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兴农耕读校园文化传承与实践
2024-12-31陈虹娇张燕飞
摘 "要:新疆农业大学开展“支农劳动”已有20年的历史,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沉淀许多优秀校园耕读文化。该研究致力于从新疆农业大学多年耕读实践教育的经验中,挖掘优秀耕读校园文化丰富内涵,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5个关键环节,结合三坪教学实践基地、园艺学院与图书馆耕读文化传承与实践优秀方法,探索图书馆继承创新强农兴农耕读校园文化发力点,推动新疆农业大学耕读教育建设进程,助力耕读教育文化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强农兴农;耕读校园文化;文化传承与实践;劳动教育;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045-04
Abstrac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a history of carrying out \"agriculture-supporting labor\" for 20 years. While gaining valuable experience, it has also accumulated many excellent campus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s. This research is committed to exploring outstanding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 from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farming-and-reading practic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combines it wit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based on the five key links in the \"Guiding Outline for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trial)\", combined with Sanping Practice Base, the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ibrary has excellent methods to inherit and practice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 explore the driving points for libraries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strengthen agriculture and rejuvenate farming-and-reading campus culture,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in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assis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culture.
Keywords: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e; farming-and-reading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ractice; labor education; libraries
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1]明确提出,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要将中华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思想引领的工作要求。当前许多高校围绕耕读教育的价值追求、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实践研究,通过探索多学科交叉研究,寻找有效的传承模式和实施策略。魏文刚、徐阔等[2-3]通过探寻耕读文化在现代乡村发展中的关键点,提出完善制度保障、加强乡土教育、强化文化队伍建设等可行性路径,对促进耕读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有效帮助。李敏、钟岩等[4-5]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开展校园耕读教育服务的可行性,并对高校图书馆开展耕读教育服务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六位一体”的校园耕读教育服务模式及内容,切实推动了校园耕读文化传承与实践发展。
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始终以强化农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为重点,扎根“三农”,连续开展20年“支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育人实效。以支农为主的“劳动教育”必修课,是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主要围绕耕读教育课程开展耕读实践教育,其对耕读文化传承与实践存在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学校总结制作了《新疆农业大学耕读教育实践20年》视频,回顾了我校在耕读教育实践中的成就,但想要做好耕读校园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可持续发展,仍需持续总结探索。本研究通过总结挖掘我校优秀耕读校园文化丰富内涵,结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的5个关键环节,探讨图书馆在我校耕读教育实践与耕读校园文化传承融合工作中的着力点,以期进一步推进耕读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发展。
1 "把握耕读教育校园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历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应时、取宜、守则及和谐等农耕文化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艰苦奋斗的勤耕悦读品质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农耕文化在党对教育的重要论述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演变为兼具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重要内涵的耕读文化。各涉农高校也在加快耕读教育文化建设探索步伐[6],积极建设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平衡耕与读占比,打破乡土民俗农耕文化,为耕读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延续知农爱农、开创强农兴农的“亦耕亦读”文化内涵。
学校自1999年开始,先后组织全校7.8万余名学生分赴新疆地州县市及兵团农牧团场等50余个县市、1 500多个村和50多个团场连队的田间地头、农业基地参加耕读教育实践课程,开展摘辣椒、剪葡萄,番茄加工、灌装等一系列农业劳动实践,切实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帮助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余亿元。2020年,支农劳动实践课程获得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誉,成为新疆首个获批的实践类“金课”,激励我校加快了耕读校园文化传承与实践的探索步伐。在劳动教育的耕读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结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大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农大红色基因,构建了知识、认知、实践和文化4个维度的劳动教育框架[7]。我校在耕读教育劳动实践中,不断深化“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有效激发了青年学生勤俭奉献的劳动精神,也展示出我校重视劳动教育实践,通过劳动教育实现知识应用,达到强农兴农目的的根本思路。结合新时代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亦耕亦读”文化内涵,图书馆在开展耕读校园文化传承与实践中,应重点围绕“强农兴农”主题展开规划。
2 "耕读校园文化传承与实践关键环节
《指导纲要》中的关键环节提出,各地和学校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抓住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与榜样激励5个关键环节[8],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我校图书馆、三坪实践基地和学院在耕读教育文化传承与实践中各有所长,但想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耕读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理清耕读校园文化建设与支农劳动实践关键环节的衔接,强化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实现劳动教育和耕读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2.1 "耕读校园文化讲解说明
《指导纲要》关键环节中的讲解说明指出,要围绕劳动为什么、是什么问题,加强劳动知识技能的讲解。为做好耕读文化的传承,各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围绕耕读文化,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我校图书馆围绕农耕文化开展了主题精品书单推送,包括《农桑辑要》《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大国的耕读文化。专业书单推荐结合疆内地区作物分布,推送了《饲料作物之牧草类篇》《农学之棉花》《园艺篇》等,补充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缺少的专业实操指导书籍。通过以上文化推广,图书馆从耕读文化的传承、耕读教育实践角度,将耕读教育文化与实践融合,有效激发了学院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前后共计吸引数千名学生参与耕读文化推广活动,较好地完成了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实践。
后期图书馆在做好耕读文化讲解说明中,还需要积极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这类新时代党中央设立的重大节日,挖掘节日设立背后蕴含农耕文化历史[9],深刻体会该节日蕴含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以及新时代党中央对耕读文化传承的新要求、新期待。以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邂逅农耕文化——图书馆探秘”与“图与史|诗画中的耕读传家《御制耕织图》”系列农耕文化精讲,结合“亲蚕礼”与诗画,解民生之多艰,彰显了历史节点中的农耕文化魅力[10]。我校图书馆应进一步用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结合学校耕读专业教育和实践活动,规划设计一批涵盖中国农民丰收节历史农事文化的耕读文化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农耕文化历史民俗、追寻二十四节气农业文明,品味古往今来的农业人物故事,渲染强农兴农的耕读文化传承氛围,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践行“勤耕重读”理念,打造强农兴农的文化传承与实践符号。
2.2 "淬炼耕读校园文化操作
淬炼操作指出,围绕如何做的问题,强化规范意识,强化专注品质。三坪教学实践基地(陆港校区)作为重要的耕读文化实践基地,其在承载学校专业耕读教育实践课程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耕读文化实践活动和一个耕读园地专栏。2023年围绕耕作指导,共计开展12期寓教于乐的耕读体验项目,涵盖菜苗移栽、传承柳编技艺、“育人如种树,不修不成材”果树修枝等实操活动,并在自治区科协组织开展的2021—2025年第一批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评估工作中获评优秀。耕读园地将生动的农业耕读实践和传统节日相结合,有效地对强农兴农耕读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实践。为配合三坪教学实践基地淬炼耕读文化传承与实践操作,图书馆在缺少陆港校区分馆的情况下,前期为三坪教学实践基地(陆港校区)开通读者纸质图书借还服务,通过设置还书柜、安排学生志愿者专员、网络借还和校车转运等连环措施,填补基地实习学生在实践中无法两校区长距离借阅的困难。在陆港校区举办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技巧专场讲座,帮助学生在实践期间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专业学术资源库,有效支撑耕读实践教育。上新“新农智搜”资源数据库,开拓学生学术资源检索通道。
作为农业高校,学校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践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构建起了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涵盖4个年级,包括美化校园、耕读实践、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各学院为做好动员与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吃苦耐劳的“三农精神”文化宣传,开展耕读文化传承园地,并先后出版了《收获》《走进农村》等耕读教育书籍。图书馆需要专注品质,把握好共同目标,通过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持续深化拓展耕读文化建设,积极推进耕读专业教育和实践融合发展,为耕读教育注入强大的文化源。以三坪教学实践基地为重要依托,推动农学院、园艺学院、草业学院等农业课程实践教育资源共享与单位合作,积极调研耕读教育实践指导清单,实现重核心文献到重实际利用兼顾的重要转变,引入耕读教育教材和案例基础操作讲义,建设强农兴农耕读校园文化系列特色书架,实现耕读校园文化传承与实践良好操作。
2.3 "耕读校园文化项目实践
项目实践提出学校要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劳动价值体认,强化规划设计意识。我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能够紧扣“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基层实践、“新农科”联盟等项目,开展基础实践环节耕读教育。但我校在项目实践环节中缺少了对学生劳动价值的地方体认培养和整体规划意识思考引导。农林高校要在“大传统”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校本特色,做好地方“三农”引导,实现耕读教育传承[1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以当地“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为基调,充分利用创客空间打造了农耕院落风格空间,突出“场所精神”作用,创建了“耕读文化园”特色文化品牌形象,有效促进了平原农耕文化落地农业院校的发展[12]。我校在耕读专业教育课程上,聚焦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建有新疆枣产业发展研究院、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研发中心,这是我校结合地方特色农业基础壮大的优势产业,充分体现了我校强农兴农的办学总目标。
后期图书馆在强农兴农耕读校园文化传承与实践中,需要将地方特色耕读文化融入现代耕读教育实践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扎根实践[13],做好文献保障工作。深挖“八大产业集群”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耕读文化资源,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耕读文化传承与实践的重要抓手,建立地方产业与文化协调联动推进机制。以图书馆文化阵地为主场,用好乡村振兴工作实践小组、“三下乡”实践学生、暑期基层调研队伍,打开基层耕读文化传播新局面,锻造地方耕读文化宣传品牌,提升学生校内外地方耕读文化吸收能力、跨学科文化传承能力、综合传承与实践活动践行能力。
2.4 "耕读校园文化反思交流
反思交流指出,学校要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作为校级耕读教育实践课程,部分学院也在不断寻找新的耕读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交流方式。园艺学院开设了耕读教育实践周报专栏,包含实习花絮、实习心得,将专业耕读知识与学生耕读实践融为一体,进行耕读心得体会分享交流。此外,园艺学院积极与图书馆合作,连续3年与图书馆协同开展艺术插花及园艺植物识别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园艺与花卉图书展,以花卉学、插花艺术专业课程实践教育为基础,完成强农兴农耕读文化的传承[13],并在活动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耕读文化不同角度的反思与交流。图书馆也开展了一系列耕读文化交流活动,包括“耕以立基,读以明道”青春故事征文比赛、“书香致远,韶光共读”朗读大赛等,帮助学生重温耕读教育实践的所学所感所得。
后期图书馆需要加大与不同学院的耕读特色实践合作,结合优秀耕读文化读物,在农耕文化阅读推广的基础上,开展多角度的耕读文化交流。以探索时代化校园化耕读文化向青年学生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宗旨,进一步加强耕读实践教育劳动的价值化、先进化、精神化解读,发挥“穿针引线”作用,打破对耕读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实践逻辑认识不清,把“耕读教育”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的认识误区和操作误区,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文化”耕读教育综合交流平台。不断促进学生反思交流,锻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农大学子,形成躬耕为“三农”的正确耕读文化精神传承。
2.5 "耕读校园文化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指出,学校需要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树立典型,激发劳动热情[14]。为进一步发挥学校先优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中国农业大学设置了“人物故事”专栏,为大家展示了“农·大先生”和优秀毕业生故事;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南农人物”专栏,讲述了南农优秀研究团队和校友榜样;东北农业大学开设了“学在东农”耕读榜样栏目,展现了每个学院的优秀班级与先进个人表彰的精彩大会。各学校在优秀榜样专栏设置上各有不同,但都通过先进楷模,有效激发了学生争做先锋模范的积极性。我校同样以72年的建校历程中产生的大量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榜样学生为目标,开设了农大人物风采专栏,取得了一定的榜样育人效果。
为进一步发挥榜样力量在耕读校园文化传承与实践中的作用,图书馆应当紧密结合在耕读教育实践课总结中获得先进荣誉的师生和班级,开拓“耕读育人”频道。梳理学校在约20年的耕读教育实践总结表彰大会中先后表彰的180余个支农先进集体、600余个支农标兵、1 800余个支农先进个人以及500余个支农先进教工的优秀耕读故事和先进耕读品质,展示耕读实践中的精彩瞬间、农业生产成效和宝贵经历。用好身边人的优秀耕读故事,突显“耕”与“读”的闪耀光芒,结合强农兴农的耕读文化,创作出原创性强、引领性广、内容丰富的优秀耕读作品,吸引尚未参加耕读实践教育的学生成为耕读文化传承的“新生粉丝”。
3 "结束语
本研究围绕把握我校强农兴农优秀耕读文化继承与实践,总结图书馆、三坪教学实践基地、园艺学院前期开展的耕读教育相关工作,认为图书馆需要进一步结合劳动教育中的5个关键环节,通过开拓优秀“新农人”频道,丰富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挖掘“八大产业集群”文化资源和加强耕读文化传承与实践合作、创造耕读教育文化学习和交流等方法,探索追寻本校耕读教育文化的底蕴根脉,把耕读专业教育、农耕传统文化和学校劳动教育融为一体,打通耕读文化教育各环节,展现耕读文化新魅力,成为我校强农兴农耕读校园文化传承与实践的“硬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1-08-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2] 魏文刚,尚睿智,何昌龙.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文化建设关键点及其路径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5):86-88.
[3] 徐阔.助力乡村振兴的耕读教育:内涵理解、价值探讨及路径构想[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10-14.
[4] 李敏.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园耕读教育服务体系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1):64-66.
[5] 钟岩,李波.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184-188.
[6] 师晓青,程蓓.寓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服务育人案例解析与思考——以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3,42(7):56-61.
[7] 杨中敏,王超楠,杜崇,等.耕读教育背景下园艺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育苗实践环节为例[J].现代园艺,2024,47(9):189-191,194.
[8]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 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9] 郑银平,刘淑兰.“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价值及实现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17(4):112-118.
[10] 李莎莎,孙明慧.重农劝农理念下《御制耕织图》的编撰与传播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4(2):105-111,53.
[11] 周颖佳.论新时代农林高校耕读教育的内涵、原则与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7):275-278.
[12] 童俊.基于阅读推广的“耕读文化园”设计——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增刊1):94-96.
[13] 王亚云.基于耕读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以艺术插花为例[J].现代园艺,2023,46(12):192-194.
[14] 李建彬,王开忠.重教育抓典型聚人心——武汉铁路局思政工作记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