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课程基于对分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设计探索
2024-12-31聂晓敏
摘"要:品牌管理课程是营销类、传媒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对分课堂”是创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品牌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进行探索及实践,使得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如盐化水”,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关键词:对分课堂;品牌管理;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33
0"引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论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思政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不知在专业课内容中如何融入思政内容而使思政内容流于表面,又或者受于授课时间局限使得课程思政一带而过,导致课程思政成为“形式”,学生很少参与、缺乏主动。
“对分课堂(PAD)”的出现,将课堂一分为二,教师精讲留白,教师的“教”可以放手,保持适度引导;学生内化吸收,使学生的“学”可以自主,完成思政自主知识建构,使学生掌握思政知识的广度、深度、高度能够有效提升。
1"品牌管理课程基于对分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的概念,是由我国学者复旦大学张雪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该模式以学生内化吸收为分界点,创新性地将课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讲授知识,另一部分作为学生讨论交流。
品牌管理是高校营销类、传媒类专业核心的必修专业课程,涉及大量国内外品牌文化及企业经营理念内容,通过上述环节,既可讲授专业知识,也可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内化使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浸润”效果,加强学生国家自豪与文化认同,交流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生思考、表达能力。
对分课堂的创始人复旦大学张学新老师提倡“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评价”,以及“通过多次作业,对学生的水平进行客观、稳定的评估”。由此采用对方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过程性”“显性”评价方式,解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片面性”“隐性”考核问题。
1.1"更新教学方法,课堂对分平衡师生
对分课堂创始人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为3步:讲授、内化和讨论。在品牌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及思政知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个人吸收内化将教师讲授与个人、团队讨论进行分割,并创新性加入第4个步骤答疑点评,进行知识的总结与思政升华。具体教学模式见图1。
对分课堂分为隔堂对分、当堂对分以及混合对分(当堂+隔堂对分),应根据知识难易程度进行选择。
隔堂对分。也称为“隔堂对分”,用于一些内容较难理解、具有一定实践要求的章节。第一节课教师讲授,第二节课学生讨论,利用两节课之间的时间差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习探究,从而将知识进行区别化、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具体见图2。
当堂对分。隔堂对分的一个简易形式可以称为“当堂对分”,即在一节课中,将课堂讲授、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答疑点评一次性完成。当堂打分一般适用于一些容易理解或者可当堂发挥无须长时准备的内容。具体见图3。
1.2"重构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新修订的大纲在原有专业知识中融入价值塑造的内容,实现价值、知识、能力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思政改革,丰富学生知识内容、提升学生思想觉悟:
根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资源内容,围绕“三维一体”教学目标,构建“一成语故事、一思政主题、一思政元素、(至少)一任务”四个一课程思政体系,利用“对分课堂”,让学生在“教后思考”“思考中内化”“讨论后强化”,构建效果“浸润式”、学生“主动式”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模式。
1.3"结合过程评价,创新思政考核方式
以往的课程思政注重教和学的改革,思政教学的效果考核比较隐性和主观,本文认为,应在专业课的成绩构成中,增加课程思政知识学习效果评价,将学生整个学期的专业课知识和课程思政学习过程都纳入成绩考核范围,具体过程性评价构成为:“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两个过程构成。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个人“亮考帮”作业、团队作业展示、实践性教学任务。课堂提问,是利用当堂对分对思政内容讲解时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如向学生提问有关思政的内容,如“二十四节气歌”“四大发明”等。个人“亮考帮”作业,改革平时作业的内容形式,利用对分课堂的作业形式即“亮考帮”布置考核课程思政效果的平时作业。团队展示,是学生利用隔堂对分展示时的团队合作、PPT制作等方面表现;实践性教学任务是团队合作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品牌管理相关内容设计,在资料收集中注重思政内容的扩展;在最后,期末测试涉及一定比例(占卷面总分值的10%左右)的思政内容,比如案例分析题等。通过以上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尤其是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过程性的、系统性的、显性的考核,具体评价考核方式见表1。
2"品牌管理课程基于对分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课程体系重构
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课程章节内容,围绕“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构建“四个一”课程思政体系,将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提升、职业发展与我国当下企业品牌质量发展、品牌彰显人民性、文化魂和爱国情的整体要求紧密结合,利用“对分课堂”,设计专业课课程思政模式。样例见下表2。
2.2"教学方法重塑
本课程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将课堂拆分为两部分,一半为教师讲授,一半为学生个人思考或组队讨论,以学生个人吸收内化为分割点,将课堂一分为二,改变过去“满堂灌”形式。本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图4。
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又具体分为“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具体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2.2.1"对分课堂教学过程——当堂对分
以课程第一章“品牌概述”为例。“品牌的意义”这一模块知识,位于第一章节最末,看似无关紧要,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也会忽略意义、作用等概括性、抽象性知识的讲解,然而这类知识却是思政融入的绝佳点:通过对“品”字的拆解,分为讲述对消费者、企业、社会的意义,再基于“品”字的延伸,发起雨课堂投票,让学生当堂思考如何做有品之人,成为个人品牌;留白思考过后,通过雨课堂随机点名,邀请若干学生分享投票结果及个人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答疑、点评,升华思政主题。
2.2.2"对分课堂教学过程——隔堂对分
以课程第七章“品牌形象”为例。隔堂对分即利用两节课的空隙进行留白及内化,并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认识问题、理论回溯、调查分析、方案找寻、具体实施等步骤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见图6。
在隔堂对分的具体应用中,首先利用雨课堂在课前布置前导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品牌形象的包含内容:品牌个性、品牌文化,并布置开放性问题“你了解的中国文化现象”,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收集信息并合理表达;课中通过精讲学习品牌个性及品牌文化的知识,在第一节课末,布置本章的实践作业“利用品牌形象塑造策略,助力乡村振兴”;学生在两节课之间进行内化与自学,并将成果填写在雨课堂上,再经过“亮靠帮”环节(即学生吸收内化中完成较好、收获较大的部分,称为“亮闪闪”;学生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人可能不知道的知识来测验别人,称为“考考你”;针对上述问题,在讨论中向同学寻求帮助的过程称为“帮帮我”),进行团队讨论和优秀推选,在第二节课堂中进行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师点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见表3。
3"结语
探究对分课堂在营销专业课品牌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拓宽了对分课堂教学法的研究领域,为高校营销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选择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将结合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实践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社会”全接触的真实思政课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周皓.“对分课堂(PAD)”: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4]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