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下情绪直面问题 建立关系达成一致

2024-12-27王希

新班主任 2024年12期
关键词:家校情绪班主任

情景再现

放学时,班主任诚恳地向一位家长反映其孩子在学校经常欺负一些弱小的同学,请家长和班主任一起教育孩子。第二天,这位家长不高兴地找到班主任,说晚上问过孩子,孩子说自己根本没有欺负过同学。班主任明知孩子在撒谎,但是家长坚持相信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听班主任解释。

如果您遇到只相信自己孩子一面之词的家长怎么办?

在这个情景中,几组矛盾呼之欲出:班主任的“诚恳”,家长的“不高兴”;孩子的“撒谎”,家长的“坚信”;教育的“一起”,家长的“不听”……家长、教师、学生原本应该形成合力,是共同成长的三方,却在情绪、态度、方法上无法达成共识。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家校协同,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以爱共情,同筑成长桥梁

可以想象,这个事件中的班主任多么伤心失望,原本诚恳的交流不但没有获得家长的支持,反而引发了家校矛盾。要证明事情的真实性容易吗?非常容易。且不说校园里随处都有摄像头,就是班里几十个“目击证人”也能让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可我们只是要一个真相吗?教师的工作是立德树人,任何特别事情的发生都只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一个契机而已。所以我们不用向家长提供一堆证据来“自证清白”,而应该首先冷静思考家长为什么会不高兴,他的情绪从何而来?因为看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般情况下,班主任在向家长反映学生问题后,家长的“不高兴”通常是针对孩子的,觉得孩子又犯错,给自己添麻烦了,怕孩子给老师留下坏印象,怕孩子心里有阴影……而这位家长的“不高兴”却是针对班主任。我们无法得知这位家长回家后是如何向孩子询问的,也不知晓孩子到底如何回答,但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共情家长。试想,这位家长接到老师的“投诉”后,满身怨气,转身就听到孩子否认,厌烦的情绪达到了极致。老师的“无中生有”、同学的“无事生非”、自己孩子“受了冤枉”,甚至可能认为这都是班主任“刻意打压”,感觉自己和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此时的“不高兴”全都投射到了班主任身上。所以家长的“不高兴”并不来自事件的真或假,而源于自己和孩子受到的委屈和对班主任“不负责任”的抱怨。

当我们明白了家长的感受,就不会被家长拖入情绪的“洪流”,不要抱怨家长不辨真假,不能责备孩子善恶不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以爱生、爱岗为核心,以自己的情绪稳定为前提,冷静面对突发事件,理性分析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如此,才有机会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让家长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

以理沟通,共享教育硕果

理解家长的情绪后,教师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家长会对孩子的话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幸福的勇气》一书就告诉我们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本质是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判断有充分的自信。孩子的谎言只不过恰好符合了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由此可见,这位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期待很高,不愿接受孩子有行为上的偏差,无法正确面对孩子的问题。

而家长选择相信孩子也反映出家校关系紧张。教师告知家长的本意是帮助孩子,希望孩子更好地成长。可家长在接收信息时感受到的是教师在指责家长,否定自己的教育。家长感到不快,所以无法接受教师的建议。由此可推断这样的家长其实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不真诚的、无技巧的沟通会适得其反。所以,情景中的这位教师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家校协同教育基础,就更要在沟通上努力。

首先,坦诚相待,休戚与共。要明确告诉家长,教师沟通的目的不是指责孩子,更不是否定家长的教育,而是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包括其他家长在内,大家的目的统一,都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每一个孩子好了,班级就好了。只有班级氛围和谐、同学间友善共进,孩子们才能共同进步。

其次,改弦易辙,水落石出。可以请家长再次询问自己孩子真实情况,尝试换一种沟通方式,不要简单地问有或没有,而是具体描述一下和某位同学相处的细节,如对方孩子的语言、动作,自己的表情,感受等。如果孩子年纪较小,也可以请孩子在家里表演一下和同学相处的场景,因为很有可能由于孩子的认知缺陷导致对社交规则理解不到位,和他人相处存在障碍。也许当家长放下心结,胸怀宽广、态度冷静,再次询问就足以了解真相。

如果家长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在某个特定环境中观察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模式,比如在课外班中孩子的上课情况,在游乐场和小朋友游乐的过程,看看孩子的习惯行为,听听孩子的语言表达。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进课堂、家长陪餐、课堂观察等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同龄人中的表现,深入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看到一个“立体”的孩子,相信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现端倪。当家长的自主意识较强时,就不要将教师的结论强加给家长,要引导家长自己去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认同教师的观点。

其实,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组建之初就建立起家校协同教育的有效模式。每日一句家校共育小贴士,每周一次家校合作微课程,每月一次家校见面沟通会。在班级组建的第一个学期,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家校沟通形式向家长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要利用便利的线上沟通方式,实现家校合作常态化、序列化、体系化。

在内容的选择上,大到最新教育思想、新近教育政策、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介绍,小到家校群什么话不要群发、教师反映学生情况时家长如何思考、孩子回家不高兴家长应该如何回应……既有家长关心的话题,也有家长需要知晓的知识;大的话题引领家长思考,小的话题指引家长行动。这样的沟通看似云淡风轻,实则通过长时间的影响,家长会了解教师的专业性,理解教师的育人初心,感受到教师的责任感,为家校协同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理论和感情基础。如果有这样的沟通基础,那么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就不会引起反感,而会被家长认真对待,情景中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出现。

以心启迪,共绘育人蓝图

当我们安抚了家长的情绪,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则应该将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得到了成长,家长的顾虑自然打消。

在这个情景中,教师发现孩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欺负弱小同学,二是面对家长询问时撒谎。这两个问题都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年纪较小,无法理解社交规则,用自己的方式和他人相处,没有关注他人感受,也就自然对家长口中的“欺负”不能认同。如果是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联合家庭,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孩子感受被欺负的不良感受,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了和同伴相处的合理方式,特别是在非学校环境中,没有教师的关注,家长更要观察孩子和同龄人相处的方式,及时反馈孩子的不良举动,引导孩子向善向美。

如果孩子的欺负对象都是弱小同学,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是孩子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尊重他人。那么教师就要做更多努力,首先教师要和孩子建立更深的情感链接,这样才能在孩子需要表达情绪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情感支持,引导孩子做正确的情绪表达,也为孩子的人际相处模式提供良好的范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课后辅导,从学业发展上入手,再通过单独交流,让孩子被看见、被尊重,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尊重、理解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在班本德育活动中开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行为规范、道德法律等相关课程,让孩子在团体中逐渐打开心结,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反思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一定要引导孩子主动向之前欺负过的孩子道歉,直面自己的错误,也让班级同学接纳孩子,让孩子回归正常班级生活。当孩子们冰释前嫌,身心都得到发展,笑容逐渐绽放,家长也就自然能够向教师敞开心扉。

而孩子撒谎可能反映家庭教育过于严苛。这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较高预期造成的,孩子一旦犯错就会引发家长过度反应,孩子没有犯错的空间,就不敢对家长表达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犯错就没有成长,如果家长默认孩子不能犯错,其实就消灭了孩子进步的可能。那么,教师就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进步空间,给予孩子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体验错误、反思、修正、进步的过程,感受成长的真实快乐,产生自我认同,发现自我价值。

通过教师一系列努力,既解决了同伴间的矛盾,也使孩子有了成长,在孩子的变化过程中,家长应该怎么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否需要调整,家长应该会有自己的判断,因为家校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越来越好。

情景中的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也好,教师对家长的不解也罢,本质上都是对孩子的关怀,爱孩子,那就让我们以爱为名,从心出发,家校协同托举孩子走向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中学)

猜你喜欢

家校情绪班主任
家校距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夸夸我的班主任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