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财经”视域下会计专硕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12-31李井林杨雨川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

摘 要:“新财经”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现实意义。为满足数字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求,本文从“思政引领”“多元协同”和“数智赋能”三个维度分析“新财经”对实践创新型会计专硕人才的现实需求,并以湖北经济学院会计硕士教育为实例,从人才培养理念、模式、路径、平台以及保障机制等维度提炼总结出其提升会计专硕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新财经”视域下如何提升会计专硕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关键词:新财经;会计专硕;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新财经”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以融合学校教育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为路径,不仅对财经类专业学科、平台进行数字化升级,更要优化人才教育体系,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从“新财经”的概念内涵来看,现有研究认为,“新财经”是全面推进“四新”的背景下,推进“新文科”分类发展的本质要求[1],是在新技术变革下对社会需求变化的主动回应[2],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财经学科理论体系[4]和多学科专业交叉的财经学科结构[5]。而从“新财经”的特征来看,主流观点认为“新财经”具有深度科技化[6]、高度智能化[7]以及新工科与新文科交叉融合[8]的特征。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别在于其强调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特别是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更强调职业需求导向,这与“新财经”强调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然而,目前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不少现实困境。既有研究认为财经领域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呈现出缺乏跨学科教学团队的会计教材、现有教学设计不利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7]等教学困境;多元主体参与不足[9]、轻视应用性建设、学术成果输出与需求脱节[10]等培养困境;以及存在面向新财经要求的教学资源配置不足和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11]等资源困境。为此,也有不少研究指出了突破困境的具体实施路径。在思政引领方面,由于管理类学科更注重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高校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开展课程思政培训[2],加强课程教学模式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将政治思想、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11]。在多元协同方面,高校需要不断强化顶层设计[12]、加强学科间交叉与融合发展[5]、优化专业结构[10]、推进课堂革命[11],通过案例教学、学科竞赛、产教融合[13]等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数智赋能方面,高校需要搭建多元化的数字教学实践平台[14],实现课程教学硬件智能化、形式多元化、空间扩大化[15]。然而,“新财经”教育改革与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均强调了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但目前鲜有研究“新财经”教育改革视域下如何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本文以“新财经”教育改革为背景,结合“新财经”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政引领”“多元协同”以及“数智赋能”三个方面探索数字经济社会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最后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路径、人才培养平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其会计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探索实践,以期为相关高校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经验借鉴。

二、“新财经”对实践创新型会计专硕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四新”建设全面推进,会计学科作为“新财经”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新财经”视域下如何培养新会计人才,首先需要明确“新财经”对实践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具有哪些现实需求。因此,本文从“思政引领”“多元协同”以及“数智赋能”三个方面,结合“新财经”对实践创新型会计专硕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展开分析。

(一)“思政引领”:具备良好的商业伦理道德与思政品格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会计专业硕士,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熟悉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独立客观、严格公正地执行有关会计政策与操作程序,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家要求当代大学生贯彻“四个坚持不懈”,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确保自身职业信誉的同时,推动中国现代化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新财经”视域下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二)“多元协同”: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与协作能力

随着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传统的商业模式与经济业态正在不断遭受数智时代的冲击,所催生出来的问题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或依靠单一财经学科可以解决的。由此,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着数字经济的出现发生了转变,一方面要求以会计“1+X”为目标,在充分掌握财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和跨学科协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既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能力、批判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又能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拥有宏观战略视野,能够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

(三)“数智赋能”:具备较高的智能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

“新财经”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教育、经济与科技三者深度融合的产物,进一步考验未来财经人才更快地适应数字技术场景,与人工智能协同合作进行创造性学习,并运用到新业态环境的综合能力。因此,一方面需要未来会计人才掌握现代科技应用产物,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未来会计人才需要数智化平台为其提供现代科学技术与数据分析工具,以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自我提升与职业发展。

三、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作为财经类高校,湖北经济学院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求,加速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提升会计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是湖北经济学院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湖北经济学院基于现代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变革趋势,结合“新财经”对实践创新型会计专硕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路径以及平台等方面对如何提升会计专硕实践创新能力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

(一)思政引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

2013年,湖北经济学院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育人理念。在课程思政方面,为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湖北经济学院在会计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思政课程,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名师进行教学与指导。一方面,通过将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入专业课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指出可能存在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自主思考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完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怀大爱”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自由组队,在“情景演绎”的课堂形式中,切身感受案例所传达的会计职业道德内涵,在自主探究、协作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16]。在专业思政方面,湖北经济学院重视“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四级党建示范培育创建体系,积极培育会计专业硕士党建“双创”项目,入选省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以及“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推动全校范围内的思政示范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思想、新观点。此外,会计专硕的辅导员也肩负着“管理+服务”育人的双重使命,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会,邀请校外名师宣传与普及思想政治理论,探讨当下财经热点中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在深入学习党的各项方针与规章制度的同时,激发自主思考与研讨互动的积极性,提升社会责任感与个人使命感,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型的人才培养。

(二)多元协同,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联合培养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湖北经济学院积极推进“多元协同、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以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政策制度层面,《湖北经济学院全日制会计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要求会计专业硕士在入学第二年进行实习申请,深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并撰写提交实习报告。在教育指导层面,湖北经济学院推出双导师制,以校内专业导师为主,与聘请的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等实务专家所担任的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指导;在资源建设层面,湖北经济学院与合作企业构建了省校两个层级的研究生工作站体系,学生一入校便进入工作站实习和参与项目,并强化研究生工作站的考核工作,从培养目的、管理模式以及分工机制等方面达成统一,形成了成熟的“产学研用”融合的理念。

(三)案例研发为主线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湖北经济学院探索并践行“案例研究与开发—案例教学—案例大赛与专业实践指导—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的会计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即以案例研究与开发为出发点,探索完善的案例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案例大赛与专业实践指导,以及亲历企业运营现状累积实践经验,最终借助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综合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1)案例研究与开发。湖北经济学院推动学生以自主研究或导师引领的形式,通过采集真实的企业会计实例,进行主导业务、经营模式、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了解,构建理论框架,重点关注企业的现实困境,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税务规划等领域进行细致全面地分析记录,综合考虑效益成本等方面,最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形成会计案例分析报告。(2)案例教学。湖北经济学院重视以情景模拟、与教师互动、启发式教学、与小组成员分析讨论的授课形式,帮助学生借鉴不同的学术意见,充分解决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差异与争议,学习企业管理思维与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训练团队合作意识与思维创新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3)案例大赛与专业实践指导。湖北经济学院以MPAcc学生案例大赛等学科竞赛作为培养会计专硕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湖北经济学院每年都会要求会计专业硕士积极参与全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以及湖北省MPAcc学生案例大赛,学生之间可以不局限于年级、专业进行自由组队,并邀请专业能力强和具有丰富案例大赛指导经验的指导老师加入团队。(4)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湖北经济学院要求会计专硕的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以案例研究方法为主要写作范式,会计专硕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情况,选定课题进行可行性考察,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并寻找研究缺口,并通过数据采集、案例设计与分析,以验证研究命题,最后在导师与校外专家的指导意见下修改完善学位论文。

(四)数智赋能,学科交叉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近年来,湖北经济学院始终秉持着 “大协同+深融合+新赋能”的理念,旨在建设以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商业战略与公司治理为主的智能化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仿真环境下的多学科专业融合、多岗位部门协同、多业务流程并进开展的企业经营实践活动,提升在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和竞争敬业等方面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湖北经济学院尝试对传统会计学科进行数智化改造升级,将智能化信息技术有效嵌入传统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大数据审计”“大数据与财务决策”“财务共享理论与实务”以及“Python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等智能技术与会计学科相融合的课程,重点打造具有财经特色的“数智会计”。同时积极推动“企业沙盘推演”“经营管理综合仿真实习”“企业经营模拟操作实训”等企业经营仿真实训课的有效开展,引入超星、钉钉、金蝶K3 Cloud、校友邦等教学办公平台,要求学生按照“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自主经营管理企业,并以小组形式展开市场化竞争,在虚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近年来湖北经济学院与合作企业持续打造“智能财务实验室”“期权组合交易策略虚拟仿真实验室”“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实验室”等平台,积极强化智能财经教学实训平台建设,挖掘大数据模块的功能应用,并对学生掌握财会职能相关的数字技术工具、培养数据结构化思维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元思维模式提出明确要求。

(五)全链条全方位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湖北经济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了融“目标导向、过程管理、结果评价”于一体的全链条全方位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1)以高质量教育为核心,建立跨学科专业高素质教师队伍遴选、培训与考评制度以及全方位的反馈与改进机制。(2)以“双导师”制为理论基础,以挖掘会计专业硕士潜能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建设校内外教师从事课程开发与教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生工作站合作项目研究、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及学位论文指导及其质量评价制度。(3)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学生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专业实习实践等活动及其质量评价制度。(4)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为路径,建立促进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和相关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1] 朱玫洁.“新财经”视域下的高等财经教育和人才培养[N].每日经济新闻,2020-07-23(3).

[2] 王重润.新文科背景下新财经教育改革路径及案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57-62.

[3] 刘兵,刘培琪.基于新文科视角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21(3):16-20.

[4] 冯文丽,苏晓鹏.“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概念、特征及目标系统[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21(1):49-53.

[5] 祁红梅,宋晓刚.“新财经”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2,22(2):38-44.

[6] 彭青.“新财经”建设: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5):82-87.

[7] 魏娟,顾超成.“数智时代”本科会计跨学科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21(8):114-116.

[8] 贾喜环,刘明秋,杨玉杰.“新财经”教育背景下创新人才的能力素质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65-70.

[9] 柯朝晖.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21,37(5):105-111.

[10] 高星,申旭光,梁倩等.新形势下财经类高校专业供需矛盾与“新财经”建设研究[J].财富时代,2021(3):123-124.

[11] 石依禾.新财经视阈下大智移云时代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工信财经科技,2023(2):109-120.

[12] 董兆伟,柳天恩.“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3):72-81+142.

[13] 李井林,杨洪杰.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5)38-142.

[14] 赵红梅,廖果平,王卫星.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以财务与会计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19(34):41-45.

[15] 杨佳丽.新财经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华东科技,2022(7):116-118.

[16] 刘迅,何梦琪,张庆.思政嵌入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55-57.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
职业院校化学教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提升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CDIO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基于结构模型竞赛的土建类实践教学研究
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农林院校理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通信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