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2024-12-31公风华
摘" 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建设的宏伟战略。该文首先从历史实践与学理诠释2个层面分析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然后从价值理念、服务模式、介入方法等角度分析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专业逻辑。最后,该文从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3个维度提出优化农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逻辑;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073-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grand strategy to promote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rural social work participating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logic of rural social work involved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value concept, service model, intervention method and so on.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optimize rural social work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workers.
Keywords: rural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logic; path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是立足新背景、新时代、新起点的大战略,是一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全方位的建设工程,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和担当,需要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不同主体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乡村建设新格局,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领域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2021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多次提及农村社会工作在乡村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发挥。近年来,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乡村社会建设中重要的“催化剂”,从多领域、多方面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 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分析
1.1" 实践检验: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建设互促互进
20世纪30年代初,晏阳初、梁漱溟等分别率领一批怀着赤子之心的爱国知识分子相继来到农村,试图通过以教育为手段来对古老的中国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试点推广平民教育。他认为,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问题,包括政治上、经济上的各种疑问,都“不自发生”,而是“自‘人’而生”[1]。晏阳初从其民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把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主张乡村建设的内容就是以“四大教育”来解决这4个问题,分别指文艺教育攻愚,生计教育攻穷,卫生教育攻弱,公民教育攻私。梁漱溟等在山东邹平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特殊的结构”[2],并宣称他的乡村建设运动“实为吾民族社会重建-新组织构造运动”。梁漱溟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放在重建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外在表现上,比如伦理、法制、礼俗等文化问题。此外,与晏阳初主张“四大教育”不同,梁漱溟强调人的“精神陶炼”,即开展关于“人生的”“精神的”教育。
定县实验和邹平实验是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由知识分子通过教育手段所进行的社会改造,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改变中国乡村的落后面貌。这两项实践探索在开展农民能力建设、培育乡村组织等方面为当今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很多启示。
1.2" 学理诠释: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内在契合
1)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乡村振兴的本质趋同。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把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相一致,社会工作基本的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和扶弱济贫,帮助生活在贫困弱势中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关注提升社会生活中个人的福祉和整个社会的福祉。可见,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价值观吻合,均注重民生问题。
2)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与乡村振兴的服务方式相似。推进乡村振兴,始终要依靠农民,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此相契合,社会工作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倡导遵循真诚、平等、合作的专业态度,坚持“参与式”服务方法,旨在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获得社会资源,开发潜能,促进服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可见,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采取社会工作的专业方式是可行且有效的。
3)社会工作的实务目标与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达成共识。社会工作具备洞察社会问题的专业视角,已经发展出一套专门的技术与方法,同时长期致力于服务基层群众的社会实践,近年来,社会工作已积累了丰富的政府合作经验。在开展专业服务过程中,社工机构的功能是修复性、协调性的,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助力推动作用,而这些作用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和执政追求又是高度一致的。在这样的合作经验指导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施性。
2"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专业逻辑
2.1" 价值理念:坚持乡村内源式发展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根本服务宗旨,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国内有学者将助人自助分解为“助”+“人自助”两部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标。换言之,助人自助强调的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帮助服务对象获得能够自力更生、独自应对生活困境的能力。
显然,助人自助理念是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中国古训内涵的延伸,也与当前社会所倡导的“内源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内源发展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0年前后实施的一个社会发展规划:对促进适应各国社会实际和需要的内源发展进行研究。该项目的推行,强调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成员的参与动机与参与方式对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外源式发展理念截然不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反思。内源式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和本地居民参与的理念[3]。早期的内源性发展理论包含“选择性分离”的理念,反对外来型开发,主张不依赖区域外部的力量,而依靠地区内部居民的内生性力量来实现发展[4]。当然,坚持内源式发展并非排斥外部力量的援助或协同,而是主张摆脱对外部资源和外部力量的过度依赖,主要依靠自身的内生能力和内在动力发展壮大起来。
事实上,乡村振兴是重建乡村社会主体性的过程。农村社会工作需要主动摒弃以往政府或市场“输血式”的做法,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侧重于培养农民乃至整个村落的内生能力,以赋权的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激发农民想要改变自己乃至改变村庄整体面貌的内在动力,一旦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培养起来,这将成为一笔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乡村的发展才能实现从外生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的转变,进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服务模式:在“嵌入”中融合
源自欧美的 embeddedness 理论通常译为嵌入性、嵌入论或者嵌入,亦有少部分学者将之译为镶嵌。“嵌入”一词的原义是一个系统能够有机地结合在另外一个对象体系中,表现为一个事物内生于其他事物的客观现象。后来学者们借此概念来表达组织与环境、组织与组织或环境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5]。关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之路,王思斌教授曾提出过“嵌入性发展”的概念,并就其内容和发展做过简略、扼要的阐释[6]。不少学者认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嵌入式发展模式大致有双向嵌入、双向赋权、反向嵌入等几种。本文认为,嵌入仅是一个手段,亦或是一个过程,融合才是最终目标。
当前农村社会工作在乡村社会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较低,其参与乡村治理实际上是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出现的。作为外来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面临着“嵌入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入场难、落地难和扎根难等。解决上述困境,促进社会组织在广大的乡镇场域中融合发展,需要从如下3个方面着手进行合法性建构:第一,身份建构。政府部门通过发布政策文件,出台支持性的制度机制,赋予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合法性身份,解决社会组织入场难的问题。第二,社会建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关系社会。社会工作者在中国场景下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在服务过程中通过与案主的日常接触和情感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类似于人际信任又区别于纯粹意义的人际信任[7]。社会工作者只有扎根乡村生活世界,紧贴老百姓,开展“在地化”服务,才能拓展信任边界,找寻到面向农民提供精准、精细服务的实践空间,进而解决落地难的问题。第三,价值建构。社会工作是一套根植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文化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应秉持集体主义、人文关怀的本土伦理,构建起被乡镇民众广泛接纳和认可的以老百姓为中心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从而解决扎根难的问题。
2.3" 介入方法:服务与变革相结合
生态系统理论是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理论把人类成长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类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影响。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通常是那些陷入困境的个人及群体。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在案主困境的成因中,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兼而有之。成因的界定直接决定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既有微观层面的个人服务,也有宏观层面的社会变革,两者缺一不可。
农村社会工作需要从微观与宏观2个层面参与乡村振兴。微观上,农村社会工作需要注重提升农民个体的福祉,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倡导人文关怀的专业特色,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微观服务的方法,一对一面向农民开展个别化、人性化的服务,及时协助解决农民情感上、心理上的困惑或需求问题。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面向个体提供服务需要采取优势视角,挖掘个体的资源潜能,提升个体的能力,反对服务中的治疗化倾向。宏观上,农村社会工作需要从整体上回应“社区的需要”,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变。减贫、发展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针对困难群众的个案救助只能治标,只有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才能治本[8]。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已经由脱贫攻坚转为乡村振兴,这意味着农村社会工作应以促进乡村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导向,采取资产的视角,将乡村情境中的要素视为资源,充分激活并有效利用。按照一般的分析框架,乡村的社会文化独特性构成乡村振兴中的情境,乡村情境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5个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主要采取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致力于资产建设,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文化和生态等各领域的振兴中发挥作用,提升农村整体的发展面貌,进而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优化农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当前,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推进,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实现由“嵌入型发展”到“融合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空间。那么,如何推动农村社会工作在“可为空间”内能够“积极有为”呢?应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角度着眼进行综合考量,探索出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3.1" 宏观层面:政府加强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执行力度
1)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力度。社会工作发展需要社会政策的支持。社会政策决定服务的理念、原则和方向,社会工作则是把根据社会政策订立的社会服务之内容输送到社会中有需要的人群的手段和过程[9]。因此,推进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必须建立一套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政策体系,着力改变乡村在传统城乡建设中的被动处境。政府从意识层面强化对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和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视和肯定,推动资源、项目、人才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倾斜;加大政府购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增加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资金预算,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坚持系统谋划,积极推动“五社联动”,创新多主体之间的资源整合联动机制,营造乡村建设共同体;推动包括村民自组织在内的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农村社会组织信息共享、资源互动、功能互补;加强宣传,遴选表彰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机构,扩大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从而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社会工作机构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政府在制定、实施社会工作政策的过程中需要有“社会参与”,如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将实务经验、反思不足反馈给政府,进而修订既有的社会工作政策。
2)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从2023年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县(区)级党委陆续组建社会工作部。在县(区)级以下,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到目前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逐步实现全覆盖。在广大农村地区,乡镇社会工作站是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载体。地方政府需要深化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积极孵化培育生产型、生活型社会工作组织,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扎根一线,并在资金、项目、场地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为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地方政府需要逐步推进村社工点建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专业社工重点发力,整合对接“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形成“项目清单”,发挥社会工作“柔性”服务的力量,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框架搭建起来的基础上,各层级之间如何实现纵向联动,每一层级内部如何实现横向融合,将是促进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功能发挥的关键。
3.2" 中观层面:社会组织加强内部管理与专业服务能力建设
1)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是重要的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行为,是其成长发展的基本保证。要解决这个问题,社会组织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与目标,借鉴吸收其他优秀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提升内部管理人员的水平,健全治理结构,建立完善各类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2)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专业化是评价一个社会组织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社会组织需要结合实际制定专业人才战略,完善机构的人才选拔、人才管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等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对机构内部工作人员以及机构外部志愿者的培训,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在服务对象面前展示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同时探索形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联动机制,规模较小,资源较缺乏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与同类型的强势社会组织联合提供服务,以机构之间合作的方式提升服务实力。
3)加强公信力建设。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生命力,体现着社会组织的核心价值。一个公信力较高的社会组织,公众对其拥有普遍的认同感、信任度和满意度。社会组织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增加和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坚持公益取向,加强诚信建设,带头遵纪守法,规范自身行为,主动了解公众所需求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本领,做到将公共利益与组织利益相结合,用实践行动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3.3" 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在乡村社会落地生根
1)扎根农村基层。随着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村落建起社工点,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开展驻村服务。驻村,是社会工作者与村民建立紧密联系的有效方式。社会工作者在驻村过程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高大上”的专业话语与老百姓的俚语之间互相沟通,逐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村庄内部结构、乡村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乡村产业链等,能够及时提供“零距离”的专业服务。经过长期相处,社会工作者真正融入乡村,与村民建立起彼此信任的伙伴关系,使村民感受到尊重、真诚等心理社会支持。
2)做实做精社工服务。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给自身增能,不断提升和优化能力,并能够领悟“液体角色”,在不同场境、不同方法、不同模型和不同阶段中,根据工作计划和专业关系的要求,该承担什么角色就体现什么角色[10]。在具体推进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主要以项目制服务为依托,在工作中坚持以乡村为阵地,以村民为主体,以村民的意愿为取向,以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为目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全面掌握他们的问题、需求、优势和对外关系等信息。在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社会融入、救贫济困和生计发展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不断提升村民的能力,尤其是为弱势群体赋能培力。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需要将农村社会工作放置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去统筹考虑。农村社会工作的定位不仅是为村民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助人自助”,如何促使个体发展,实现从单纯提供“专业服务”到促进“个体发展”的转变。进一步来讲,农村社会工作的定位也不能只满足于从个体角度回应“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回应“社区的需要”,如何促使社区发展,实现从单纯促进“个体的发展”向促进“社区的发展”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15.
[2]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74.
[3] 覃志敏.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治理转型: 内源性扶贫——以滇西北波多罗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6):5-11.
[4] M?譈HLINGHAUS S, WLTY S. Endogenous Development in Swiss Mountain Communities. Mountain Research&Development,2001(3):236-242.
[5] 谢舜,王天维.社会组织的嵌入性与本土化培育[J].江汉论坛,2015(5):131-138.
[6]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28-140.
[7] 张文宇.本土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研究——以四川震后灾区社会工作实践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26.
[8] 张和清.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EB/OL].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60861.shtml.
[9] 范明林,徐迎春.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化和专业化[J].社会,2007,27(2):119-134.
[10] 周宏霞.浅析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基于仪征市月塘镇的调查[D].苏州:苏州大学,20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