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皖教云助县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云”端成长

2024-12-31陶佳贺建军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32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小学道德与法治县域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以皖教云助力县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评价专业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以科技赋能,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创新。坚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的实施原则,借助皖教云,构建科学评价模型,创新课堂评价方式,实施多主体评价,完善过程评价,记录并科学分析评价结果。

关键词:皖教云" 县域" 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新时代,做好教育评价工作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专业化建设。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如何在信息技术帮助下实现教育评价的创新,从而形成更加符合育人目标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是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皖教云这一平台,以所在县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研究的实际为基础,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实践路径,让皖教云助力县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云”端成长。

一、皖教云助力县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的背景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要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总体方案》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专业化建设”。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要积极应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科学评价。发挥数字技术高效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优势,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状况的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估,科学总结教学过程的问题与不足,为思政课的评价体系提供可靠坚实的数据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非考试科目,信息技术在其中没有充分运用。据相关记录,本县域内近年未有小学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思想品德开展评价或进行记录,也没有对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精确分析。探索借助现代科技形成这门课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二、皖教云简介

皖教云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以云计算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搭建的涵盖核心应用的线上教育平台。在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包含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过程评价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可提供准确全面的学生状况报告,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借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评价数据采集与汇聚、评价数据深度挖掘分析、评价指标模型构建与优化、评价数字画像建立与应用,为学生建立电子评价档案等。

三、皖教云助力县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的实施原则

(一)从课程目标出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树立理念和提升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和现代公民从事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使其做合格的公民。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是教育评价的对象,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是做好教育评价的前提。对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评价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完成的方式和要求等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

四、皖教云助力县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的路径与策略

(一)合理划分评价阶段

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学段教育特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的水平,分类设计、稳步推进,科学合理地划分评价阶段,是设计评价活动、制定评价标准的重要前提。根据县域城乡小学生的总体情况,将小学阶段分成两个评价阶段,1~3年级为低年级段,4~6年级为高年级段。

(二)借助皖教云推进评价创新

1.创新课堂评价方式

(1)开展活动型评价。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集体、认识社会等内容,也有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遵守的规则等。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型评价,寓教于学生活动,促进素养的落实。

关注学生成长是核心。活动型评价的中心是开展学生参与的活动,围绕教材内容设计活动内容,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爱新书 爱书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认识新课本”“整理书包”的课堂活动,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认识能力、分辨能力、动手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价,师生一起做出优、良、合格等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入评价手册。这样的评价调动学生动脑又动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在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平安出行”一目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学唱安全歌,安全记心中”的学习活动,教师先教唱交通安全歌,师生共同学唱和练习,教师再检查学生学唱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学唱内容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学生学得开心,记得更牢固,培养了规则意识,润物无声而影响深远。

兴趣爱好是活动形式选择的重要参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针对本县城乡小学生兴趣爱好的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表示绘画是自己最喜欢的活动。于是教师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设计开展活动型评价的切入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中,教师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家乡的绿水青山。教师对学生绘画作业的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来设计作业,让学生将思考和想象转化成形象的作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2)开展实践型评价。实践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教育评价要促进知行合一。

对本县某城镇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愿意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选择参加劳动、推广普通话等宣传活动的学生比例均超过20%。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有积极使用替代品,减少“白色污染”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一位教师设计了师生和家长一起制作环保购物袋的主题实践和评价活动。作品完成后,教师、家长、学生对手工制作的设计思路、材料准备、作品制作等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美设计作品、最环保作品等。这一实践通过有趣味的手工劳动,将环保与劳动教育巧妙结合。对实践过程和作品的评价,更有利于推动正确的环境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落实探究型评价。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学生思考探究的内容也更多。这一阶段的教学更加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等能力,对这些能力的有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学习结束后,某城区小学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寻找生活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探究活动,将活动命名为“啄木鸟行动”。学生利用休息日走上街头,对商店的招牌、水果超市的价格标签、公共场所的广告牌等认真观察记录,并尝试用文字总结规范使用汉字的重要性。教师根据学生寻找、记录和思考的结果进行评价。这个观察记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也可以评估学生探究、分析、综合等能力。

(4)探索学习型评价。

在对学生知识素养的评价中,考查知识掌握的程度是主要目的,评价的结果反映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不以知识考查为重点,但是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掌握。为此,结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发展特点,在对知识素养的评价上以促进知识学习为目的,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好山好水好风光》一课中,有关于看地图认识我国的主要山脉、大江大河等内容。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交互式白板等信息科技,将地图上我国主要的山脉、河流的名称融入课件中。练习时学生点击山脉、河流的图片,课件就呈现出名称。学生识记后,自己在地图中标注出主要山脉、河流的名称。这种学习型评价方式强调练习的过程即是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且评价具有即时性。

2.实施多主体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的目标是否达成,不仅体现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还体现在家庭生活和参与公共生活中。因此这门课程的教育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学校,还有家庭、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到学生成长综合评价中,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空间,是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评价是评估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的重要参考依据,家校共育更加有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看学生在周末是否能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这个目标的评价家长是有发言权的。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任务,对于完成情况则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给出评价。

社区及学生活动的其他公共场所,是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学生在这些场所的表现也能检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育人目标是否实现。学校通过开展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创造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让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在参与中得到提升。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等活动,请这些场馆的工作人员从是否遵守参观秩序和纪律、是否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和服从工作人员安排等方面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计入综合评价手册。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并由社区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3.完善过程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评价应在这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在实践中,借助皖教云平台记录并完善每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综合评价手册,记录学生1~6年级德育素养、知识素养、思维能力、参与能力、规则意识等维度的评价结果,对学生小学阶段德育状况进行全过程记录与评价,为每一位小学生建立一份电子评价报告册。同时,借助科学的分析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推动评价结果合理应用提供实践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0124].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

[2]宋乃庆,郑智勇,周圆林翰.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大数据赋能与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1(2):17.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小学道德与法治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谈谈教育评价与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