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课间生活
2024-12-27李欣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尽情享受课间10分钟,我提前准备了很多玩具,还有各种棋、呼啦圈以及各种轻便的球等。然而,现实很骨感:经常一盘棋还没下完就上课了,孩子们慢慢就不玩了;刚开始孩子们对涂鸦墙有新鲜感,还会涂涂画画,后来也无人问津了;呼啦圈玩着玩着不在腰上了,而是在手上抛来抛去,地上滚来滚去,有的甚至把呼啦圈绑在一起……最后都变成一个玩法——你追我赶。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为了迎合孩子们的真实需求,“幸福课间”系列活动开始了,历时一个月,从“我最喜欢的游戏”到“我的游戏我做主”,让孩子们在课间真正玩起来。
了解儿童真实需求
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我首先面向一年级全体学生和家长开展了一期“我最喜爱的课间游戏”调查活动。
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1.你平时在课间玩什么游戏?
2.你喜欢的课间游戏是什么?
3.玩游戏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
4.你想成为游戏小队长吗?
5.你认为好游戏的标准是什么?
通过梳理调查问卷发现,孩子们玩游戏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有的不知道游戏规则是什么,有的觉得时间太少不够玩,有的不知道玩什么游戏等。这些问题都跟规则有关,还跟如何选择合适的游戏有关。
大家喜欢的课间游戏是:木头人、跳绳、躲猫猫、画画、跑步、抓人、石头剪刀布等,小朋友们喜欢动感的游戏。
同学们认为好游戏的标准是:有趣、安全、好玩,且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要遵守规则。
通过问卷不难发现,大多数孩子其实知道玩游戏要遵守规则,只是每个孩子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不一样,遵守规则的程度也不同,这就导致游戏中出现矛盾,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了解孩子们游戏时真正的困难,才能真正把课间还给孩子,让课间生活既有趣又有序。
我最喜欢的游戏
第一节班会课我们公布了票数最高的“我最喜欢的游戏”,并让大家一起讨论究竟哪些游戏既适合在课间玩,又能让大家玩得尽兴。最后在全班孩子的讨论下,一共有7种游戏当选:石头剪刀布、木头人、跳绳、涂鸦墙、猜谜语、阅读、走迷宫。为了帮助孩子树立合作意识,班会课上我帮助孩子们成立了游戏小队,大家自行投票选出游戏小队长,并讨论出每个游戏的游戏规则。第一节班会课后我欣喜地看到“动中有序”的游戏场面,因为有了游戏小队,孩子们下课后自行选择喜欢的游戏,临时组成一个个小群体。有了组织,孩子们就不会像以前一样没有目的地疯跑、追赶,而是在小队长的组织下有序地开展游戏。游戏小队成立初期,我一直在一边观察,发现有的队长偏“管理型”,导致有的同学不愿意玩,有的组员不遵守规则,导致游戏玩不下去。针对这些情况,我及时调整,让小队长和组员充分对话,且互换角色来体验对方的不易,一周下来,孩子们课间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小组,且在上课铃响起的时候把玩具归位。这样就行了么?当然不行,孩子们对事物的新鲜感是有“保值期”的,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新鲜感一过,孩子们又会回到从前。如何帮助孩子构建一种常态的“幸福课间”生活呢?
“爸妈的游戏”VS“我的游戏”
为了让游戏小组继续组建下去,第二周我们开展了一次家庭访谈,让每个孩子回家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儿时喜欢的游戏有哪些,并学会其中一种。这次活动不仅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连接,通过游戏来了解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生活,还让孩子们跟爸爸妈妈学会了很多新游戏。于是第二周我们看到更多游戏小队成立了,一到课间,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聚在一起,研究如何把绳子翻出新花样,怎么跳皮筋,“东南西北”、丢沙包等传统游戏都出现了,你教我学,我教你学,不知不觉中,有序且有趣的课间生活开始构建了。
第三周,我们以年级为单位举行了“童趣游戏节”活动,邀请全校教师以及所有家长参与。本次游戏节分为两大主题:“爸妈的游戏”和“我的游戏”。爸爸妈妈拿出儿时的看家本领:打翻板、滚铁环、翻花绳、跳皮筋、捡石子、扔沙包、抽陀螺、打响炮,教师也摆上游戏摊位:投壶、钓鱼、风火轮、袋鼠跳、套圈等,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也参与摆摊。
这一次游戏节,孩子们不仅是游戏的参与者,还是游戏的组织者。游戏节上,每个孩子给自己喜欢的游戏投送活力值,活力值最高的游戏自然也在班级盛行起来。我们还举行了一次游戏队长竞选比赛,每个人都认真对待,都想最后当选的是自己喜欢的游戏队长。这个过程让孩子们对课间10分钟更重视了,他们不仅知道了每一个游戏的来历和意义,甚至自己创新游戏,升级游戏。
课间10分钟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没有,为了让这样的课间生活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开始“游戏招标”。
游戏“招标书”
孩子们对事物的新鲜感有限,但是他们的创意无限。经过三周铺垫,孩子们的创意越来越多。于是我们面向全年级征集游戏,发布游戏“招标书”,内容包括:①我推荐的课间游戏是什么?②游戏的规则和玩法。③游戏所需要的道具。④推荐的理由。可以是游戏的设计者,开发一种全新的游戏,也可以在原有的游戏上有所创新。
同时,我在班会课上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什么才是好游戏。孩子们给出了很多关键词:开心、快乐、放松、安全、有序、互动等,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评判什么样的游戏是好游戏,我们给孩子搭建了一个框架:我觉得好游戏的标准是""""""",因为""""""可以给我们带来"""""""。让孩子们不仅要会玩,更学会辨别。
我们邀请家长和学生代表来当评委,参与游戏“投标”的孩子,要在评委面前认真介绍自己的游戏,最后由评委打分,全体学生参与投票。经过两周选拔,越来越多创意游戏在班级展现,最有意思的是老游戏新玩法。小悦说自己曾经组织大家玩猜字谜的游戏,同学们玩两天热情就不高了,于是他把“猜字谜”改成了“猜猜我是谁”,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下班级同学的名字,主持人描述该同学的特点,游戏参与者猜,主持人只能回答“是”或“否”,最先猜出者胜出。后来,卡片上的字从同学的名字变成大家熟悉的物品,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游戏大受欢迎。灵灵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了灵感,她准备了很多词语卡片,让同学随机抽取,抽到卡片以后用卡片上的词语编一个故事,大家投票,谁的故事最精彩,谁就获胜。
孩子们的创造力就在一个又一个游戏中被激发了,后来同学们建议每月的第一周定为游戏“招标”周,每月定期更换游戏。不知不觉中我们形成了年级游戏社团,从班级到年级,孩子们的社交圈在不断扩大,生活圈也在不断扩大,真正实现了“让幸福的课间生活成为一种常态”的初衷。
生活即教育,孩子们在课间10分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挑战,学会了承担,学会了创造。孩子们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遵守规则,他们在游戏中成长。
虽然课间才短短10分钟,但对于孩子来说,这短短的10分钟是他们最宝贵的时光,是孩子学会社会交往的一个很好的阵地和平台。把课间还给孩子,把儿童看作儿童,让他们在课间玩属于他们的游戏,让课间10分钟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裕安学校)
责任编辑"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