发问题处理技巧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魏教授建议同学们要突出农业特色搞创新,从农业生产中发掘创意,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农业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本研究案例分析,可以看到“三农先锋”KAP-1+N联动培训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1)专业培训方面,通过邀请行业专家、高校教授进行思想理论学习、美育教育和知识技能培训,参与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对未来学习和发展方向的规划能力。
2)实践锻炼环节,通过创新“三农”挂职制度和激活志愿服务等方式,使参与者能够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增强了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
3)领导力培养方面,通过践行亚夫精神、开展科技推广服务以及党建结对共建等活动,参与者的领导才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创新教育领域,通过参与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辅导等活动,激发了参与者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建议
1)持续深化专业培训内容。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2)扩大实践锻炼范围。除了现有的“三农”挂职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外,可以探索更多形式的实践锻炼方式,如校企合作项目、农业科技园区实习等,以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3)加强领导力培养的实效性。在领导力培养方面,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实战演练等环节,提高参与者的实战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4)拓展创新教育形式。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科技项目申报等活动,通过实践创新来检验学习成果并培养创新精神。
5)进一步完善培训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培训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承保,徐晓丽,史文韬.农业高校学生党员“立体化”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4):23-29.
[2] 马恒旭,代兴梅.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135-140.
[3] 马君,王思义,徐茜源.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三五五”模式的构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309-315.
[4] 蔡海生,黄月胜,胡丹,等.推动师生党支部一体化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J].学理论,2015(34):153-156.
[5] 裴昌胜,王永昌.彰显高校师生党员先锋队特性的路径探析[J].党政论坛,2020(8):11-13.
[6] 王伟.新时代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农业大学理工系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6):76-78,103.
[7] REZAEE M, KARIMZADEH I, HASHEMI-MESHKINI A,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riptorelin, Goserelin, and Leuprol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A Societal Perspective [J]. Value in Health Regional Issues,2024,42.
[8] 欧阳文锐,肖兴政.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3):13-16.
[9] 蒋鹤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9):155-158.
[10] 车玲洁.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现状、问题及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6):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