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市都市农业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2024-12-31黄镇海莫炜珊罗敬业李艳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2期
关键词:都市农业东莞市SWOT分析

摘 "要:农文旅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的重要形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在广东省全面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背景下,东莞市大力推动都市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途径。该文利用SWOT分析法找出东莞市当前都市农业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积极探索都市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东莞市;都市农业;农文旅融合;SWOT分析;百千万工程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069-0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is a new engin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Guangdong Province'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undred-Thousand-Myriad Project\", Dongguan City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actively explored implementation way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This paper uses SWOT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Dongguan City's current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way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Keywords: Dongguan City; urban agricultur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SWOT analysis; Hundred-Thousand-Myriad Project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利用城市田园、城市生态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如农家乐、农业园区、农场等一系列农业活动,为市民提供一个农业休闲场所,让市民在城市里体验到乡村生态的生活[1];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农文旅融合是在保护和开发乡村农业资源、民俗文化及生态资源为旅游项目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实现乡村转型的重要途径。

从2016年起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都市农业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旅游业态,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2023年全国两会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也提出了扎实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农文旅互惠互赢的乡村振兴模式提议。同时,多个省市区也提出了相关的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指导文件,如贵州省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发展农业文化旅游来延伸文旅产业链,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杭州市余杭区发布了《关于推进余杭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贵阳市印发了《关于支持高峰镇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十条政策措施》,2022年12月广东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审议,2023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农地统筹建设美丽田园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争取2025年全市建成不少于3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 美丽田园,为广东乡村都市农业发展指明方向等。

东莞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入推动农业研学、特色种植的业态叠加,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公园,加快培育生态节约经济,建设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向全域化、特色化、立体化方向发展转型,以休闲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重点以强化落实政策扶持、创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农业文化创意项目和策划推介都市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线路等为抓手,加快构建“美丽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体系。

1 "东莞市都市农业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1.1 "内部优势分析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临深圳,毗邻港澳,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广州—深圳—香港”经济走廊的中心,在都市农业方面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多条城际高速公路条件,吸引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东莞市已建或规划建设中的高速公路数目达11条,1 h内可达周边多个主要城市与口岸。轨道交通方面,东莞市的铁路建设也逐步连接广州市、深圳市等地,4条主要铁路在东莞区域内汇聚,与全国铁路网紧密相接。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将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更全面的融合发展。

东莞市农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了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水乡新城、东部产业园和东南临深六大片区,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和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同时积极构筑都市农业发展平台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了13个市级农业产业园以及11个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发展果菜采摘、农业科普、认耕认种及田园观光等农业休闲项目,同时认定了10个市级及以上都市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导和发展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康乐养老等农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都市农业与文旅产业更好发展。东莞市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示范镇9个,示范点16个,市级示范点25个。

东莞市已建成东城街道周屋社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东城街道东江印象特色农业园、东莞市石碣檀香岛乐活生态农场等27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据东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0—2023年,东莞市已建成且运营稳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市级农业产业园13个,镇级农业产业园8个。东莞市在此基础上,具备了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1.2 "内部劣势分析

1.2.1 "项目缺乏系统的规划且业态零散单一

当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容易出现同质化、单一化的现象,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入认识和研究。过度城市化、人工化的特点,容易导致盲目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基础设施,失去当地的特色与核心吸引力,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导致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农文旅的发展。

当前东莞市中小型农文旅实体涉及产业零散,缺乏规划,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和规模效应。农文旅项目管理前期指引不明确,后期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愈加显现,导致一些经营主体存在违反环保条例、耕地保护政策等,给当地的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害。

1.2.2 "发展模式粗放和缺乏文化吸引力

当前,东莞市的都市农业整体融合效果并不理想,缺乏精准的规划和打造。市内大部分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粗放,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延伸,也难以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和文化品牌,无法吸引游客的深度参与体验。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基本是旅游、观光、休闲型,但是这其中又以观赏、品尝、采摘等活动为主的农家乐、乡村游居多。轻资产运营模式是都市农业的创新模式,但多数经营者对轻资产运营模式认知缺乏,不能融合当地的文化、民俗及特色资源等,更不能在进行网红场景化、IP化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迭代体验项目、吸引外地游客和本地消费者。

当前“轻资产小夜市”是农文旅发展的一个创新模式,如浙江省嘉兴平湖运营“平湖山海几千重”,这是长三角首个“轻资产不夜城”,其利用农村的现有格局,以特色的建筑风貌、雅致的环境和商业化布局,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旅特色,将农村的荒废资源利用起来,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江西省九江市“九江之夜”文旅街区,聚焦文化IP,以小景观展示大场景,以国潮文化为故事线,以挖掘地方文化及历史人物为抓手,使其成为“山水国潮的人间乐土、立体错落的烟火桃源”的沉浸式文旅休闲街区,结合自身文化和地域特点,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乡村发展道路。

东莞市当前都市农业发展并没结合自身优势,融合乡村文化,没有形成清晰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由于开发基础薄弱、产品形式单一,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缺乏品牌意识,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从而更容易破坏区域内的环境。

1.2.3 "功能单一、顾客体验服务比较单调

东莞市目前主要以农民家庭为主经营农场,实现的功能相对单一、局限性强,主要还是农事体验、田园休闲、农家餐饮等方面,停留在收益快的层面,缺乏相关产业的经营发展。经营者并没有进行市场分析和创新,仅仅依靠单一的经营方式,容易出现同质化发展。同时,东莞市的乡村农业与文化风俗的传播开发未得到足够重视,推广力度不强,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合作少,缺乏生态农业观光与文化、社会教育的联合开发。如麻涌镇、高埗镇的火龙果、番荔枝体验农庄,主要吸引游客自行采摘水果,并以略低于市场零售价出售农产品,部分农庄还会进行加工服务。单一的都市农业缺乏竞争力,不能满足顾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1.3 "外部机遇分析

1.3.1 "政策支持

广东省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全域旅游及文旅融合发展,制定出台了《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关于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推动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东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快发展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1.3.2 "市场需求大

数据显示,2023年东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 30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 142元,均高于前两年的人均收入。城乡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休闲、养生、度假等项目的消费逐年增加,都市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热门的选择。例如,“田园郊享乐”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不少市民结合自己喜好,挑选“田园郊享乐”推介的数个景点,串连成1~2日游,组织家庭或团队来体验特色果蔬休闲采摘活动,享受东莞市农业休闲旅游乐趣和感受农业农村特色文化氛围。目前全市占地30亩以上都市农业场所有120多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有23个。市级休闲农业人经营面积超过2万亩,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经营主体实现经营收入超2亿元(表1)。

表1 "2021—2023年东莞市休闲农业基本数据

数据来源:东莞市农业农村局。

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劳动节假期东莞市接待游客达到350.46 万人次,旅游收益18.59亿元,同比增长87.04%,位列全国热门旅游城市中第11名。假期东莞市的人口迁入占全国人口迁入1.12%,排名第8(图1)。东莞市拥有丰富的高质量文旅产业,近年来都市农业活动场所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营者通过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融合了热门网红元素,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往打卡游玩,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数据来源:迁徙平台。

图1 "“五一”小长假人口迁入状况

1.3.3 "区域融合发展,打造品牌优势

为了持续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广东省加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促进都市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23年,东莞市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截至2021年底,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7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4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2个。在2019年,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会同旅游部门向国家、省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项目,麻涌镇水乡美食休闲游线路获评2019年“全国百条美丽乡村精品景点线路”和“广东省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麻三村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现阶段,东莞市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基本建成,25个镇村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融合了本土特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打造出特征明显、具有品牌效应的都市农业产业链。

东莞市在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打造区域性品牌,提高自身农业的名气。东莞市现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 个,极大提高地区的农产品优势,打造出乡村品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21—2023年东莞市的农产品荣获了“粤字号”“广东省十大名牌农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荣誉称号,提升农产品自身的竞争优势,让旅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为了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截至2023年,东莞市有336家省级益农信息社,2家省级益农信息社县级运营中心,8家省级菜篮子基地(表2),使得东莞市的农业发展得到很好提升,在区域内交流合作,加快自身的农业品牌建设。

表2 "2021—2023年东莞市农业品牌建设与交流合作

数据来源:东莞市农业农村局。

1.4 "外部挑战分析

1.4.1 "土地流转运作存在难度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红线的把控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但是农村土地指标的争取十分困难,东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一、二、三产业的共同支持,对此一定量的建设用地和商业用地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城市化发展的东莞市而言,获得土地的支持反而加大了难度。2010年之后,城市化进程速度放缓,城市内部结构趋于稳定;2010年到2020年期间,建设用地面积从1 183.49 km2增加到1 235.76 km2,而生态用地面积从914.33 km2减少到883.74 km2。各类用地转换中建设用地的转换面积最大,耕地的转换面积最小[3]。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主要盈利点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为此对农业的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较大。一是建设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存在制约,目前政策规定乡村振兴项目中,可统筹5%的农业用地建设指标,该政策无法有效落实。例如,在很多产业项目中,无建设用地指标,导致社会资本不愿进入。二是设施农业用地不足,难以满足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对设施农业用地的实际需求(如休闲农业需要的亭台、栈道、长廊和道路等小景观设施)。三是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模式中,存在租金贵、规模小、周期短的普遍问题,让农业企业的收益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经营主体不敢进行长期投资。

1.4.2 "周边竞争大

随着交通条件越来越发达,特别是高速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的建设,珠三角地区一小时经济圈范围逐步扩大,周边市县与东莞市相比,农业总产值、农业人口数、可用农业用地等指标更发达,另外诸如中山市、博罗县等地相对东莞在土地租金、人力成本方面有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条件,农业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这些条件的改变给予农业产业投资人更多的选择,这也给东莞市都市生态都市农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和挑战。数据显示(表3),东莞市尽管作为一个经济活力较强的城市,在接待人次上仅排9市中第5,落后于广州市、佛山市和珠海市等,这表明其在吸引游客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在营业收入方面,位居第6,意味着东莞市在将访客流量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方面还有待提升,与周边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东莞市面临周边城市的强大竞争压力。

表3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9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

数据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及各市农业农村局。

2 "都市农业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将农村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充分挖掘和保护农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加强三者间的关联性,挖亮点、造名片、聚焦点和创收益,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引流-赋能-产业”的思路规划农文旅融合。既以“一村一品一特色”旅游宣传规划推广,通过乡村特色名片规划,形成与众不同的亮点,以此塑造排他性及独特性,以内容支撑赋能旅游项目;同时要打造独具特色的“土特产”,给消费欲望以“落脚点”,以实际产品作为消费载体,促进购买行为,切实做到产业增收。

当前,乡村旅游不能再停留于传统的环境,必须转变旧环境,转向卖场景、卖创意、卖品牌,文化民俗也成为乡村旅游的全新吸引力。积极推动都市农业,用农产品提高乡村品牌知名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消费者对乡村都市农业的好感。

2.1 "解决用地政策落地难题

都市农业的用地问题是众多农旅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更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用地问题一直都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在合理合规使用土地的前提下,可以充分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创新城乡土地流转,采用土地银行的方式。在完成土地确权工作的地区,可采用“土地银行”的方式,实现土地的自由流转、质押和融资。二是支持使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废弃园地、林地。随着东莞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闲置的问题愈加严重,加强闲下来的村庄农舍、废弃园林的利用,能够刺激乡村的经济发展,使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良好发展。三是建立以土地股份为基础的合作社,集中土地资源。对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可以建立合作社,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土地集中经营、高效经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东莞,必须整合自身的土地,对土地的利用必须做到集约高效。四是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轻资产模式。对于传统模式发展用地多、资金投入大、用时长等劣势,轻资产模式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整合优势资源,利用现有的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多方赋能促进高新农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

2.2 "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发展环境和政府影响,加强对乡镇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资源整合极其重要。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与规划布局。政府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明确都市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重点区域和阶段性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引导资本、技术和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一批集农业体验、休闲观光、教育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与激励机制。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多元化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与运营。同时,建立绩效评价与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带动效应强的项目给予表彰和额外奖励,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三是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供应、网络通信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乡村面貌,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同时,加强乡村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如开发智慧旅游平台,提供在线预订、导航导览、文化解说等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四是促进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鼓励农业与文化、教育、健康和科技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农园、养生度假等新型业态。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美食节、文化节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五是强化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引进和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为都市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3 "强化营销宣传,积极培育市民群众的生态旅游意识

市民群众的生态旅游意识,是推动东莞市乃至更广泛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还需深入细致的教育普及。一是多元化营销策略。运用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结合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矩阵。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如乡村旅游微电影、vlog、图文故事等,展示东莞市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项目,提升公众兴趣和参与度。二是教育与体验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相关科普知识教育,以知识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介绍及推广乡村旅游所涉及的农业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文化尊重等方面内容,以增加公众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面向不同年龄层定期举办生态旅游教育活动,如亲子自然探索营、成人农业体验课程、生态摄影比赛等,让参与者在实践中学习环保知识,感受自然之美,加深对生态旅游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建立示范基地和互动体验中心。对具有生态旅游潜力和特色的地区设立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或互动体验中心,利用AR/VR技术、多媒体互动装置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生态旅游的理念、实践操作和成果展示。通过模拟生态保护项目、参与式农事体验、互动式环保游戏等,让公众在娱乐中学习,提高生态旅游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3 "结束语

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可开发性、可发展性、可操作性,将传统农业升级改造符合东莞市现代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生态资源等,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现代化都市农业。东莞市是现代化城市的典型城市,都市农业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东莞,都市农业发展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立足自身农业基础打造符合东莞市的农文旅产业,打造特色品牌等途径推进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满足城乡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吴晓杰.东莞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0.

[2] 马悦旻.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

[3] 秦诚浩.东莞市土地利用模拟预测与城市扩张多维评价[D].东莞:东莞理工学院,2024.

[4] 秦亚岚.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N].中卫日报,2023-06-27(1).

猜你喜欢

都市农业东莞市SWOT分析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上海都市农业景观中的视觉效应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