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雁行理论的“学生教辅制”在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31姚和平黄约

摘 要: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教学实施中存在学生团队协同合作比较困难这一瓶颈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基于雁行理论的“学生教辅制”应用于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创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整体思路。通过该教学模式下的“湖经方案”,涵盖定位初阶课程进行学生教辅资格遴选、围绕中阶课程进行学生教辅能力培养、立足高阶课程发挥学生教辅头雁引领等具体举措。实施效果表明,“湖经方案”对于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着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旨在为本科高校跨专业实验课程群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思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

关键词:雁行理论;学生教辅制;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

一、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建设现状及其教学实施瓶颈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更是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此背景下,财经类本科高校以及综合性本科高校的经管类二级学院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理念,设计开发了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目前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主要存在4大模式:企业经营模拟课程、企业综合仿真实习课程、面向现实问题的跨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1]。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发现各高校为了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将跨专业实验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平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纷纷发挥各自的优势,组织开设不少于两门类似课程从而构建形成了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

湖北经济学院自2017年起,将实验教学中心转型为教学单位,依托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构造实验教学新生态体系。实验教学中心基于产教融合、业财融合与跨专业融合进行实验课程改革,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将经管类专业整体纳入业财融合教学范畴,采取跨专业融合方式围绕数字化管理主题三阶递进打造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赋能学校新财经人才培养。课程群主要由初阶课程“企业经营沙盘推演”、中阶课程“企业数字化管理综合实训”、高阶课程“经营管理综合仿真实习”所组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数字化管理技术理解、平台应用、创新探索等复合能力,实现与企业岗位无缝衔接。湖北经济学院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法论简表如表1所示。

跨专业实验课程群教学组织实施的典型特色就是采用组建学生团队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面临一个重要瓶颈问题就是学生团队协同合作比较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差异巨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科知识、专业背景、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团队合作中经常会出现沟通障碍和理解困难的场景,学生可能因为专业术语、方法论、动手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而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协作。

(2)角色分工不顺利。在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团队需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进行角色分工,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任务和角色分工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团队合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如预期。

(3)目标一致性较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同一门跨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意义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团队成员对于相关课程的任务理解和学习动力不同,影响团队合作的一致性。

(4)沟通协调不通畅。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团队合作的关键,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个人性格和组织协调能力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团队合作中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

(5)教师指导困难。教师在跨专业实验课程中需要引导和协调不同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但教师一方面需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另一方面却是术有专攻,对于跨专业团队合作的指导增添了较大难度。

二、基于雁行理论的“学生教辅制”应用于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整体思路

雁行理论最早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教授1932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针对日本经济重振提出的。雁行理论衍生两种效应。一是雁阵效应,是指一群大雁在飞行中形成的特定队形,一般呈“一”或“人”字形,这种队形能够帮助大雁共同飞行更远的距离并减少飞行时所需的体力消耗,这种效应充分体现出大雁飞行时的群体智慧和合作方式;二是领头雁效应,是指在大雁飞行队列中,领头雁带领整个队伍向前飞行的现象。领头雁通常位于队列的最前方,承担着领飞和开路的任务。团队负责人应该像领头雁一样,须具备领头雁的品质,如勇气、智慧、毅力和责任感等,这些品质可以激励团队成员,为团队成员树立榜样,发挥带头作用,引领团队向前进,促进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和发展。雁行理论自面世以后,主要运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后来,不少教育研究者将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比如用于教师团队建设[2]、完善班级授课制[3]、教研组管理[4]等,但尚未将其应用于学生团队学习与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就学生配合教师辅助课程教学而言,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研究生助教制”[5]“本科生导生制”[6]“学生助讲制”[7]等角度探究其在高校各类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但多集中在思政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医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班级管理等方面。已有研究中提到的这三种模式都意在对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乃至研究生进行培训后,让其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协同育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传统的三种模式在用于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教学中均存在弊端。比如研究生助教制,对于没有研究生招录资格的高校就无法适用。另外,不少高校的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开在大三与大四年级,开在大三的课程由于高年级学生忙着考研、考公、实习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开在大四的课程根本就不存在高年级学生。本文所指的“学生教辅制”与之不同,重在发掘并培养同年级学生中的“领头雁”,最终发挥其在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教学中作为学生团队负责人的榜样引领作用。

由此可见,基于雁行理论的“学生教辅制”实质上就是在同年级学生中遴选培养一批“领头雁”,并在课程群教学中通过资格遴选、能力培养后,最终发挥团队引领作用。该模式具体落实的整体思路如下:

(1)通过初阶课程先行解决“领头雁”资格遴选问题。学生教辅作为领头雁,起着引领、导向的关键作用,通过资格遴选并进行能力培养很重要。领头雁不是学习成绩好、学习效率高就能胜任,主要是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愿意领头走在最前面。

(2)通过中阶课程重点解决“领头雁”能力培养问题。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全部为实验实践课,专业实务性较强,动手能力要求极高,这必然要求将学生教辅进行有计划的组织管理,经过专门化的教学技能训练后方能达到标准,部分学生教辅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甚至能超过现场指导老师,能有效地弥补教师课堂上“点对面”不能及时解答及同样错误导致低效重复答疑等缺陷。

(3)通过高阶课程最终发挥“领头雁”团队引领作用。经过能力培养并评估合格的学生教辅任命成为学生团队负责人,协助指导老师并引领团队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教辅和团队成员既是同龄人又是同年级,在交流上没有障碍,而学生教辅们有为师者的自豪,能增强自信心,进而能全心全意地为同学服务[8]。

三、基于雁行理论的“学生教辅制”成功应用于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的“湖经方案”

(一)定位初阶课程进行学生教辅资格遴选的实施方案

1. 初阶课程教学组织。《企业经营沙盘推演》课程是湖北经济学院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通识课程,大一开设,全部新生完成军训后即开始教学,总计24课时,通过周六、周日两天全天候课时实施教学,分四批完成,目前每年授课6000人以上。课程通过“大规模+初使能+多目标”的教学协同理念创新,将实践实验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前置,融入思政元素,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学理念,主要训练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对企业岗位的认知,培养数字化应用意识,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对企业经营展开虚拟推演,旨在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六年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感性体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变化,强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现跨专业学习,拓宽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门课程为后续两门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前导课程。

2. 学生教辅资格遴选方案。学生教辅资格遴选主要分两步来进行。第一步:由基层教学组织创建“沙盘学习兴趣群”,采取课程规定加群、教师推荐加群与学生自愿加群三种方式保证足够的“分母数量”。课程规定加群是指每个班级最终在沙盘经营对抗结束时取得前三名的小组成员必须加群,确保有一定数量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进入备选;教师推荐加群是指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虽然未能取得好成绩,但有鲜明个性思维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学,可以推荐加群;学生自愿加群,是指其他同学只要有兴趣和意愿,也可以加群,因为最终选出来的“领头雁”不是只看成绩,更强调进取心。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基本能保证每年有足够数量的备选学生。第二步:由实验教学中心申请创办“雁云数字研习社”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教辅的组织主体和运行载体,每年通过社团招新方式招收不低于后续课程学生团队总数的“分子数量”。社团纳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类别和基本素质等。专业类别主要考虑备选学生所在的专业培养计划里面是否开设有后续两门课程,这是作为学生教辅遴选的前提条件。基本素质可以参考华为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重点关注的主动性、全局观概念思维技能、影响力、成就导向、坚韧性等五个方面的素养来考查备选学生。其中主动性是学生教辅遴选的重要参考条件,后面几项则可以由后续能力培养来进行持续提升。

(二)围绕中阶课程进行学生教辅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1. 中阶课程教学组织。《企业数字化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是湖北经济学院开设的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大三开设,总计36课时,通过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跨专业混合分班实施教学,分五批完成,目前每年授课3000人以上。课程以金蝶云星空为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软件环境中模拟企业实际经营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训练各种业务处理操作,使其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得到快速提升,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在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中承载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 学生教辅能力培养方案。学生教辅能力培养采取多途径来进行。一是以课辅教,以老带新。初阶课程教学时间紧凑,教学工作量大,主讲教师数量多且水平不一,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专门安排大二大三的学生担任各课堂主讲教师的教学辅助人员,大大地分担了教师的压力,既锻炼了高年级学生教辅的操作技能水平,也能从新生年级里面挖掘出合适的好苗子,同时还提升了教师的课堂管控能力。二是以课引赛,以赛促训。通过初阶课程引导一批对模拟经营决策、模拟创新创业等赛道的学科竞赛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科水平,培养综合能力,激励专业学习,从而也带动指导教师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拓展。三是以课带团,赋能成长。中阶课程学生实训团队负责人安排由大三同年级的学生教辅们承担,由于课程中学生实训团队中人数较多,岗位较全,业务较复杂,对团队负责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在课程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团队在学习通上面建设有一整套的教学资源,包括业务操作视频、原始单据引入文件、多媒体课件、岗位分工及业务流程图、教学指导手册等;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讲教师重点针对几位团队负责人来布置实训任务,讲解操作要领和操作示范演练,能起到一会都会的效果;在课程教学收尾阶段,由团队负责人来督促实习报告撰写、提交等一系列考核评价工作。通过一系列的传帮带手段的实施,学生教辅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已基本具备承担高阶课程学生团队“领头雁”角色的基本素质。

(三)立足高阶课程发挥学生教辅头雁引领的实施方案

1. 高阶课程教学组织。《经营管理综合仿真实习》是湖北经济学院开设的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开设于大四上学期,总计120课时,通过集中一个月每周三天跨专业混合分班实施教学,分二批间隔完成,目前每期授课2200人以上。本课程涵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开展须具备的知识背景,不定期开展财务处理、战略制定、商务谈判、公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深化和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以仿真机构的形式,与同类机构进行竞争,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自主开展政务事务和商业经营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跨专业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经管类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渗透。课程通过营造一个商业实习环境,模拟现代社会中供应链企业、商务公司、政务机构等多种组织,通过实训时不同专业学生的分工协作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数字化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

2. 学生教辅头雁引领方案。学生教辅头雁引领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竞选产生仿真机构负责人。高阶课程教学中仿真机构达到200多家,每个机构都需要一个总体负责人,通过学生教辅报名并竞选产生。二是通过招聘与应聘双向选择,完成团队组建。竞选成功的机构负责人公开进行岗位招聘,其他实习学生制作并提交求职简历应聘心仪岗位,双方确认是否成功聘用。三是机构负责人引领学生团队全程参与仿真实习。团队负责人在课程中可以通过设定战略目标、激励团队成员、提供指导和支持、促进沟通和协作、做好团队内部管理以及代表团队与外部沟通等方式发挥引领作用,与团队一起努力拼搏追求取得成功。

四、基于雁行理论的“学生教辅制”应用于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的效果评价

湖北经济学院通过课堂持续跟踪、问卷实地调查、就业学生访谈等方式,对“学生教辅制”在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连续实施三个完整周期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对于课程创新改革、课堂高效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素质拓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层面都受益不少。

(一)学生层面全员受益

“学生教辅制”架构于经管类跨专业实验课程群,主要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一方面从其中选拔出学生教辅充当领头雁的角色,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大多数同学作为雁阵成员,必须发挥团队的协调合作精神,学习会事半功倍,更利于自己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师层面精益求精

学生们在“头雁”的引领与导向下,“群雁”自觉主动协同学习的效应下,大大地缓解了教师的课堂传授和课后指导压力,效果良好。

(三)学校层面获益匪浅

教师与学生,承载着学校的未来。学校发展,师生有责。“学生教辅制”使学生和教师相得益彰,无疑会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责任心,必定会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大贡献。

(四)社会层面不无裨益

“学生教辅制”建设完善后,可以多途径多形式进行宣传,与省内外同类型本科高校交流经验,逐步向周边院校辐射,同时凝练核心教学研究成果在高质量学术刊物发表,向全社会推广,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五、结语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不少学校和教师做了类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本是以“导生制”“助教制”“助讲制”等名字定义,我们认为“教辅制”的称谓更加合乎规范,真正体现了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辅助”属性。“湖经方案”的成功经验表明:基于雁行理论的“学生教辅制”应用于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群,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课堂活力;能够积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够带来新的教学理念,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在其他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高校便易推行,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 朱亚莉,冯佳昕.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4):253-256.

[2] 肖琳.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雁阵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7):195

[3] 邹雯,粟斌.雁行理论对完善班级授课制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6-138.

[4] 戴玲娥.搭建教研“雁阵” 形成教研“气流”:浅谈学校教研组的管理[J].长三角(教育),2012(6):7-8

[5] 党东耀,谭畅.高校研究生助教辅助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2):6-10

[6] 段海滨,张平,龚光红,董卓宁.本科生导生制探析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77.

[7] 章瑞智,夏莲芳.高校青年教师“助讲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7):17-19.

[8] 南亲江,王化旭,竺兴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助教模式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0):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