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初中跨学科教学实践策略
2024-12-31王绪强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的进步,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新的动力,为教学提供新的模式和方法,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策略。在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完美地融合,帮助学生吸收和转化知识。本文以初中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深入分析在信息技术赋能下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并研究其实践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 历史" 道德与法治
在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完美地融合,帮助学生吸收和转化知识。为保障跨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初中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初中跨学科教学能够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并且能够看到不同知识的价值,不断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分析,深入剖析其解决方式,综合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使得整个教学流程更加完善,同时也能够使得各个教学环节更加丰富。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的学习资源,了解到互联网上更多的真实的案例,接触更多的与名人有关的历史故事,真切地体验其生活场景。
(二)丰富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初中跨学科教学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更多真实的体验。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实现场景再现,让学生跨越时间的长河真正进入当时的场景当中深刻地思考,感受到其中历史人物的情感及其精神。此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模式的线上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突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
(三)增强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初中跨学科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加投入,同时也更为积极主动。跨学科教学能够将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渗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逐步转变其观念和认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自己成长中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获取知识,更主动地了解知识。丰富的活动、多样化的素材、多彩的教学方式都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游戏、比拼、合作等形式探究知识,好胜心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具有更多的热情。而自主的课堂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不只记忆知识,更会深刻理解知识。针对不同的知识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看法,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初中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
(一)设置情境进行引导
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跨学科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情境教学法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代入感,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思考,更方便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教师更要创设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时候,学生会了解许多杰出的人物,这一部分内容就可以与《道德与法治》中“中国梦”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人物的奋斗历程,让学生看到这些优秀人物在国家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教师可以播放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物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学生能够看到我国航天事业、物理事业、农业等领域的发展。这些变化都是中国梦的成果,也离不开近代优秀人物的推动。真实有效的图片能够让学生从熟悉的场景着手,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国梦的价值以及中国梦带来的变化,更能够让学生感受这些优秀人物的付出和所做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将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积极地承担起自己身上的重担,推动学生不断地进步,让学生努力奋斗。
2.有效引导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后,教师要给学生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知识。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或呈现思维导图,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明确思考方向,之后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寻答案。通过生活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变化,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梦的内涵,同时也能够了解我国的近现代史,明确发展的意义,看到发展的特点,具体描述发展的事物,进行举例说明。在明确本节课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利用关键词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脉络进行分析。例如,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的知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人物、发展进程、发展阶段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分别引出人物、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意义等分支。在明确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后,学生就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阅读。阅读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关键词进行检索,教师和学生一起按照不同的点集中进行学习,由点到面,逐步实现知识的整合。同时,这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自学方式,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出思维导图的大体框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对原有的思维导图进行填充,补充说明人物及其成就、所处时期的特点等。之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框架,并且利用简单的语言对思维导图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后续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想法。
(二)设置活动深入分析
1.丰富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多样性,符合不同特征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活动的设置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例如,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分享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内心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解答了中国梦的内涵、价值、意义,了解了中国梦的发展,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了解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了解其事迹和贡献。教师主动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看到的变化,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结合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剖析,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和未来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教师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自我发展到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步步推进,加深学生的理解。分享会的形式还能够促使学生交流经验,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
2.深入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吸收。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每一个小组中需要有一名具有一定领导能力,并且能够在组内进行协调沟通的学生。小组成员的性格要互补,活泼的学生要带动内向的学生一起行动。为了增强最后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做好小组内的分工,并且在课下进行练习。例如,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利用微信或者其他社交软件组成一个群组,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中国梦,并围绕中国梦创编一个故事。可以是科学家钻研航天工程,也可以是政治家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学生在群组内共同讨论角色扮演活动的各项内容以及具体的演绎流程。教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不同的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人物作为角色扮演的主角,围绕人物身上的故事进行场景再现。通过重新演绎的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知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解读。角色扮演的方式也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而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推动学生合作交流,在加深学生感情的同时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与交流。
(三)有效利用线上平台
1.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补充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课下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巩固吸收和利用。现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可用的教学软件,如钉钉、智慧课堂等,这些教学软件都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家中就可以完成知识的学习。例如,“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录制有关科技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等方面知识的微课视频,并将这些讲解视频上传到学校的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两个章节进行划分,方便有需求的学生进行精确筛选,正确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此外,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视频、教案和相关的练习题,筛选整理后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题目进行检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明确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短板,从而针对性地寻找信息。在教学平台上,学生能接触更广阔的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展思维和视野。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能够使得教育更加公平,能够让偏远山区的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2.课后作业实时交流
教师要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作用和优势,利用线上平台完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次学习进行梳理,让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呈现出对于不同知识点的理解,深入剖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分支后面,以具体说明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思维导图上传到学校的教学平台中,在教学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看到作业成果,因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作业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承担“教师”的角色,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作业批改”。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并且在评论区或留言区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及自己的问题,相关同学可以在下面回答疑问。这样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交流,也能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感受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基础差的学生多一些关注,让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此外,教师也可以单独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解读。
结语
在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将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让农村学校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利用线上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农村学校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更丰富的知识;利用线上平台完成作业提交,推动学生交流分享,让学生学会更多现代化软件的使用方式,进而利用其来更好地分析和整合知识。
参考文献:
[1]向忠秋.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融合实践探讨[J].中外交流,2021,28(3):1367.
[2]刘金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探究[J].科学咨询,2020(33):211.
[3]王威娜.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与初中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4):69146915.
[4]刘彦英.论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结合历史课堂情境创设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5(2):119122.
[5]刘琼敏.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22(6):178182.
[6]马荣利.初中历史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初探——以“走进红山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6):3740.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