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

2024-12-31旷爱萍杨丽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努力为解决乡村人才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人才支持。目前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方面还存在着人才队伍结构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人才资源开发不足的情况,阻碍乡村的发展,为此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为指导,调整和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为乡村振兴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为乡村的发展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为实现乡村的人才振兴做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广西高校;乡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57-05

Abstract: The key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s lies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and strive to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rural talent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such as single talent structure, uneven quality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which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of talents, adjust and reshap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cultivate diversified and compound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human resources, so as to provide high-quality and diversified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Keywords: Marxist theory of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rural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rural revitalization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培育本土急需紧缺人才[1]。202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2],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而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重任。从目前来看,为乡村提供人才的主要是涉农高校,涉农高校通过自身办学特点,为乡村提供了大量的农业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但也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比较单一。从目前乡村人才的类型来看,缺乏一些基层管理、文化继承、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为此,广西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为指导,结合广西地区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更新自身的育人目标,为乡村振兴培养多元化的人才,为广西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1"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以现实个体为其研究起点,以人类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建构了一个科学、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人力资本论、人的价值论等。

1.1" 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人的本质包括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本质。马克思曾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3]。这句话鲜明地阐释了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是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存在的方式,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础。其次是人的社会性,顾名思义,它是指人类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而存在,是作为人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而实践性则是指人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形式,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实践能够使人的本质具有现实性,其原因在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各种关系都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与个人和世界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理论为人才价值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的标准。

1.2"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每个人发展的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人的自由的发展是指发展不会受到外界的束缚,由自己做主。他们是社会的人,是主体的人,是独立的人,虽然离不开社会但是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不依附于他人,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人还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存在物,与之相适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多维度的,包括人的需要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一切事务发展的动力源泉,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呈现出层次性的特质。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就会因为自身的发展产生其他的需要,这些需要也会推动人的发展。人要表现出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要创造出合适的环境来展现个人的个性,从而使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加发展、个性更加丰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理想境界和最高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充分解释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1.3" 人力资源理论

不同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在其文章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论,但是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就没有对该方面进行研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从生产关系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劳动与资本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研究人力资本的特性和其内在价值。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全面研究中,人力资本的相关观点始终贯穿其中。马克思持有的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的整体雇佣劳动体系中,人力资本仅仅被资本家用作剥削劳动者以获取大量财富的手段。此外,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对人力资本的探讨填补了西方在人力资本思维和人的本质等领域的知识缺口,他从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视和分析了人力资本及其价值的体现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或者是专门的劳动,就要一定的教育或者培训,而这种要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不同。因为,这种教育费……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6]”

2" 广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7]”人才的缺失是阻碍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目前,广西农村的人才振兴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才队伍结构单一、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人力资源供应不足等等。

2.1" 乡村人才队伍结构单一,阻碍乡村多元化发展

广西农村目前的人才队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人才类型的单一化和知识结构的不多元化。目前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类型基本上是涉农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过于单一,这些人的知识结构也较为单一,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在农业的发展这一部分,但是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乡村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这5个方面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乡村振兴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土地管理、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和体育等领域。缺乏土地管理、农业技术、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人才,将难以有效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缺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会影响到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类型人才的去留;缺乏乡村文化继承和发展,以及教育等领域的人才,也不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当前,乡村人才结构的单一化,无法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优秀的人才可能会选择外流到大城市和更有发展机会的地方,这使得乡村人才的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更为明显。此外,缺乏了这些领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导致乡村产业无法实现多元化发展和现代化升级。这种结构性的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2.2" 乡村人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整体质量,而广西乡村振兴要实现这种高质量的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是高素质和综合型人才的短缺。乡村振兴战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促进乡村产业的复兴,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振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一个知识全面且综合能力出众的人才团队。但从目前看来,广西乡村人才队伍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质量不高,综合型人才缺失等等。根据广西2023年3月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官网发布的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年鉴中的数据可知,分布在乡村的青壮年占比极低,20—24岁的占总人口的4.12%;25—29岁为4.72%;30—34岁为6.37%;35—39岁为6.31%;40—44岁为6.05%;45—49岁为7.06%;50—54岁为8.01%;而且在这些写年龄段中接受了本科教育的占比更低,其中20—24岁为1.06%;25—29岁为5.12%;30—34岁为2.67%;35—39岁为1.05%;40—44岁为0.60%;45—49岁为0.35%;50—54岁为0.18%[8]。结果显示,当前服务广西乡村振兴的人才结构不合理、年轻化人才缺失、留守人口年龄偏大且知识水平偏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就是乡村吸引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等。这就使得广西乡村振兴缺乏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制约了广西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2.3" 乡村人才资源供给不足,乡村振兴战略难以推进

面对乡村振兴的需求,广西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在高层次人才供给方面,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对农村岗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农村人才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困难。影响人力资源供应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意愿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乡村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方面与城镇还有一定的差距。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1 653元,相当于城镇水平的72.6%(城镇为2 278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68元,相当于城镇水平的31.5%(城镇为533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 393元,相当于城镇水平的64.4%(城镇为2 163元),乡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9]。这些硬性条件也会影响人才资源的供给。

3" 广西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

从当前乡村人才的建设来看,为乡村提供人才的基本上都是涉农高校,尽管为乡村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缺乏专业的基层管理人才、文化继承人才及公共服务人才等等。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坚持人的本质,创新育人目标,培养多元化人才,充分开发校园人力资源,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3.1" 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与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遵循和纲领性文件,是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指导性文件。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强调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哲学归属,是人的本质属性,并且进一步指出社会价值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现实表现形式,社会价值往往体现为个人对于自我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并且以此作为构建价值体系的基础,最终通过社会性评价反馈的方式得以确认和延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价值既作为个体人的社会目标性追求,也作为群体人的社会价值工具性实践。从而衍生出社会价值的时代性价值,也就意味着社会价值的实现要和时代相匹配。从此看来,广西高校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要调整与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一方面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在秉持一贯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同时,肩负起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责任,以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广西高校,虽然没有设置与农业相关的学科,但是可以通过将乡土因素恰当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同时加强、加深学生对农村、农业的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推动广西高等教育振兴发展,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高等教育振兴发展计划,完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推动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广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1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国际形势的变化,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日益强大,人才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为此,广西高校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的本质出发,调整和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为乡村人才振兴做出贡献。

3.2" 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

马克思认为认识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存在物,“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拥有自然属性也拥有社会属性,既存在物质世界也存在精神世界,是“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11]”。与人的多维性、多向性相适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多维度的。随着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全面和多样化。新时代的农业人才培养应该转变思路,不再仅仅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专家,而是要培养那些既精通技术,又懂得经营管理,还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多面手。例如,旅游学院的学生通过乡村旅游规划与管理、民俗文化研究等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既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助力乡村文化的复兴。党校培养的管理人才则通过学习现代治理知识和党的政策,增强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从而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师范和医学类人才需加强对乡村教育和医疗问题的关注和专业培养,通过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则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为乡村发展提供兼顾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设计方案。通过多方面的、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推进广西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整体而言,广西高校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注重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培养出更多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广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多元的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

3.3" 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广西高校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首先,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广西利用其区位优势,选派科技特派员,公费培养全科师范生,并致力于培育百万农村实用人才,确保这些人才能够扎根乡村,发挥其专业技能。其次,为了确保人才振兴工作的有效性,广西还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考核,并建立了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完善的督导机制,以便及时解决推进中的难题。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利用其人才和科技优势,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联盟,推动校地企乡村振兴人才共享,体现了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广西实行“人才培养提质行动”,通过涉农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及时对接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形态的人才需求,从而提高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广西高校实施“四个行动”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报告,从2019—2021年,广西涉农高校共培养了农学类研究生894人、本科生2 096人、专科生6 575人,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大量人才[12]。除了人才培养,广西高校还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如南宁师范大学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桂林理工大学构建“党建+专家+产业”模式,以及广西大学和其他学院围绕特色农业产业进行人才和科技支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也强调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高校根据本地“三农”发展的阶段和需求,重点服务于文化、生态、教育、产业和医疗等方面的振兴。

4" 结束语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广西乡村人才建设面临人才结构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为此,广西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职能,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2/content_6929934.htm.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5.

[7]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奋斗,2023(6):6-19.

[8]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年鉴[EB/OL].http://tjj.gxzf.gov.cn/tjsj/tjgb/qqgb/index.shtml.

[9]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统计检测报告[EB/OL].http://tjj.gxzf.gov.cn/tjsj/yjbg/qq_267/t16444331.shtml.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EB/OL].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ghjh/cqgh/t10667265.shtml.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4.

[12] 教育部.广西高校实施“四个行动”助力推进乡村振兴[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201/t20220128_596712.html.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VSZ21060);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145);2021 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2021LSZ066)

第一作者简介:旷爱萍(1970-),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三农”经济。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
广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调查研究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