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涉农高校学生耕读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024-12-31杜超姚佩欣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摘" 要:新时代涉农高校如何最大限度将耕读教育的育人价值发挥出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使命值得深思。该文就涉农高校对耕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施路径,为助力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建立健全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全力打造专业师资团队、合理利用涉农高校校内外资源、多措并举创新活动开展形式等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协同育人;育人价值;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18-04

Abstract: Aiming at the question of how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ximiz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and give it a new connotation and miss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help train more young people of the new era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and love rural areas and residents,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propose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multi-Par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making every effort to build a team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making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universiti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and finally puts feasible suggestions such as taking more measure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ducational value; implementation path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耕读教育对于农业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优秀耕读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推广传承耕读教育既是当下的时代课题,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1]。耕读教育,这一融合了农耕实践与文化知识学习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和塑造农业类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耕读文化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灌输。这不仅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耕读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更要求我们将其付诸实践,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耕读教育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人生智慧的提炼。它让学生在耕作中体验生活,感悟自然,从而培养出对农业的深厚情感和对乡村的深切关怀。

由此可见,耕读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对于涉农高校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厚植“三农”情怀,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和需求,更能激发他们肩负起兴农报国的崇高使命,为乡村的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耕读教育的熏陶和磨练,我们相信,这些未来的农业人才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和更加专业的技能,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伟大实践中去。

1" 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育人价值

1.1" 以耕读教育推进育人理念创新

耕读教育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农业生产与教育有机融合的完美体现。新时代下,耕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代表立德树人教育方式的推崇,是对实践中寻求真知的教育手段的弘扬[2]。涉农高校深入挖掘“耕”与“读”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践行勤耕重读理念。不断探索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等结合的新模式,结合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丰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新理念,将科技成果等贯穿课程教学与日常培养中,逐步深化课程改革,持续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助力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通过耕读教育将民俗文化引入学校课堂,将民俗文化融入课程设置,让下一代人接受民俗文化的教育和学习,不仅为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绵绵不绝的生力军,还可以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鲜活的文化范本[3]。

1.2" 以耕读教育促进育人实效凸显

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拓宽育人渠道的重要渠道。耕读教育对涉农高校学生涵养“三农”情怀,将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促进强农兴农使命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有着重要意义。多措并举开展耕读教育,帮助涉农高校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了解“三农”、在实习实践中感悟“三农”、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深耕“三农”,潜移默化中接受耕读教育的精神洗礼,进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高质量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涉农高校育人实效提质增效。

1.3" 以耕读教育助力锻造时代新人

耕读文明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薪火相传,主要归功于其特有的育人机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对我国主流文化造成了显著影响。为了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锤炼出坚实的专业能力。在这一培育过程中,耕读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能加深涉农高校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更能促进他们整合与内化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耕读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倡导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我们期望通过这一教育模式,能够塑造学生甘于坚守、勇于攻关的学术品格。此外,耕读教育还积极引导学生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他们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科研探索,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统一。这种教育理念追求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学术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最终,我们期望青年学子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2" 新时代涉农高校大学生耕读教育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亟待提升

涉农高校肩负着对农业人才的培育重任。对农业人才的培育,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三农”情怀,激发出大学生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和情怀[4]。但就现状而言,首先,学生对“三农”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对农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国家、地方政策方针知之甚少,未能构建良好关联,导致认同感、归属感缺失;其次,任课教师在课程中“三农”元素融入不足,学生主人翁意识淡薄,未能将自身发展与强农兴农等国家战略紧密关联,致使责任感、使命感缺失;再者,高校对于耕读教育欠缺系统性、针对性设计,较多情况是在原有相关的课程、活动中进行扩充与整合,未结合实际建章立制,形成一套有深度、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路径,以至育人深入性、准确性不足。

2.2" 课程设置不完善

耕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尚未与传统的通识选修课等形成显著差异,这引发了一系列亟待探讨与改进的问题。一方面,专业性师资力量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耕读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中对学科前沿等专业性知识摄入不足,不能体现时代特色和学科优势,无法从“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将强农兴农使命根植于学生心中。另一方面,当前的耕读教育在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美育及专业教育各具特色,但耕读教育尚未实现与这些教育形式的深度融合,从而影响了协同育人效应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的精准度不足和协同育人理念的滞后。为改善此状况,教育者需重新审视并优化课程设计,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并积极推动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融合。再一方面,课时分配的不合理也是制约耕读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部分学校选修课程均设置16课时,某些知识点在课程中因课时不足只能以扩展阅读的方式呈现,对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程度缺乏约束[5]。为提高耕读教育的质量,学校应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时安排,确保核心知识点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讲解和实践。

2.3" 校内外资源利用不合理

一方面,校内资源未能充分调动利用。高校农业博物馆根植于大学,它作为农业历史的记录者和保存者,农业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蕴含着丰富的耕读教育资源[6]。然而,涉农高校学生对于农博馆的了解基本停留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的浅显介绍,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导向,育人成效明显不足。涉农高校有大量教学科研基地、科研用地等,都是开展耕读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对以上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在田间开展一些劳作活动,形式缺乏深度,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农业知识、掌握耕作技能、强化环保意识,还有待被深入挖掘。

另一方面,尚未充分借力校外资源。涉农高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经验丰富,共建实习实践、就业创业基地若干,上述资源利用仅停留在学生基础的专业实习等方面,尚不够充分。如何将涉农部门、涉农企业、村落文化空间等资源紧密结合耕读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实践全过程,推进科研共建合作,促进社会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深入广泛的探索。

2.4" 开展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开展主要依托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等,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充分发挥育人价值与优势,无法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锤炼本领,强化担当。其一,新时代,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涉农高校未能第一时间抢占阵地,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便捷、自由、平等的特点,将耕读教育内涵之盐溶于水,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吸收;其二,现阶段活动开展形式多依托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浮于常规的事务性和实操性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耕读教育有了浅显的感知,但未能较好地将学生自身与专业所学有效结合,成效不显著;其三,目前教学方式仍采取“教师教,学生听”的方式,更重视教了多少,忽略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且,机械性、程式化的教学缺乏吸引力,让学生难以在课堂中感同身受,难以真正了解、认同[7]。

3" 新时代涉农高校大学生耕读教育实施路径

3.1" 建立健全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读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力开展耕读教育势在必行。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需统筹政府、社会等各方力量,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多方协同育人机制,为耕读教育做好做实提供保障。首先,涉农高校需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对耕读教育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政策方针,持续推进耕读教育政策方针的落地并探索促成多套可借鉴、可复制方案,做好正确指引。其次,涉农高校需学会借力社会群体,联动统筹各方资源,如涉农企业、涉农科研机构、街道办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着力构建耕读教育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耕读教育育人实效。再次,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开展耕读教育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耕读教育科普宣传讲座等形式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通过活动组织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专业自信、培养社会责任,科学助力工作成效落实落细,助力耕读文化、耕读精神广泛传递。最后,涉农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小院、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点等建设,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积极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持续深化与地方共联共创共建,促进耕读教育高效实践落地生根。

3.2" 全力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耕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主渠道”。首先,涉农高校应根据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创新耕读教育课程设置,开设耕读教育必修课,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农业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和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掌握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其次,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树立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大力构建学科交叉的新型耕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再次,注重教学内容的提档升级,将学生感兴趣的农业生产文化、农业衍生的茶文化与饮食文化、二十四节气等农业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融入课堂,同时注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丰富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多样性,提升学生教育质效。最后,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对耕读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实施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8]。一方面,我们需确保有足够的师资投入到耕读教育课程建设中,保证参与教师敢于并乐于创新耕读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的耕读教育培养力度,制定专门的耕读教师培养方案,定期对其开展专家讲授的耕读教育培训以及实践锻炼,选派教师去基层挂职学习,以提高其耕读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9]。教师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得要有一桶水,必须储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崇高的教师使命感、责任感转化为终身学习的持续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大为提升,将所学所感入脑入心,助力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建功立业。

3.3" 合理利用涉农高校校内外资源

一方面,涉农高校中蕴含浓厚的耕读文化底蕴,可充分借力校内资源,如涉农高校校史馆、农业文明博物馆等都传承着涉农高校的精神谱系,积淀了我国优秀的农业传统文化。他们是弘扬耕读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代代涉农人积累的宝贵精神及物质财富。其中,还涵盖了众多爱国史料、农业史集、农业科技史等内容,是生动的耕读教育题材。我们应深入挖掘其中育人元素,接续优秀前辈精神,传播优秀农业文化,讲好农业育人故事,打造农业育人经典案例。并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时光的印记”校史故事征集、优秀校友事迹征集等活动,持续收集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呈现形式,内容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的材料,做好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增强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开展口述史故事汇编,提前选择适合的访谈对象、制定访谈方案、做好访谈中的引导与倾听,整理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尽量补充书面记载无法涵盖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馆藏资源,从根源上提升育人底蕴,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耕读教育育人品牌。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将经验丰富的农业一线专家“请进来”,通过经验分享,一对一指导等方式,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讲好农业故事,传播新农人的声音。此外,积极带领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社会实践、田野调研、艺术进乡村等活动,实现大学生与新农村、新农人的高效互动和资源链接,在充分展现新时代农科学子精神面貌的同时,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鼓励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民众需求、用内心感受中国精神,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紧密与涉农企业、农业类科研院所的联系,深度融合共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并及时总结凝练,将先进的做法和理念贯穿耕读教育育人全过程,凸显育人成效。

3.4nbsp; 多措并举创新活动开展形式

积极将耕读教育融入校园日常文化建设,结合丰收季、劳动节等重大节日的 “天时”,开展农耕文化节、饮食文化节等活动,浓厚农业文化氛围,展示涉农高校科技新成果,赋能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把握大学生集聚的“地利”,组织涉农高校大学生在“三创”比赛等学科竞赛中贡献智慧与力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加强青年学生在科创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内化学农青年的责任担当;关心大学生热议话题的“人和”,打造优秀农业人才发展典型,以其优秀的事迹勉励、激励在校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围绕“两微一端”、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媒体平台,积极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持续创作优秀耕读文化作品,讲好耕读故事,赓续耕读精神。注重发挥隐性教育的慢渗透作用,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逐步将耕读文化融入校园、融入教室、融入课堂,让涉农高校学生在校园日常文化环境中感受农耕文化、厚植“三农”情怀。并不断努力打造一批耕读教育品牌项目,深入地、系统地、创新地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接续提升耕读教育的影响力,加强耕读教育的厚度与深度。

4" 结束语

耕读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耕读教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大力引导涉农高校学生实施耕读教育势在必行。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先进性,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拓宽育人途径,切实强化育人实效,为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农业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伟,余忠浩,周亚星.涉农专业开设耕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河南农业,2023(3):24-26.

[2] 黎海明,梁伟豪.乡村振兴视角下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和实施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3(1):44-51.

[3] 朱志平,卢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J/OL].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62-73.

[4] 陈丽娜.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应培育学生“三农”情怀[J].核农学报,2022,36(3):2-3.

[5] 李煦,曹小宇,梁芳,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科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农耕文化课程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13-116.

[6] 刘崚嵘.高校农业博物馆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24):125-129.

[7] 杜超,姜爱良,周玲玉.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的路径探析[J].大学,2023(15):25-28.

[8] 朱志平,周玲玉,胡燕.试论以美培元的农科高校美育课程模式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1):27-38.

[9] 邵凌媛,付坚强.农业院校开展耕读教育的意蕴、困境及路径[J].合肥学院学报,2024(2):139-144.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价值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