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4-12-31聂瑞琦
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布局中的铸魂工程,对于实现乡村全面进步与农民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当前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技术的赋能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间的协调联动,进一步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然而,在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乡村数字化水平偏低、农民主体性发挥不足、乡村文化边缘化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引进、挖掘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等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化;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价值意蕴;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9.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010-04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s a soul-casting project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the all-round progress of rural area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Driven by the current wave of digitization,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The empower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further invigorate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service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evitalizing rural culture with digital empowerment, we are also faced with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rural digitization, the lack of farmers' subjectivity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digit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excavat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rural culture and so on.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ization; digital empowerment;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value implication; path research
乡村文化是一种立足农业生产实践背景之下的文化类型,包括农业生产实践条件之下特定的物质形态、文化生活、道德规范等内容[1]。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振兴的重要力量。当今社会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大规模自然语言生成模型、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深入挖掘数字技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独特价值和赋能效应,全面分析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1"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文化振兴是立足于我国乡村独特的资源禀赋、传承创新农耕文明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战略[3]。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现代数字技术日益渗透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各个层面,促进了各方主体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协同联动,赋予了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新的生命力与动力,并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蓬勃。
1.1" 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
乡村文化振兴是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其中政府作为主导力量,通过落实各项国家政策、统筹各方主体来发挥其关键作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私营企业作为社会力量,可以在技术、资源等各方面为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助力;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力量,既是构建和创新乡村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直接获益者。基层党组织、政府、村“两委”、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协同的联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方主体可以紧密合作,汇聚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力量。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各个主体直接的协调联动也日益紧密。一方面,通过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各方主体能够在协作上更加深入。依托微信群、公众号等数字沟通新媒体的出现和被广泛使用,各方主体的协作从地域性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实现脱域性的协同联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可以拓宽乡村文化振兴主体范畴,丰富协同联动的内涵。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无论是心系家乡的在外游子还是外地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以发表建议、宣传文化、提供资源等方式深度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中去。以“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为例,这类的艺术比赛的作品不仅将乡村文化推广到更为广阔的舞台,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而且还为热爱家乡的设计人才以展现才华的空间,丰富了建设乡村文化的主体。
1.2"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推动,离不开文化经济化[4]。同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4]。在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中,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乡村文化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加快了乡村文化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首先,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与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提供资源支撑。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有效利用。在数字时代,短视频、数字博物馆、数字平台、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不仅能推动历史遗迹、自然空间、服饰文化等乡村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还能更好地挖掘与展示乡村的风俗习惯、祭祀活动、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其次,数字技术可以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供新的路径,并使文化价值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地域界限不再是乡村文化传播的阻碍,乡村文化可以借助数字平台实现跨地域的传播。同时,乡村文化的传播形式也从文字发展到图文再发展到短视频,使得乡村文化的展现方式日益鲜活,其吸引力与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最后,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乡村文化得以焕发出创新活力并为乡村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地域界限被打破,农民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文化,并不断创造出既符合现代文化需求又体现乡村文化内核的产品。
1.3" 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5]”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不仅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在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新与升级的关键手段。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使乡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在质量上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在供给形式上也得到了升级。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数字文化平台如乡村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网络科教平台不断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比如,江苏省数字农家书屋通过构建“一个平台、四大功能中心”的创新模式,成功打造了集省级平台+大数据中心+资源中心+活动中心+培训中心为一体的线上文化服务平台。省内农民借助此平台无需外出即可轻松获取到丰富的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城乡文化服务鸿沟问题也日益得到消解。数字技术为推动城乡之间文化互构式发展注入动能,打破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固化的壁垒[6]。这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实现了更为深刻与广泛的交融互鉴,乡镇地区能够更便利地获取到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
2"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乡村各个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特别是在乡村文化领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的文化建设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城乡地区之间数字化水平差距较大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座。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也提出,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在建设数字中国的进程中,我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尚显滞后。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在60.5%,而相比之下,城镇地区的普及率则高达85.1%。这一数据对比显示出了乡村地区在数字技术发展上的滞后状态和城乡之间在数字资源分配上的差异。这种滞后状态和数字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导致了广大农村在数字化文化平台的发展上普遍处于不成熟阶段,限制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2.2" 农民数字素养不足桎梏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7]。然而,在数字赋能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广大农民群众普遍面临数字素养不足、主体意识缺乏的困境。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8]。乡村数字素养不足的困境的产生,一方面是源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农村中具有较高数字素养的青壮年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留守在农村的群体由于技能匮乏、文化程度限制、年龄因素等,其数字素养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在农民群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作为主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乡村中留守的青壮年,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对乡村文化缺乏自信,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等原因,普遍未形成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责任感。而乡村中的老人虽然对乡村文化富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受制于数字素养的不足,在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难以发挥主体作用。
2.3" 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边缘化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与精度,更使各种文化资源的传播边界得以拓展。这既使农民群体能够接受到更为丰富的数字资源,也加快了城乡之间尤其是城乡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文化也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风险。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深植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形态,只有通过农民发挥其主体力量才能不断得到传承与创新。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剧了城乡经济的差距,这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动摇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使乡土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向城性”的心理倾向。劳动力的流失使大量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处于“不在场”状态,这导致乡村文化的发展活力减弱,呈现出一种“空心化”的状态。同时,城市文化通过网络、书籍、影响进城务工人员等途径传播到乡村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乡村原有的价值体系。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开始动摇。这一现象削弱了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导致乡村文化日益“弱化”。在城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乡村文化由于“空心化”和“弱化”等原因,乡村文化面临着愈发“边缘化”的挑战。
3"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9]。这种技术创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必须运用创新的路径来破解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时所面临的挑战。
3.1" 强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10]。特别是数字技术这一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为充分释放数字对乡村文化振兴赋能的潜力,必须要致力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积极缩减城乡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不平衡的现象。
首先,政府要加强战略引领与财政扶持。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做好长期规划,明确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与路径。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拨款等手段,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援助,从而扭转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促进乡村数字化进程的持续进步。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优化与升级。目前,数字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乡村地区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水平的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接纳和应用新型数字技术,如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和IPv6网络等。通过不断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优化与升级,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技术支撑。最后,要立足乡村特色发展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依托乡村的独特优势与鲜明特点,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数字技术,从而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
3.2" 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及引进体系
农民,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其积极参与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当前,农民群众由于数字素养的不足等原因,在数字赋能乡村文化的进程中难以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必须加强针对农民主体的培训,以激活其主体性。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的体系,使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不断得到质和量上的提升。
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培育农民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驱动、成果为本”的原则规划和组织乡村数字技术培训。其次,要系统调研农民在运用数字工具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核心,构建一套系统的培训与实践训练体系。再次,在教育培训中,不能只注重技能方面的提升,还要对其思想进行教育,以激发其主体性。最后,在培训组织形式上,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形成多元化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还要优化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以确保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关键主体,应当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和住房保障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乡村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乡村发展的潜力和机遇,增强乡村的吸引力。
3.3" 重新发掘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
乡村文化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土壤和智慧源头。在我国现代化进程持续深化,城乡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愈发激烈的今天,要推动乡村文化的不断发展,就必须依托数字技术作为媒介和引擎,在坚守乡村文化传统内核的基础上,重塑其现代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打破城乡文化二元对立的旧格局,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的新格局。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维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与独特性,而且使乡村形象焕然一新,加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首先,要在继承乡村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重塑其当代价值。要在坚持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使乡村文化吸纳现代文明成果,发掘出更加符合人民需求、更具时代特色的当代价值。同时,还必须坚守乡村文化的优势内核,即深厚的民族性、独特的农耕性、深厚的眷地性以及鲜明的农民主体性。这些特性是保证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独特魅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其次,在重塑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使乡村文化能以更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形式得以呈现。最后,在重塑乡村文化的同时,应当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旧格局,积极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新范式。城乡文化共同体是指城市和乡村能够在享有平等经济发展机会的基础上,“城、乡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平等共存,尊重包容,交流互鉴,良性互动”的文化关系[11]。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就要打破城市中心论的思维定势,并逐步培育出城乡文化共同体的思想观念。
4" 结束语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数字技术的赋能为我国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多元主体在联合协作中共同推动着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然而这一过程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数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广泛应用;农民主体的数字素养缺失揭示了乡村劳动力在适应新技术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冲突中日益边缘化。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就必须不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广泛应用提供物质基础;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发掘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重,林中伟.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涵、基本矛盾与破解之道[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9-48.
[2] 骆郁廷,刘彦东.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EB/OL].(2018-05-08)[2024-03-2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08/c40531-29970611.html.
[3] 戴春.乡村文化振兴中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76-82,99.
[4] 李大方,邹立衡.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互动关系[J].理论探讨,1999(1):67-69.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3-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6] 陈潭.数字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与新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021(2):19-27.
[7] 张贺.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EB/OL].(2021-10-04)[2024-03-25].http://ent.people.com.cn/n1/2021/1004/c1012-32245420.html.
[8] 什么是“数字素养”?[EB/OL].(2022-03-24)[2024-03-25].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220324/c68a51d0cdf6449298befaa335 b5e9b1/c.html.
[9]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 数字中国——观点——人民网[EB/OL].[2024-03-25].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1105/c1003-32274093.html.
[10]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选编2021年(实践近知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92.
[11] 胡宝平,徐之顺.价值认同与城乡文化和谐共生[J].南京社会科学,2018(2):135-13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