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压力下的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规范性与随机性的冲突及纾解路径
2024-12-26王鐘
摘" 要: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是分配教育资源和影响教育实践的关键活动,具有规范性与随机性的双重属性。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网络新媒体深度卷入人们社会生活的背景下,网络舆情压力对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导致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冲突在教育资源、政府注意力及政策话语权等方面日益凸显。这不仅表明当前的教育政策议程未能精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教育需求,也意味着当前的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在实现公共价值与民主价值方面还存在差距。为此,需要重视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随机性,超越对网络舆情的被动应对,进一步完善议程设置的规范,增强议程设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此来确保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适应时代的变革,精准反映公众的教育诉求与期望。
关键词:教育政策;政策议程设置;网络舆情;舆情事件;网络舆论
作者简介:王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24)04-0081-09
DOI:10.19563/j.cnki.sdjk.2024.04.008
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是一个识别并转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具体教育政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政策决策者的评估和排序不仅决定了教育领域当前的优先事项,也反映了教育政策的重点方向,还体现出教育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判断和资源分配原则。通过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事项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进而对未来的教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络新媒体深度卷入人们的生活,公众通过舆情事件及其引发的网络舆论向政府部门施加压力,成功推动了一些教育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基于网络舆情压力的推动而设置议程,不仅拓宽了议题来源,而且突出了公众议程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提升了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的公共价值与民主价值,也推动某些利益固化领域的政策改革。同时,这也对规范化的议程设置带来了冲击。长此以往,有损于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不利于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总的来说,迫于网络舆情压力而设置议程,不仅表明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也反映出实现其公共价值和民主价值面临紧迫挑战。因此,如何妥善处理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规范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当前亟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随机性
属性是对事物性质、特点及关系的统称。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属性可以理解为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这是对不同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的共有特征进行的抽象和概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指标体现出来的多样性。基于不同的指标来划分,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具有不同的属性。依据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在目的上是否代表公共利益以及在方式上是否遵循一定的程序规范来看,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具有规范性与随机性的双重属性。
(一)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规范性
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规范性是指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目的上的公共利益指向且方式上对一定程序规范的遵循。①" ①与公共政策不同的是,教育政策对公共教育利益的分配有其独特的价值考量,一是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的无偿性与非营利性;二是教育政策对公共教育利益的分配主要表现为对个人身心发展机会、条件及资格认定等方面;三是相对于其他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公共教育利益分配对于每个人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详见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因此,教育政策必须以保障、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来设置议程。然而,尽管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在目的上理应维护、保障与实现公共利益,但在实际中,政府层面的利益考虑和“把关”决定了相关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往往存在着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不一致的情况。规范性内在地要求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在目的上应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综合考虑教育发展、社会公众需求和政府战略,以充分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采用程序化方式,即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文献分析、社会调研等手段了解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意见,从而设置议程。这种议程设置方式在制度层面保障了教育政策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一般来说,政府体制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组织机制,也要求“决策者遵守既定的法制和制度、程序要求,从而对决策者的随意行为进行限制”。通过在制度层面理性地设计、规划,规避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可能出现的随机行为对教育政策公共性的破坏,从而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这是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规范性背后所蕴含的制度理性逻辑,也是政府部门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有效方式。
当前,网络新媒体为公众表达诉求、意愿及政治参与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这给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带来了冲击与挑战,需要其顺应时势作出变化与调整。然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关于教育的政治措施,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会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政治气候等一系列政治因素的规范、约束并反映这些政治因素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习俗与文化传统,这些因素会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决策等产生惯性影响和制度依赖,导致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倾向于遵循既定的制度习惯,形成一种路径依赖。这种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对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具有复杂的双向作用。一方面,它为政策议程设置提供了便捷、有迹可循的框架,从而确保了政策议程设置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有助于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也可能导致教育政策决策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或变革时,这种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僵化、教条与滞后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导致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往往不能及时跟随实践的变革作出相应的改变,成为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公共价值和民主价值实现的阻碍因素。
总的来说,规范化的议程设置更加注重程序的规范性、程序性,但也存在效率低下、渠道堵塞等问题,还可能出现忽视公众真实需求的情况。陈霜叶通过对两份十大教育新闻榜单的舆情进行话语分析后发现,公众对现实中教育议题的关注与政府差异显著,甚至有冲突。因此,为了促使教育政策议程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教育需求,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制度、程序等,确保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推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与实践同步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政策的公共价值和民主价值。
(二)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随机性
与规范性相反,随机性指向的是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在目的或方式上存在不确定性,意味着政策议程设置在目的上不一定维护公共利益或者在方式上不一定遵循一定的程序。①" ①从字面上来看,规范性的对立面是不规范性,即议程设置不维护公共利益或不遵循一定的程序规范。但在本研究中,不规范性不等同于随机性。随机性并非规范性的对立面,随机性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仅涵盖不维护公共利益或者不遵循一定程序,还包括维护公共利益的情况。这是随机性存在的必要性所在,也是本研究的重点。随机性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和突破了制度理性,使得政策议程设置活动呈现出一种非程序化的形态。
教育政策议程设置随机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在目的上可能会出现偏离公共利益的情况。一般来说,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自身合法性的前提,对公共利益的代表与维护是其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教育政策是按照政府意志来分配教育利益的活动。在调整与分配教育资源、利益的过程中,政府也可能会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或部门利益偏好的影响,从而导致政府设置的议程偏离了公共利益的方向。有研究指出,当政府的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政府往往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依据自身利益偏好而行动,导致公共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另外,政府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社会强势群体的影响,从而反映这些群体的利益。这种种现象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在权力、资源和地位上的不对等所导致的。
另一方面,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又决定了教育政策议程设置随机性的存在是必要的。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主要有两种非程序化方式。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非程序化方式,即政府官员或政策精英群体基于自身的经验或专家的意见对教育实践发展作出前瞻式判断,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相关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虽然这种方式的议程设置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但可能缺乏公众参与,致使政府官员和精英群体对于现实情况的了解与公众的实际需求之间可能存在错位与落差,从而使得设置的议程有时并不能精准地满足公众当下的需求。然而,并非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一种有限度的参与。公众通常缺乏专业领域的知识与素养、个人的情绪化色彩较浓厚,很多时候会对舆情事件产生偏见与误读,从而引导网络舆论走向误区,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托马斯(John Clayton Thomas)指出,公众参与本身存在不完善性、与管理绩效抵触以及对决策质量构成威胁的问题,政策的质量要求与可接受要求之间的相互限制是影响公众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尽管存在这样的局限,但非程序化的自上而下方式在我国教育政策制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必要性不容忽视。
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非程序化方式,即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主要由舆情压力推动。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参与,也彰显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公共价值和民主价值。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方式变得更加常见,提高了教育政策制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自2010年以来,教育领域发生的涉及教育公平、学术腐败、校园安全、虐童等公众敏感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迫使政府部门回应公众需求,将这些问题纳入政策议程。但这种基于舆情压力推动的议程设置方式被动、应急等特征明显。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增强了公众的参与度,弥补了程序化议程设置方式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基于舆情压力而设置议程的随机性与规范性之间日益凸显的冲突关系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规范性与随机性的冲突及其影响
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是一项自身蕴含着规范性与随机性的矛盾运动的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随着政策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领域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深度卷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当前,教育利益主体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教育政策的运作环境逐渐网络化,使得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变得比过去更为复杂。教育政策时常在舆情压力下被调整、中断或急促出台,这表明当前教育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舆论倒逼教育政策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规范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
(一)网络舆情压力下规范性与随机性冲突关系的凸显
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逐渐改变了公众与政府之间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关系,这一变化提升了公众对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同时也给传统程序化的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平台不仅赋予了个人更多表达诉求和意见的机会,而且降低了公众参与政策的成本,加速了信息的整合与流转,也催生了基于舆情压力而设置议程的新局面。随着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影响教育政策活动的重要因素,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议程设置的程序化与非程序化之间,折射出公众与政府在教育资源、政府注意力以及政策话语权等方面的冲突。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公众对于教育资源的即时分配诉求可能与政府对教育资源长期战略布局的考虑发生冲突。当舆情事件及其引发的网络舆论产生强大压力时,可能导致政府在迫切回应公众诉求时,需要暂时搁置或重新评估其长期政策和战略规划。有时这种调整的效果可能是显著的,反映了在紧急公共需求和长期政策目标之间的权衡与挑战。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政策目标和战略规划与即时响应需求之间存在冲突时。
在政府注意力的分配上,舆情事件的爆发及其引发的网络舆论容易吸引政府注意力,占据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面对此类事件,政府需要迅速且有效地作出反应,以缓解公众的担忧和不满,同时确保教育系统的稳定和秩序。尽管这些迅速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舆情,解决了相关问题,但也对政府在管理和分配注意力方面提出了挑战。政府必须在处理紧急舆情事件与坚持长期教育政策目标之间找到平衡,将有限的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优化政策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在政策话语权的角逐上,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使得公众个人成为潜在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这种信息的多向传播极大地增强了公众的话语权。网络平台不仅有效地整合和聚集了公众的意见和观点,而且使得公众能够更有效地对政府施加影响。舆情事件及其引发的网络舆论迫使政府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决策模式,这凸显了公众与政府在教育政策话语权上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愈加强烈的参与意愿和影响力,还表明公众的角色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其实,规范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冲突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和权力结构的重置。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型、行政机构改革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化打破了以国家整体作为单一主体的利益格局,现代社会呼唤着更开放和透明的政策制订过程,这对原有的、较为封闭的行政体系和决策体系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带来的是公众参与机制的重新塑造以及对于政府如何在保障公众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平衡各方面期待的重新思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民主、科学、治理以及参与等政策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多元主体的互动思想也逐渐成为共识。公众的主体意识、权利观念的增强使得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孕育出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进一步激发了公众争取教育资源的意识。另外,网络正在不断发挥其重构政策话语权的功能。“互联网成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舆论对公众议程设置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传统媒体下主流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公众的话语权也在日益增强。如果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意见被微博大V、明星以及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评论、转发等二次传播,很大程度上会引发对这一事件更广泛的讨论,从而吸引政府的注意力。比如,2018年1月云南“冰花男孩”事件,起初由网友发到自媒体,随后被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传播,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力,促使政府关注留守儿童救助问题。总的来说,正是经济发展的加速、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以及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教育需求,也促进了公众的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一趋势预示着教育政策的制定正在向更加开放、多元的方向演进。
(二)规范性与随机性冲突的双重影响
在日益频繁的舆情压力的影响下,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制度惯性与路径依赖,加速了教育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过程,有助于教育政策紧跟实践变革的步伐,及时解决教育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增强,打破了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发挥了舆论的评价和监督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保证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参与政策的积极性。对政府来说,网络舆论的广泛传播和多样化声音促使政府不断反思和调整政策。政府从被动应对舆情压力向积极主动回应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公众意见的吸收,使得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和整合公众的视角。事实上,政府越来越多地注重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各级政府部门搭建了诸如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政务论坛等互动的信息平台,并设立了专门的意见征集、咨询投诉渠道等来保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提供了实时的反馈信息,促使其更为敏捷地调整和完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然而,除了这些积极影响之外,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本身被当作一种应对舆情事件、回应公众需求的策略性工具,以缓解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结果导致舆情事件的强度对进入政策议程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议题本身。理论上,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应该是一个综合考虑多方利益和需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舆情事件作出的被动反应。这种舆情压力下被动的政策议程设置可能会导致问题被夸大,而不是根据综合的公共利益设置议程。第二,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非理性、应急和被动性特征突出,不利于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结合现实来看,一些负面的舆情事件和网络舆论对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加深了公众对教育和学校的不信任,影响了社会公众与教育、学校以及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在面对网络舆论时,在行动上表现得主动性不够、互动意愿不强,或者是当媒体介入将问题“闹大”,带来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被追究责任时才被动回应,这有损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威性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第三,舆情事件成为公众普遍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也加深了公众对于网络曝光的依赖,导致了对正规程序化解决途径的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正式程序的不信任感。但这种非正式手段长期过度运用可能致使正式程序受到忽视或被边缘化,给政府的常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打乱了既有的工作安排,也削弱了政府制定政策的自主性、稳定性。第四,“网络言论的碎片化以及利益群体的分散都制约了政策意愿表达和传递的有效性”,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复杂性。网络舆论鱼龙混杂,其中不乏虚假、造谣,甚至言语暴力和人身攻击。例如,2018年8月“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调查结果表明,答题卡并没有被调包,这是一起4个孩子和诸多媒体主导的“闹剧”。2019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公众激烈的讨论,最终调查结果表明,学校食堂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发霉食物照片是几位家长摆拍所为。此外,网络舆论也存在“虚拟”的情况,即网络舆论并非完全可靠和代表公共利益。因此,在面对网络舆论对教育政策活动的影响,需要谨慎对待舆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避免被网络舆论所误导。
三、网络舆情压力下的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优化路径
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压力不仅给教育政策活动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政策创新和政府职能优化的机遇。因此,对教育政策制定者来说,需要系统优化议程设置的过程,将规范性与随机性有效融合,以提高教育政策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一)重视随机性的作用,超越对网络舆情的被动应对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教育政策议程越来越频繁地受到网络舆情的压力。这种不断变化的舆情环境要求政府部门不仅要快速应对舆情事件,更要系统地应对和预防潜在问题。为此,政府部门要重视随机性的作用,超越对教育舆情的被动应对,采取更为规范、正式和制度化的方式来处理教育舆情中所体现的诸如治理问题、制度性漏洞、应关注而未处理的利益问题、价值冲突或者新形势下产生的各种新问题。这意味着政府部门必须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并改变对其的片面看法。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两个具体策略实现:一是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对技能的系统学习,教育行政人员能够深入理解舆情的本质、传播特征、变化周期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这种全面的知识基础有助于他们摆脱对网络舆情的片面和狭隘看法。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舆情管理的专业性和及时性,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强化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快速捕捉、准确预测和正确判断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科学和专业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网络舆情。
第二,建立网络舆情分析和预警系统。一方面,通过部署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工具,深入挖掘并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这些工具利用先进的算法来分析海量数据,不仅能识别潜在的舆情波动,还能预测可能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舆情事件。通过这种预见性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在事件产生广泛影响之前做好准备,并根据情况策略性地调整政策或公关响应措施。另一方面,建立一支制度化、专业化、专职化的全媒体教育舆情管理队伍也至关重要。这支队伍将专注于提升工作人员对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和传播逻辑的掌握,强化大数据分析的应用,以及培养舆情治理中的人性化思维。在舆情关键节点,能够快速提供实时的战略建议和响应方案,从而提高对舆情变化的响应速度,增强政策的预测能力,确保为可能爆发的舆情准备好应对策略。
第三,更新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理念。为了确保教育政策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公众的期望,教育政策制定者须更新其议程设置的核心理念。这不仅涉及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还包括对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和调整政策的思考。这种理念的更新应追求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缓解传统规范性与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之间的潜在冲突。此外,更新议程设置的理念也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将更加注重利用数据和实证研究来指导政策决策,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在实际应用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第四,提高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法治化水平。教育政策应当在价值和内容上与法律理性相符合,并通过合法或规范的程序制定,其执行过程必须遵循教育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价值导向,展现其实质上的合法性。“通过严格的法治防止公权力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并以法治保障公民的权利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有效表达”,因此,加强法治建设是确保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公共价值和民主价值的关键。首先,应制定详尽的舆情响应流程图,明确在舆情发生时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行动步骤,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快速且有效地管理和应对公众舆论,而且能够确保政策响应过程的透明和可追溯。其次,要定期对教育政策进行法律审查和合规性评估,确保所有政策都符合现行法律框架,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的审查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并修正可能存在的风险,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此外,加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法律培训,提升他们对法治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这是确保教育政策遵循法治精神的基础。通过这些培训,相关人员能更加熟悉法律规定的边界和限制,从而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更加谨慎和精准。
(二)进一步完善议程设置的规范,增强议程设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为了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并处理不断出现的挑战,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规范并增强其适应性和灵活性,政府部门应当持续优化教育政策议程的制定程序,将实践中的一系列应急经验总结沉淀为制度化的设计,不断提升其效率,改进其不足,避免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程序的僵化、教条导致的效率低下,从而使得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活动能够适时地随着教育实践变革而调整。另外,还需要确保教育政策能够灵活应对随机发生的舆情事件,在特定情况下作出适当的快速反应,从而有效平衡规范性与随机性的关系,增强议程设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应对当前网络舆情压力的挑战。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制度化渠道的建设并提升其利用效率。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应当充分有效地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移动媒体等多层覆盖的方式面向社会提供互动平台,开辟专栏、专版,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与政府的互动中来,扩大政府回应的公共影响力”。通过这些互动渠道,可以确保公众以规范、有序的方式表达意见,从而提升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公众参与感。为了确保网络渠道的有效性,还需要对网络渠道运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权责分配,同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避免这些渠道沦为政府单向信息发布的平台。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并发挥其双向议程设置功能。在当代社会结构中,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信息、塑造公共议题以及促进公民参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些平台,政府不仅可以有效地传递政策信息,还可以收集和反映民众的意见和需求,从而实现政策与公众需求之间的双向对话。这种双向议程设置功能使得政府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公众的真实反馈,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讨论,邀请公众对即将实施的政策发表意见,或通过在线调查收集关于政策效果的反馈。同时,这些平台也可以用来迅速传达重要政策信息,解释政策的意图和预期效果,从而减少公众的误解和不信任。这种双向交流有助于使教育政策设置过程更加民主化和公正化,从而确保政策决策既彰显权威性,又融入公众的声音和关切,有助于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的常态化。
第三,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模式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应转型。这种转型即从传统的、相对封闭和单一的决策模式向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决策模式转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要超越政府的封闭体系和精英主导的模式,引入多元互动和协商的思维,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议程设置模式。通过各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丰富决策过程,还可以提高政策的接受度和有效性。开放的协商机制使得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可以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政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通过这样的转型,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可以更好地体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并确保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和透明化,更加精确地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和期望。
第四,政府部门需要构建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通过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政府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满足公众的需求,有效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尤其在教育资源、政府注意力和政策话语权的分配上作出合理的调整。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的互动,不仅可以提升政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能加强公众对政策制定过程的认可和支持,从而符合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精神。为了增强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政府可以通过地方领导留言板和门户网站、微博与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以及问政APP和网上视频信访系统等平台进行政策讨论、意见征求,这也是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
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以及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来监测政策的影响和公众的反响。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扩大参与的范围,还能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有效性,确保政策制定更加透明、开放,且能迅速响应公众的期待和需求。
四、结语
当前,教育政策环境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变化带来教育需求的多元化,以及频繁爆发的网络舆情对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凸显了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规范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揭示了传统规范化的政策议程设置在精确反映公众教育需求方面的局限性,也反映出当前教育政策议程与社会变革期间公众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公众对教育的期待更加多元化,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度和透明度要求也日益增高。因此,需要一个更加灵活和包容的政策议程设置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这种需求强调了在教育政策制定中融合多样化输入的重要性,使得教育政策议程不仅反映规范性要求,也能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意愿和网络舆情。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规范性与随机性的融合本质上是对网络舆情压力的积极响应。通过持续地改进和优化议程设置过程,旨在提高议程设置的效率,并减少舆情压力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将规范性与随机性冲突带来的影响转变为改进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契机与动力,从而充分实现其公共价值与民主价值,满足公众期待,进而达成“让科学引导教育,让教育引导社会,让社会舆论成为教育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的愿景。
参考文献
王法硕.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98-99.
赵静,薛澜.回应式议程设置模式——基于中国公共政策转型一类案例的分析.政治学研究,2017(3):42-5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815.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4,25-26.
鲁先锋.当前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3-36.
鲁先锋.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86,226-235,239-247,246.
王锡锌,章永乐.我国行政决策模式之转型——从管理主义模式到参与式治理模式.法商研究,2010,27(5):3-12.
陈霜叶.公共舆情中教育政策目标、议题关注与价值表达:以两份十大教育新闻榜单的话语分析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4):116.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
陈国权,李院林.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45-154.
宁骚.公共政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3.
唐亚阳.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8.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5,21.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众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伯翔,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25.
蒋建华,崔彦琨,王鐘.舆论、教育政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研究,2021,42(11):132-137.
于家琦.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研究——基于舆情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76.
魏淑艳,孙峰.“多源流理论”视阈下网络社会政策议程设置现代化——以出租车改革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6,13(2):1-13.
孙峰.从问题到决策:网络时代的中国政策议程设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7.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5):86-99.
肖生福,曾冬冬.当代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决策互动关系发展的障碍及其突破.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189-193.
许玉镇,吴兴识.论我国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长白学刊,2014(1):22-28.
孟建,裴增雨.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20.
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9(2):52-66.
陈姣娥,王国华.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1):28-33.
王鲁峰,侯劭勋.价值之争 教育之辩: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报告(2018).上海:东方出版社,2020:207.
唐亚阳.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9.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21:104.
田家华,龙朝双.政策议程创立中的舆论“虚拟”.江汉论坛,2004(11):34-37.
陈霜叶.超越舆情应对:教育的公共性与政策回应.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2):60-68.
井一龙,倪晓,高向辉.全媒体视域下教育舆情的特征、治理困境与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21(11):43—50.
靳澜涛.我国教育治理政策化的成因与出路.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5-43.
李可福.浅析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16(3):47-49.
管人庆.论网络政治表达的政府回应机制的构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30-135.
王鐘,蒋建华,崔彦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内涵及模式.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14(6):13-19.
薛海平,刁龙.课外补习网络舆情特征及地方政府网络回应研究——基于人民网地方政府领导留言板的大数据分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32-45.
The Setting of Education Policy Agenda Under the Pressur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The Conflict Between Normativeness and Randomness and Its Relief Path
WANG Zhong
(Education Colleg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The setting of an education policy agenda is a key activity in alloc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fluencing educational practices,with dual attributes of normativeness and randomnes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ep involvement of new online media in people’s social lives,the pressur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genda-setting of education policy,leading to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flict between the normative and random nature of the agenda setting of education policy in education resources,government attention and policy discourse.This not only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education policy agenda has not accurately met the growing and diverse educational needs of the public,but also that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education policy agenda-setting activities in achieving public values and democratic valu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andomness of education policy agenda setting and go beyond passive response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Further improve the normativeness of agenda setting and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agenda setting,to ensure that education policy agenda setting activities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accurately reflect the public’s educational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Key words:education policies;policy agenda setting;online 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events;network public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