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16-11-21郭艳霞
郭艳霞
内容摘要:“对分课堂”是国内学者新近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作者在《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应用了这种模式,力求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增加师生互动,更好满足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根据国内大学课堂的现状、基于心理学规律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样,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其创新点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最大限度地结合了讲授式课堂与研讨式课堂的优点,让学生有一周时间自由安排学习,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样,“对分课堂”就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也称为PAD课堂。自“对分课堂”开始推广以来,迅速引发很多实践,不少教师认为“对分课堂”有可能给传统课堂带来深刻变革。
二.“对分课堂”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实践
1.教学组织。为让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有充分了解,在第一节课,我就向学生解释“对分课堂”的含义。教学设计的要点如下:
笔者率先在语文教育1班尝试此教学法(该实验班有55人),本课程共有16周的课堂授课课时,每周有三个课时135分钟的课堂时间。第一周由教师讲授课本第一章内容,要求学生课下继续自学第一章,写出读书笔记,第二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第二周的前65分钟是师生讨论时间。先由学生4人一组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难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并点评优秀读书笔记。后70分钟由教师讲解第二章内容,课下继续自学,写出读书笔记,以此类推。16周授课的模式相似,都是前一半时间由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后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读书笔记)、学期报告和期末考试构成。一学期共写10次作业,每次满分计5分,期末闭卷考试50分。以此激励学生写出好的读书笔记。
2.学生课堂表现。实施对分模式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传统课堂相比有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在:1.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上课后,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并带着作业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前比较内向的同学也开始提问、参与问答,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同学甚至已经预习了后面的内容,针对一些问题已经从百度上搜索到了答案,同学们思路开阔,交流能集思广益,通过交流还会互补自己没有涉猎到的知识。有学生说:“讨论时思维活跃,避免了三节课都不动脑子的听课,不容易睡着,更不会玩手机”。充分体现了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的特点;2.作业认真,深层次、延伸性问题逐渐增多。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阅读文学作品,完成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是对还是错?她出走了之后又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娜拉,你会做何选择呢?甚至有的同学写了一篇《玩偶之家序》,来续写娜拉出走后的故事。通过连续几次作业情况的比较,发现学生的问题变得更有新意、思考更有深度。
3.学生反馈。上课5周后,笔者收集了部分同学对“对分课堂”的感受,反响较好,主要表现在:1.讨论环节有助于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们认为: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对立课堂”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这正是高师学生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形式很有启发性,可以推广到文学的其他专业课”,可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激发出来了。2.课后作业完成较好。有学生认为作业可以督促课下学习,可以复习PPT课件,可以仔细阅读教材,并从中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得到启发后再进行讨论,整个学习过程收获很大。虽然课后作业要花费很长时间,不过很值得。有学生甚至认为:这是第一次认真阅读一本书,而且逐渐养成了独立学习的习惯。
三.结语
“对分课堂”理念是一套既有系统理论支撑、又有具体可依的操作方法的完备教学模式,笔者的教学实践只是探索性的,缺乏理论及系统的操作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相信随着越来越多教师的实践与交流,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使其真正成为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困境的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高校论坛,2016(10).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