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2024-12-31罗顺淋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变革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支撑,注重质量、效率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信息化、知识密集型、灵活性和个性化、生态友好和全球化等特征。然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面临数字鸿沟、农民素质和接受程度低、技术设备成本高昂、数据安全和隐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提出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信息化管理、农业产业链改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等策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现代化中面临的问题,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074-04
Abstract: Developing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is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focus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focuses on quality,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is characterized by informatization, knowledge-intensive, flexibility and personalization, eco-friendliness and globaliz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faces problems such as the digital divide, farmers' quality and acceptance, high cost of technical equipment,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 and insuffici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mprovement, policy suppor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talent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Through these measures, w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by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moder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此后诸多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的内涵特征及路径研究。本文基于这一新兴概念,并将其与农业进行融合研究,探索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及策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1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1.1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技术来提升生产力的模式,它不仅关注产量的增长,更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我国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应多方面培育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包括质量优先、智能化和数字化驱动、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以人为本。这些内涵指导着经济发展,强调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1]。
1.2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下的产物,具有信息化、知识密集型、灵活性和个性化、生态友好和全球化等特征。它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智能化和效率,依赖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注重个性化需求和灵活生产,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交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2 "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2.1 "数字鸿沟
在我国农村地区,数字鸿沟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存在先天的不足。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村村通宽带”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60.5%,远远低于城市地区。同时,5G网络的覆盖率也不高,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网络信号质量较差,上网速度较慢,经常出现掉线等问题。此外,农村地区的百兆宽带和千兆宽带的渗透率也不高,这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网络使用体验。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和应用方面,这些问题都会成为阻碍。例如,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农业管理和决策,但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这些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2]。
2.2 "农民素质和接受程度低
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居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或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数字技能方面的培育和掌握,导致农民在信息技术应用和新生产方式方面的素质相对较低。这种现状可能会阻碍农村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之,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或文化水平较低、数字技能培育缺失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通过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3 "技术设备成本高昂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虽然能够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但其投入成本往往较高。这些设备的价格对于一些小型农户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市场波动性,这些设备在短时间内创造的效益可能不足以覆盖其高昂的购置和维护成本。这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小型农户来说,无疑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可能导致他们难以承担这些先进设备。因此,如何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援助或其他创新模式来降低小型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门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业产业的整体升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数据安全和隐私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据采集和共享。从土壤检测、气象监测到作物生长状况的追踪,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农业现代化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农民的个人信息、种植技术、经营状况等敏感数据如果泄露,可能会导致经济利益受损,甚至影响农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此外,农业生产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信息,这些数据的泄露可能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战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和泄露,是保护农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关键。
2.5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包括网络覆盖、电力供应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会对新质生产力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造成影响。首先,网络覆盖不足会直接影响农业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在现代农业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而网络覆盖不足,会导致农业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受阻,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决策和管理。其次,电力供应不稳定也会影响新质生产力技术的应用。现代农业设备如智能农机、自动化灌溉系统等都离不开电力供应。如果电力供应不稳定,这些设备就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基础设施的薄弱还会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需要依赖于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稳定的实验环境,而这些都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3]。
3 "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策略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创新,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核心,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要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以及新兴战略产业的布局。在农业现代化中,新质生产力通过智能化农机、精准农业管理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产业链优化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利用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建议。
3.1 "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政府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①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激励农业科技研究院所和企业加强研发工作。这种投入不仅可以用于支持基础研究,还可以用于推动应用研究,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可用的农业技术。②政府应当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包括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提供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这些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此外,政府还应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农民转化,开展技术推广和示范工作。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组织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等方式,让农民亲眼看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际效益,从而引导他们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③政府也应当鼓励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学习,提升其科技素养和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让农民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推动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2 "加强信息化管理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应用平台,以便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精准管理和监控:①建立农业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通过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器等手段,实时收集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如土壤湿度、气象条件、作物生长状况等。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为精准管理提供依据。②建立农业数据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收集到的农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和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预测农作物产量、诊断作物病虫害、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等。③建立农业数据应用平台,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际操作指南,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如智能手机应用、农业电商平台等,将农业数据和分析结果传递给农民,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农产品价格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我们还需要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和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确保农民能够顺利接入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④加强农民信息化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更好地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
3.3 "改善农业产业链
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和优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环节的改进,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等环节的建设和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对提高产品附加值有着重要影响[4]:①农产品加工环节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方便的需求。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如将农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可以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②包装环节也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包装不仅可以保护产品,延长其保质期,还可以提升产品的外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农业企业应当注重包装设计,采用环保、时尚的包装材料,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③物流环节是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重要保障。高效、快捷的物流可以确保农产品新鲜、快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因此,农业企业应当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冷链物流、智能物流等先进技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④农业企业还应当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和营销创新。通过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同时,农业企业还应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参加农业展会、开展跨境电商等方式,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3.4 "加强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全面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应当涵盖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支持:①在财政支持方面,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人才培养等项目。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奖励等方式,激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②在税收政策方面,可以对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提高其创新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给予特殊的税收政策,如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进一步激励农业科技创新。③在金融政策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等,为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信贷担保等服务,解决他们在研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同时,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④在土地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方式,为农业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土地租赁等方式,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⑤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农业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给予奖励,提高其创新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农业科技创新大赛、农业科技论坛等活动,促进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
3.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为了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科技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5]:①我们应当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这可以通过开设与农业科技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来实现。这些专业和课程应当涵盖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等多个方面,以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②我们还应当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出国留学和交流,以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素养,还可以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③我们还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可以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来实现。同时,我们还应当建立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公正、公平地评价他们的贡献,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④我们应当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3.6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间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我们可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①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可以让我们直接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例如,参与国际农业科研项目、加入国际农业科技组织等,都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国际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渠道,可以促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和应用。可以与国外的农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活动。通过这种合作,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③加强国际间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还可以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④加强国际间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还可以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享和传播农业科技成果,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发展。
4 "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农业发展。它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新质生产力也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度不高、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政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只有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37-148.
[2] 蔡湘杰,贺正楚.新质生产力何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效应的机理与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10):1-14.
[3] 黄菊英,刘浩,辛馨.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然逻辑与路径选择[J].经济界,2024(2):89-96.
[4] 章刘成,常纪锋,尤婷婷.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J].对外经贸,2024(4):61-64,97.
[5] 张彰.数字新质生产力、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40(9):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