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育理念下“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究
2024-12-27张敏
摘要:开原市实验小学以卓越教育办学理念为引领,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以“学玩”课程体系为载体,拓宽“五育融合”育人路径;以卓越教师团队为基石,强化“五育融合”育人保障。通过创新组合“五育”资源、整体组织“五育”实践,推动一项活动渗透五种教育,五种教育指向同一目标,最终实现“五育融合”、共生共长,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关键词:卓越教育;“五育融合”;“学玩”课程;多元评价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近年来,开原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在“五育并举”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以卓越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学玩”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卓越教师团队为基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一、以卓越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
(一)卓越教育办学理念的内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卓越人才,把办学理念凝练为卓越教育,就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把“卓越”二字诠释为“卓然独立,越而胜己”,其内涵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止于至善至美。卓越教育是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让师生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走向自我超越的教育。卓越教育的定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卓越性上:一是培养目标的卓越性,二是教育方式的卓越性,三是教育生成的卓越性。
(二)“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
学校以卓越教育理念为引领,整体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以育人目标(培养“厚德、慧学、健体、尚美、爱劳,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卓越少年”)为核心,以多元融合学生评价为导向,以立体多维的“学玩”课程体系为载体,形成“德育活动课程化、学科教学高效化、体育艺术精品化、劳动教育科普化”鲜明的办学特色,并通过“三大系统”得以实施,即文化系统——创建学校卓越文化,培植“五育融合”的土壤;保障系统——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奠定“五育融合”的基石;实践系统——培育卓越学生,落实“五育融合”的目标。
二、以“学玩”课程体系为载体,拓宽“五育融合”育人路径
为达成“五育融合”育人创新机制,学校把“学玩”课程体系作为重要载体,坚持德育铸魂、智育增慧、体育健体、美育润心、劳育赋能,从厚德、慧学、健体、尚美、爱劳五个方面,系统设计五育目标,全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在课程实施中把握好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以国家课程的整合渗透、地方课程的多点融合、校本课程的拓展深化,创新组合五育资源、整体组织五育实践,推动一项活动渗透五种教育,五种教育指向同一目标,最终实现五育共生、共长。为拓宽“五育融合”路径,研发了普及类和个性类校本课程110余项。普及类校本课程为必修课程,分为主题活动课程、实践探究课程、成长课程、协同课程四大类;个性类校本课程为选修课程,分为实践探索类、手工创意类、运动健康类、经典传承类、思维训练类、艺术审美类六个板块。每一项课程的设计都要体现“五育融合”理念。
(一)以德铸魂,打造魅力德育课程
学校树立“大思政”理念,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融入新时代雷锋精神,形成“课程建设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资源共享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统筹指导一体化”的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用有温度的思政教育筑牢学生的理想之基、信念之塔,让学生在“拔节孕穗期”茁壮成长。
德育活动课程是大思政课程体系中一张靓丽的“名片”,即一个理念(卓越教育)、两条主线(德育活动序列化、德育活动系列化)、三个模板(德育活动一、二、三级模板)、四项原则(科学性、实效性、连贯性、创新性)、五个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级部层面、班级层面、家庭层面)、六个主题(我是小学生了、我是少先队员了、我是生活小达人、我是实践小能人、我是“五自”少年、我是榜样少年)。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主题活动以及与之对应的系列活动,并不断更新。
(二)以智增慧,实施快乐智育课程
一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三四六”高效课堂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互动分享、生动发展,经历想学、慧学、学会、乐学的过程。二是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在保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每个学科的特点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学科内整合、学科间融合,形成了“学科+X”课程群。“学科”指整合后的基础性学科课程,“X”指根据学科属性及学科特点开展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三是以教学研究为生长点,创新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双向互动学习、跨学科学习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玩”结合,相得益彰。
以“1344”科学教育课程为例,学校积极探索“2+1”模式,即每周2节科学课和每两周1节科学学科实践活动课;并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以科学社团为载体,立足校内,常态化开展“科技周”“科技月”“科技嘉年华”等多样化体验活动。班级社团构建了全学段全学年定期开展的课程内容,主要以科技小制作为主,学生通过查资料、绘图纸、动手做、写解说词等活动,让五育有机融合,体现了手脑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
(三)以体健身,倡导阳光体育课程
学校推进“三合四效”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体育课、律动大课间、普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球”类运动、组建各种体育社团等,落实“健康第一”,推进阳光体育课程。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足体育课时,开展体育2+1项目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扎实做好传统体育项目,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使学生热爱运动、科学运动,在强健体魄中实现“身心智趣”的和谐发展。
律动大课间课程是阳光体育课程中“五育融合”的典范。学校创编了红旗操,通过燕青拳与《少年中国说》诵读相结合的形式,打造大课间活动课程特色模式,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
(四)以美润心,创设多彩美育课程
学校确立“以艺审美、以艺辅德、以艺启智、以艺健体”的美育工作目标,形成了课堂教学、艺术展演、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多彩美育课程体系,达成“五育融合”。以学科教学的美育渗透,激发审美情趣;以个性化艺术社团活动,提高审美修养;以丰富的艺术展演活动,强化审美体验;以校园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艺术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五)以劳赋能,践行美好劳育课程
学校以“五育融合”为指导,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以校本资源气象科普劳动基地为载体,创建立体劳动教育环境;以多元学习为模式,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一是构建知行劳动教育课程,围绕育人目标,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创设劳动必修、学科渗透、校外实践、文化熏陶四个维度,与校本课程相融合。二是根据不同学段培养目标,多层面、有梯度地设置了序列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包括自我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产技术劳动、实践基地劳动。三是因地制宜地开发校内劳动实践基地与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有班级种植角、学校清洁区、绿植认领区、食堂帮厨区、长廊采摘区等。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以农耕文化劳作体验为主题,具有与气象局毗邻的地理优势,学校将气象科普知识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结合二十四节气,精心设置农耕课程,包括气象与植物生长、施肥记录和农场管理等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各个关键节点都有全程参与的劳动体验,通过坚持写《我与植物共成长》劳动观察日记、举行劳动基地蔬菜爱心义卖、环保时装秀、美化社区、美食美味大比拼等活动积极探索“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融合教育创新路径。
三、以卓越教师团队为基石,强化“五育融合”育人保障
走进“五育融合”的新时代,教师应具备融合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学新基本功。学校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的培养,引导教师坚守职业的道德本色,同时通过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名师培养、数字化建设等路径,增添教师专业发展的亮色,为达成“五育融合”育人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一)融入教育家精神,让研究为教师注入发展活力
学校以学术化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某一细微方面进行研究,掀起了组组有项目、人人搞科研的教师小课题研究热潮。学校强化校本研修,推进岗位大练兵,全力打造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实践平台,以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创意课、教研组研讨汇报、团队赛课、学科素养比赛活动等,全方位、多角度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研讨平台。
(二)打造融合型卓越团队,让成功为教师注入生命动能
学校启动名师工程,成立语文、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组建了课程研发核心团队及科学教育、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团队,全力塑造崇德、儒雅、睿智、精业、拓新的具有科学家精神的融合型卓越团队。通过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五育融合”保驾护航。
总之,学校将继续守好铸魂育人这一时代使命,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创新“五育融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用高质量办学成果交出群众满意的教育答卷,为学生的卓越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陈志勇.“五育融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3).
[2]崔允漷,等.校本课程开发:上海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