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与期权》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
2024-12-31张效梅刘雨梨
摘 要:本文根据《期货与期权》课程的特点,指出了在《期货与期权》课程教学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期货与期权》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提出了在《期货与期权》课程教学活动中主动融入思政内容的方案与设想。
关键词:期货与期权;课程思政;金融风险
一、导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嵌入思政元素,每位教师都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职责和任务,做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2],这就是课程思政。作为金融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期货与期权》课程思政更为必要。
二、《期货与期权》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影响更大
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在教指委成立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群体是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一般和学生同处一个院系,有些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在校期间还可能会对同一班级讲授多门课程,再加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辅导,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远远高于政治理论课教师,其对学生的影响也远远大于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课程特点决定了专业课思政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教师的全程讲授,而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思政元素,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专业课思政内容更接近实际,形式更灵活多样,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可达到专业思政课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金融的重要作用决定了金融人才必须德才兼备
对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政治家都有过重要论述。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提出了“金融强国”的概念,可见金融及金融人才的作用之巨大。所以,只有充分发挥金融和金融人才的作用,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从容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挑战。而金融人才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是否具备较强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是否具有良好品德、健全人格、高尚情操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对金融类课程讲授中进行课题思政,对于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意义重大。
(四)金融衍生品的高风险特点决定了《期货与期权》课程思政尤为重要
《期货与期权》课程是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具有跨期性和高杠杆性的金融衍生品为研究对象,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期货经纪、投机交易、套期保值等人才为目的,而其研究对象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学习这门课程并致力于从事期货与期权业务的金融人才必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严格的纪律约束、风险控制,树立国家金融安全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因此,在《期货与期权》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尤为更要。
三、《期货与期权》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期货与期权》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一些专业课教师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只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而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是政治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认为融入思政元素,会影响知识的传授和内容的讲解,因此,要么冷静观望,要么被动参与[3];二是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同,过度挖掘思政元素,而不顾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内容上把握不准
《期货与期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难度相对较大的课程。很多知识点和基本原理都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精力来讲授,似乎再无更多时间进行思政教育。此外,一些教师们对哪些知识点能够嵌入思政元素梳理不够,把握不准,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教育等才是思政内容,忽视了创新思维、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健康身心等的作用,对思政内容理解不够全面。比如:有关套期保值、基差交易等内容的讲授中,许多教师的讲授都在技术和操作层面,没有融入思政内容。
(三)实践上缺乏指导
目前,《期货与期权》教材中对思政元素没有明确提示,更没有示范课学习,教学大纲中虽有涉及,但章节覆盖不全面,融入内容不丰富,任课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嵌入思政元素多是随机的,缺乏主动意识和总体设计。同时,思政内容融入的方式生硬,有些教师在讲完知识点后,专门设计一个思政园地,明确告诉学生,开始做思政教育了,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简单拼接,不自觉地使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而不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有机融入和无缝对接。
四、结合《期货与期权》特点,设计课程思政方案
(一)确立课程思政目标
按照OBE理念,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确定课程思政的目标。依据专业思政目标,制定该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及每节课的课堂思政目标。针对《期货与期权》课程特点,其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了解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国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关注中国的衍生品市场,着重了解中国元素,包括中国的期货、期权市场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诚信服务的职业素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及风险防范意识等。
(二)明确课程思政内容
通过对《期货与期权》的授课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嵌入的思政元素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厚植爱国情怀。在介绍我国三大期货交易所时,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三大交易所虽然起步较晚,且有很多方面还需完善,但发展迅速。比如,农产品期货中豆粕、苹果等品种交易量已进入全球前三。这不仅能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4]。
2. 树立法治观念,强化纪律约束,遵循职业规范。巴林银行倒闭案、“327”国债期货事件、国储铜事件、中航油危机事件、青山伦镍事件等都参与者无法治观念、无纪律约束、无职业操守的结果,不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抹黑,为企业带来高额的损失,在社会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此类事件的分析教育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强化纪律约束,遵循职业规范。
3. 把握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可以说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因此,在《期货与期权》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要大力倡导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人才要树立“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比如,当前我国期货交易所已经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设计产品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所推出“期货+保险”产品,更体现了金融机构支农惠农、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和导向。
4.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职业操守。期货与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自身特点,风险因素常常被放大,在交易活动中面临着比现货交易、其他金融产品交易更大的风险,如价格波动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强行平仓风险、强行减仓风险、交收违约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等。因此,学生毕业后到金融部门或企业工作后,无论是做管理工作,还是做前台业务,在开展期货期权交易活动中,脑子里始终都要绷紧“风险”这根弦。而且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自己要树立风险意识,还有责任和义务教育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树立风险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能一味追求绩效而忽视风险,不能只顾金融机构的交易量而不顾客户的切身利益。在金融机构推出期货、期权方面的新产品时,不能只考虑扩大市场份额,只向投资者宣传产品的收益性,不说或少说产品的风险性。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时刻刻把维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是金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操守。
5. 强调诚信在金融行业中的重要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要特别强调诚信对于金融从业者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格。
除此之外,《期货与期权》的讲授过程中,还应嵌入诸如道德情操、健全人格、良好心态、创新思维、责任担当、传统文化、红色金融、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思政元素。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1. 寓教于乐。对于《期货与期权》这种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来说,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等多重目标,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乐于接受教师融入的思政内容。
2. 全程思政。要从课程随机思政转变为有意识、有设计的思政,这就要求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案的设计,到引导阅读、课堂讨论、个别交流辅导等全程、全方位嵌入课程思政内容。只有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寓道于教、寓德于教。
3. 因材施教。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授课对象特点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政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才能顺利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四)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 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各门课程都负有教书育人的使命,要自觉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5],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正确的理论指导,真正做到“无课不思政,无师不育人”。
2. 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意识和能力[6]。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引领。
3. 要求任课教师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宽广的视野,有挖掘所授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能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7]。
4. 要求教师注意课堂内外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常言道,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仪态仪表、课堂管理、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师就要加强师德修养,为学生作好表率。
参考文献:
[1] 杨杰,王思雨,罗骏.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J].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2,3(2):53-69.
[2] 王琳.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区块链金融课程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53-56.
[3] 李海容,仇小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协同育人功能[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22(4):68-70.
[4] 李非燕,刘冬梅.思政兼修,创研融合的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125-128.
[5] 熊赖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2,24(23):125-128.
[6] 宋京阳,刁卓,李晓曦.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经济师,2023(6):175-176.
[7] 谢长旺,刘新梅.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以“资产评估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