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阳花鼓非遗传承融入学校美育的融合路径与实践形态

2024-12-31姜涛李拥军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32期
关键词:凤阳花鼓跨学科融合非遗传承

摘要:本文围绕凤阳花鼓非遗传承融入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实践研究,探讨了凤阳花鼓融入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凤阳花鼓的传承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合路径与实践形态。在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视域下,发掘凤阳花鼓的精神内涵,挖掘凤阳花鼓的文化价值,深化新时代市域中小学校的美育改革,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学校美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凤阳花鼓" 美育浸润" 非遗传承" 艺术核心素养" 跨学科融合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历史和美德等美育素材,对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的美好心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强调,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在此后的近20年间,国家颁布一系列相关文件,强调要加强中小学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美育相结合,成为当前学校美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凤阳花鼓融入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发掘凤阳花鼓非遗文化中的中华美育精神内涵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深厚的自然、艺术、人文底蕴,体现了中华审美与艺术传统的精神特质,是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凤阳花鼓进校园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职业表演者,而是通过发掘凤阳花鼓非遗文化中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等中华美育精神内涵,展现凤阳花鼓非遗文化中中华审美的独特风采和多彩样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二)促进凤阳花鼓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凤阳花鼓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凤阳花鼓的机会,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亲近家乡非遗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美育精神浸润到学生的情感中,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涵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励广大青少年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促进凤阳花鼓的传承与保护。

(三)深化新时代市域中小学校美育改革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美育课程营养,发掘凤阳花鼓的美育内涵,挖掘凤阳花鼓的美育价值,将凤阳花鼓与学校美育课程有机融合,为学校美育课程提供丰富而独特的教学资源,拓宽课程存在场域、创新课程开发模式,推动凤阳花鼓在学校美育课程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美育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为新时代学校美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凤阳花鼓传承现状与困境

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其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凤阳花鼓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其中包括对25位国家、省、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以及专项保护资金。孙凤城老师是凤阳花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虽长居深圳,但每年都会回到凤阳,走进中小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从学校参与的角度看,通过传承人进校园、非遗工作坊等形式,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得以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展示和传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遗文化传承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传承人的老龄化与贫困化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凤阳花鼓传承人年事已高,精力与体力已无法支撑花鼓表演,经济压力影响传承花鼓文化的积极性,后继人才缺乏,传承主体断层。同时,当代中小学生的音乐视野正在逐步被流行音乐主导,原生态凤阳花鼓唱腔老旧、形式单一,很难吸引身处多元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学生,非遗文化正慢慢流失传承的土壤。凤阳花鼓进校园,让广大青少年有机会亲近非遗,了解非遗,在欣赏与表演中将中华美育精神浸润到学生的心田,将凤阳花鼓融入学校美育,深度挖掘非遗内涵和价值,推动凤阳花鼓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凤阳花鼓融入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融合路径与实践形态

凤阳花鼓形成于明代,以说唱为主,边舞边歌,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花鼓灯、花鼓戏,是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凤阳花鼓逐步演变成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双条鼓。新时代学校美育中融入的凤阳花鼓,是集合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多领域、全方位的花鼓艺术的集合,好比新疆木卡姆、福建南音是王耀华先生所谓“综合性乐种”的意义,这也与学校美育跨学科融合的理念高度契合。

(一)开展凤阳花鼓主题研修,提升教师非遗传承意识和美育素养

开展全市美育、体育骨干教师“凤阳花鼓”非遗项目专项培训、“我在凤阳学非遗”主题研修活动,研修活动包括凤阳花鼓传统表演技艺、博物馆课程、花鼓与凤画非遗工作坊、凤阳花鼓非遗讲座等。博物馆课程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凤阳花鼓的源起和发展历程,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和民俗风情。非遗工作坊课程由凤阳花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庆红老师教授凤阳花鼓传统表演技艺——凤阳花鼓拿鼓手法、鼓点打法、传统步伐以及凤阳花鼓中凤凰三点头、背手打鼓、丹凤朝阳等经典动作。凤画传承人张维武老师教授鼓面凤画,体验民间艺术融合创新。凤阳花鼓非遗主题研修活动培训了全市237名美育教师,全面提升教师非遗传承能力和教学水平,打造了专兼职、校内外结合的花鼓教学团队,为非遗传承与学校美育的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二)开发凤阳花鼓跨学科教学资源,扩充学校美育课程内容

跨学科融合是凤阳花鼓融入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重要路径,将凤阳花鼓和音乐、舞蹈、体育等多个学科融合,中小学联合高校开展凤阳花鼓跨学科教研。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和音乐学院教授郭德敬、王小伟、丁思文与中小学相关学科一线教师展开深入研究,探讨以音乐中的乐句和旋律的完整性以及情绪的推动与课间操韵律和节奏充分融合的策略,编创原则既遵循中小学生运动规律,又巧妙融合凤阳花鼓舞蹈元素,同时关注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率变化,达到适当的训练强度。历经近一年的创编、研讨、实践、修改,创生出凤阳花鼓课间操、桌面课间操,并在全市38所中小学、近万名学生中推广普及。此外,为学生提供制作凤阳花鼓的材料和工具,指导他们亲手制作花鼓,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培养艺术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以凤阳花鼓为题材进行绘画、手工、写作等创作活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凤阳花鼓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历史、地理、社会等相关学科知识,制作非遗短视频、手抄报、演出海报,深入表现凤阳花鼓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跨学科融合促进凤阳花鼓多样化表达,凸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以其高度美学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内容。

(三)丰富花鼓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学校美育特色品牌

传承人进校园,开启学生非遗初体验。凤阳县实验小学、滁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等学校邀请凤阳花鼓传承人孙凤城等到校开展“花鼓启蒙”非遗主题体验活动。孙老师手把手的讲解示范丹凤朝阳、左右摆鼓、皮球花,孩子们很快掌握了花鼓的基本动作,边唱边舞,自信阳光。学校的小记者团还激动的访问传承人,“凤阳花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您是怎么开始学习凤阳花鼓的……”孙老师耐心地解答着孩子们的疑问,一问一答中传递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识花鼓、打花鼓、唱花鼓、舞花鼓”,通过体验式“花鼓启蒙”主题活动,学生初步体会花鼓魅力,感知非遗之美,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开展凤阳花鼓非遗文化讲座,邀请传承人和凤阳花鼓研究专家讲解凤阳花鼓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促进学生全方位了解凤阳花鼓。普及推广“花鼓韵律操”,丰富大课间活动,推动一校一品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建设。建立凤阳花鼓社团,选拔培养一批凤阳花鼓的小传承人,组织花鼓比赛、演出和公益活动,扩大凤阳花鼓影响力。浸润式非遗文化传承实践也打开了实验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实验校以花鼓为主题改编创作多个节目在国家级、省市级艺术展演中获奖,《花儿 鼓儿歌儿》获得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小岗村的鼓娃娃》获得安徽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我是小小花鼓娃》受邀中央电视台英雄出少年节目录制。凤阳县实验小学、滁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滁州市紫薇小学被评为“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四)整合凤阳花鼓教育资源,拓展非遗课程存在场域

联合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承人、高校非遗传承基地、传媒机构等相关单位和个人开展非遗讲座、非遗工作坊等活动,共同推进凤阳花鼓的传承。广泛搜集凤阳花鼓的历史文献、表演视频、音乐作品等,进行分类整理与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扩大资源的影响力。结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与综合,促进课程的相互融合。[4]组织美育骨干教师、凤阳花鼓研究专家编写非遗课程教材,将凤阳花鼓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等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美育课程。通过花鼓研学、社团交流、花鼓进社区等形式,拓展非遗课程存在场域,推进花鼓教学、花鼓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在市域内广泛建立凤阳花鼓传承实验校,联合滁州学院、滁州技师学院建立凤阳花鼓传承联盟,探索小学基础启蒙、中学课程整合、大学科研创新的大中小一体化传承模式。

结语

在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背景下,非遗传承与学校美育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非遗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凤阳花鼓进校园通过开发非遗美育课程、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建设学校非遗美育品牌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与学校美育、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喜爱非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学校美育资源提供有益的补充,推动非遗文化的区域普及与特色传承。

参考文献:

[1]史凤山,杨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J].人民教育,2019(9):6468.

[2]项阳.关于“凤阳花鼓”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析——在《凤阳花鼓全书》编纂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13(9):4446.

[3]朱雯笛.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7):6264.

[4]彭吉象,项阳.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5):142150.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凤阳花鼓跨学科融合非遗传承
新媒体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承研究
凤阳花鼓的历史形态及现代特征研究
跨学科融合的探究与实施
凤阳花鼓的内涵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深化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改革的思考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对策建议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