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侬峒节的价值呈现与实践路径
2024-12-31许明月韦依萍林巧珍
摘" 要:侬峒节是壮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2021年,壮族侬峒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侬峒节申遗成功,不仅关系到地区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更对我国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乡村振兴这一背景,探究侬峒节在文化、产业、生态、人才和组织等方面的价值呈现,探寻侬峒节宣传、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以求增强民众对侬峒节的保护意识,促进侬峒节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壮族侬峒节;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65-04
Abstract: The Nongdong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with a long history. In 2021, the Nongdong Festival of Zhuang nationality was listed among The Fifth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he success in applying for the Nongdong Festival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but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lue presentation of the Nongdong Festival in the aspects of culture, industry, ecology, talent and organization,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Nongdong Festival propaganda,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Nongdong Festival protection and promote the Nongdong Festival to show new vitality on the roa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Nongdong Festival of Zhua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壮族侬峒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龙州县、天等县、江州区新和镇及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等特有的一个民俗节日,各村屯“侬峒”的时间并不相同,但大都集中于每年农历正月,如桃城镇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宝贤村每年正月十八举办。侬峒节举办期间,村民会自发进行祭祀祈福,设宴席招待亲朋好友,并在城镇、村屯进行商贸往来和文艺表演,来庆祝侬峒节。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研究侬峒节在新时代的价值呈现及实践路径。侬峒节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1" 侬峒节的历史由来
侬峒节历史悠久,在唐代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记述的《叶限》故事中,就有“吴洞”地方人们赶“洞(峒)”的记载。而《叶限》故事中的“洞(峒)节”就是侬峒节[1]。根据《大新县志》记载,侬峒节自唐代便出现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侬峒节是以“峒”为单位举行的壮族节庆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侬峒节的“峒”变成了村,意味着现在的侬峒节以村为单位举行,村里的老人每到侬峒节时,会把节日当天称为“开峒”。在壮语中,侬峒节当日有“" 侬峒”的习俗,所谓的“" ”相当于汉语中的“去”,翻译成汉语意为“去参加侬峒”。
关于壮族侬峒节的节日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且各不相同。《大新县志》对侬峒节有如下记载:“一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勒卯、勒肖(意为青年男女)从小深深相爱,他俩都是有名的歌手,常用山歌唱出相互的倾慕心情。后来,勒肖被追嫁给一个老头子。不久,她偷偷逃出,找到情郎,用倾心的山歌向对方申诉苦境。勒肖的娘家和婆家发现了,要捉拿这对情人问罪。为追求忠贞的爱情,他俩双双吊死在木棉树下。从此,壮家人就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大摆歌台,纪念这对坚贞不屈的情侣。此外,还有一种传说是刘三妹来到壮乡传歌,因用山歌触怒了财主,财主便施下毒计,在她上山打柴时,派人把她推下山崖。后人便在刘三妹遇难的日子——农历三月初三,唱三天三夜的山歌表达对这位歌仙的怀念[2]。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侬峒节的价值呈现
2.1" 历史意义
侬峒文化源远流长,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兼具地域特色。随着壮族侬峒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宣传逐渐增多,使得侬峒节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内外专家和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民族节日的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服务于乡村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壮族人民对侬峒节有着深厚的感情,加之节日本身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使其内含的侬峒文化能够增强壮族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当地人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节庆中的祭祀、聚餐、对歌及文体表演等活动,独具农耕、稻作文化特色,体现了壮族人民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应持续发挥侬峒节传递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正能量作用,在原有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发挥出节日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当地人民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文化根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守伦理道德。让优秀的侬峒文化充盈、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
2.2" 新时代意义
文化振兴方面:意蕴丰富的侬峒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作为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属性的核心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包括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举办侬峒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侬峒节作为联系壮族人民和各民族的纽带,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人民的相互联系,增强了民族认同感,让人们心连心,共享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成果。
产业振兴方面:发展侬峒旅游经济,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活动。结合地方优势,打造特色经济。作为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独特的仪式、独有的产品、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形式,使得侬峒节与其他民族节日相比,别有一番风采。大新县拥有著名的亚洲第一大跨国大瀑布——德天瀑布;影视名剧《花千骨》拍摄基地——明仕田园;独具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溶洞——龙宫仙境。因此,推出“侬峒+旅游”的形式,让游客在享受壮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同时领略美景,结合广西独特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让游客饱眼福、享口福,增强侬峒节知名度,促进侬峒文化的传承。
生态振兴方面:传承侬峒“那”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壮族人民的日常饮食中,稻米是必不可少的,而米又离不开水稻田。在大新县的地方壮语中,将稻田叫作“那”,大新县的各个地区以“那”命名,如那岭、那里、那美……大新县人民尤其喜爱由稻米制作而成的食物,诸如糍粑、沙糕、米饼和米花等,甚至还有用稻草制作而成的凳子,壮文叫“doen”。在侬峒节期间,人们互送沙糕、粽子等用米制成的食物,这些食物代表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能够与亲朋好友分享欢聚一堂的喜悦。节庆中的祭祀、祈福,体现了壮族人民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大新县的明仕田园打造出独特的田园风光,令人沉醉,金灿灿的稻田是人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
人才振兴方面:培育侬峒文化传承人,继承发展侬峒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是核心资源,人才短缺是侬峒节保护与传承面临的事关全局的关键性问题。“高腔山歌”是大新县代表性山歌,也是大新县侬峒节中最具特色的山歌。大新县为了让“高腔山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在许多中小学校体育课、音乐课中加入“高腔民歌”和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开设“大新县高腔山歌传承人培训基地山歌手班”,邀请山歌传承人进行教学,培育新一代山歌传承人。大新县中小学组织开展“三月三”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开展主题班会、实践活动、文艺汇演等形式来吸引青少年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壮族传统文化的印象。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学校组建的山歌队伍中,如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校园山歌队,积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此外,侬峒节山歌的传承人也招收徒弟,教授山歌。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侬峒节期间,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村民活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过去在田垄上举办的山歌活动,现在由各村设置文化大舞台来传唱,从田垄到舞台,表演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山歌对唱,现代的歌舞、戏剧等让节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此之外,村中组织的活动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其中,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在大新县桃城镇侬峒节期间,由社区居委会、文化旅游卫生健康中心承办节日文化活动,使整个城镇都热闹起来。由此可见,节日期间,人们的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大新县侬峒节价值呈现的路径
3.1" 内外宣传双管齐下,为侬峒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丰富侬峒节和侬峒文化的宣传形式,除了举办以“文化遗产日”或是“侬峒节”为主题的大型节庆活动,例如艺术节、美食节、文化节和主题展览等,还可以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社会发展潮流进行宣传,例如网红点打卡、节日快闪、音乐节和云旅游等,利用好这些新契机,抓准侬峒节、侬峒文化和这些流行的生活新趋势的连接点,从而拓宽宣传形式,吸引更多人了解侬峒节,感受侬峒文化。
在宣传渠道方面下足功夫,继续借助自治区级、市级、县级等各类传统媒体的力量,包括电视台、广播、报纸和杂志,鼓励其积极与媒体行业的精英进行经验座谈与交流,从而打开报道的新思路,并引导相关人员有意识地关注、宣传、报道侬峒节的有关资讯。更要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灵活运用新媒体,发挥出新媒体的最大效能,通过QQ、微信(包括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等)、微博、抖音和小红书等媒介,采取新闻简讯、软件开屏广告、视频文章推送和直播等方式来宣传侬峒节。致力于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扩大侬峒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已有的地方资源,利用好独特的发展优势和条件,将侬峒节的相关元素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密切结合,将侬峒非遗元素巧妙地与地标文化相结合。
在宣传内容上不断创新,继续支持和动员当地的民间文艺组织、文化场所、文艺家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发挥能量,创作出像《大新敬酒歌》一样格调健康积极、经典的山歌、舞蹈等文艺作品,并将侬峒文化送进社区、广场、校园和展馆等,把山歌文化引入校园,培养山歌传承人。
3.2" 加大活动资金投入,为侬峒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贯彻落实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5]及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6],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出台更多补助政策。
在已有的非遗项目专项保护资金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原来给予侬峒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和资助的比例。对与侬峒节、侬峒文化相联系的活动给予大力的经费支持和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侬峒文化传习所、教育基地、非遗研究与保护中心、展示馆和示范区等地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资源的扩充、人才的引进等方面设立专项资金,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加强管理、培训、监督,要求其定期将专款使用情况进行公示。为侬峒节项目更高级别的申报、认定、建设、发展和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争取更多资金。拟定新的奖励机制和补助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资本、团体进入侬峒节的保护与传承行列当中。
群众方面,既要树立正确的节日理念和消费观念,倡导文明办节,秉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持适度消费原则,合理开销,又要了解、庆祝侬峒节,积极参与非遗影像展、美术写生活动、非遗知识比赛,根据自身消费能力购买体验卡、纪念品等。
3.3" 鼓励非遗活态传承,为侬峒发展贡献进步动能
侬峒文化传承人老龄化是非遗传承工作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亟待解决。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制订和实施非遗传承人关爱与扶持计划,通过提供生日礼物与福利、给予节日节庆活动关怀,让传承人感受到温暖与关注,从而提升自身使命感和认同感。通过定期走访慰问,认真听取传承人对非遗传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另一方面,要抓住“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的发展机遇,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制订更多批次的侬峒文化传承人专项培养计划,适当放宽不同级别侬峒文化非遗传承人的选拔条件和考核标准,大力呼吁更多青少年、成年人加入到侬峒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工作中,从而扩大侬峒文化传承的队伍,扩大侬峒文化发展的力量。
为侬峒文化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宣传场所,将侬峒文化、非遗元素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里,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让群众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接触到这项非遗,从而拉近与侬峒节的距离。二是作为侬峒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更要克服陈旧思想的束缚,主动让侬峒节这项非遗走进景点、校园。例如,在景区表演节目、进行侬峒文化宣讲、开展趣味体验活动,让游客认识、了解侬峒节,感受侬峒文化的魅力;与学校合作,在校园内设立侬峒文化研究室、创立学习社团等,培养学生对侬峒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自觉做侬峒文化传承的后备军。
改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事业方面,有关部门应当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帮助传承人改变以往“技巧不外传”的错误思想和固有偏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更多愿意学习和传承非遗的群众,为非遗传承注入更多鲜活血液。传承人自身也应当不断学习和探索传授的方法和渠道,大胆尝试新事物,勇于进入新领域。文化产业方面,政府应当推进侬峒节与旅游、教育、科技、民族工艺的跨界合作,还可以与广西区内的影视、服装、美妆、百货、住宿、餐饮行业进行跨行业及跨民族合作。
3.4" 切实强化传承意识,为侬峒发展续写崭新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在崇左大新县,当地民众习惯于身边有侬峒节这一非遗的存在,逐渐不重视侬峒节,认为举办非遗节日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从而弱化自身作为传承主体的责任和意识。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当地群众珍惜侬峒节,使民众能够将侬峒节视为推动本地发展的重要资源,增强对侬峒节这一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认同,深入理解和领会节日背后所蕴含的重大价值,提升拥有侬峒节这项非遗的自豪感和自信感。在日常生活中,各级地方政府更要鼓励和引导民众积极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关注地方文旅局、融媒体中心等官方媒体或自媒体账号,点赞、评论、转发其发布的有关文章和视频,让侬峒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强化民众举办侬峒节的意识,重振举办侬峒节的信心,以更热情、更健康的心态对待本土特色文化,成为侬峒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宣传者和受益者。
此外,当地政府应当通过更多宣传的渠道、场所、设施来普及与本地侬峒非遗相关的知识,让本地群众能够正确认识、深入感知身边的非遗文化。有关部门形成协同联动机制,开展一系列与侬峒非遗相关的交流会、文艺演出、摄影比赛、艺术写生和书画展等活动,让侬峒文化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并为其中的优秀作品、优秀创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激起全民关注和创作的热潮。让群众更为主动地认同、热爱侬峒文化,乐于花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侬峒节的举办当中,承担起开展侬峒节的义务,尽自己努力为侬峒节的发展贡献力量。
3.5" 有关部门统筹谋划,为侬峒发展铸牢保护屏障
节日期间,安全隐患和其他风险都不容忽视,针对这些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及时采取对策。一是科学制定节日活动方案,做好应急预案,防止节日期间发生安全事故,以便更好地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对群众加强必要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节日理念和安全意识,认清过度饮酒的危害,拒绝酒桌文化,和谐文明过节;三是节日期间,增派交警加强对主干道路的交通管制,加大对酒后驾驶的查处和罚款力度,严抓酒驾、醉驾。可在设卡处搭建临时休息站,短暂安置在道路上发现的步行醉酒群众,保障醉酒群众的人身安全。
3.6"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侬峒发展留住文化根脉
庆祝侬峒节,要保留唱山歌、抛绣球、打陀螺这些传统的节庆方式,更要深挖文化底蕴,发扬精神内涵,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引导民众关注思想和文化层面。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侬峒文化理当在守正创新中被赋予更多发展动力,也应当展现出更为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应当不忘本源,先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本,其次才是创新。具体来讲,一是理论层面的创新。传承人既要保护、守住侬峒节,也要突破僵化的思维方式,适时转变发展观念,牢记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和责任,提高审美能力,大胆谋新求变,让侬峒节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念与标准。二是实践层面的创新。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侬峒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准定位,与当地甚至是跨地区的电视台、文化单位合作,搭建更多适合广西非遗发展的文化平台,共同创造具有广西特色和风格的出圈作品,为非遗“活态”传承寻找新出路。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乡村振兴这一新角度,讨论侬峒节在新时代如何呈现自身价值。为促进侬峒节与乡村振兴战略更好结合,相关政府部门应紧紧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抓牢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从文化、产业、生态等方面入手,采取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内外宣传、培养更多青年传承者、引导群众坚守节日内涵及推动侬峒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侬峒节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难题,守护好壮族特有的民族节日,从而更好地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桂秋.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72-176.
[2] 大新县志编纂委员会.大新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22-423.
[3] 凌经球,赵明龙,刘邵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286-287.
[4] 凌经球,赵静.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思想指南与行动纲领[J].广西民族研究,2018(2):1-7.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6]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mzw.gxzf.gov.cn/gzyw/mzdt/t11883429.shtml.
第一作者简介:许明月(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