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瓶颈期骨干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研究

2024-12-26韩建丰高凌蕊李志伟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明师教师专业发展骨干教师

摘要:瓶颈期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骨干教师主动激发内驱力,采取向内心探寻、向外界求索的策略,选择课例研究、课题研究和论文研究等有效路径,实现自主性发展,尽快成长为“明师”。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骨干教师;“明师”;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推进路径的不断完善,基础教育已进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高速时代。“素养为本”的样态为课程设置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我国大力投入教育经费,一方面,发展现代化教育的“硬件”,如实施“智慧学校”建设工程、推进教育集团化等,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优化现代化教育的“软件”,如实行“强师计划”等,大力培养具有优质核心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发展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从教15~25年的教师,他们是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但困于自主内动力不足、发展策略及路径不够清晰、专业进阶思维较弱等原因,使其无法完全发挥出“骨干”作用。因此,骨干教师要积极探索突破瓶颈期的策略,提升自我发展动力,实现教育进阶发展。

一、骨干教师发展瓶颈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关键能力是能够直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素养。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施的力量。据统计,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约1586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在教师群体中,工作15~25年的中年教师占很大比重,是中坚力量,他们用一二十年的时间从新手教师走向骨干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对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进行很好的把控,同时能够适应数字化技术、智慧教育等新环境的影响。但是,从“骨干教师”走向“明师”的过程中,教师因遇到瓶颈而未能取得突破的概率较大。

师训内容优化、家校社多方协同、评价方式变革等方面是教师发展面对的外界主导因素。但是,制约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在因素,即教师个体“自主性”,表现为教师主动专业发展意识不足。笔者曾经是一名处于瓶颈期的骨干教师,进行自我剖析后发现,抑制教师主动发展意愿的因素有:不能体验到像新手期那样快速成长,只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虽然努力却没有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经常做不断重复的工作,已经习惯于凭借经验解决问题;身体素质和工作热情下降,仅能维持基本的工作状态,从同行那里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没有其他明确的提升路径和方法。为了解决这些困惑,笔者探寻了“明师”成长之路,发现“明师”的共同特质为:明白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明白教师怎么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明白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二、骨干教师突破瓶颈期的策略

教师职业价值感来自外界环境的推动和自身内动力的觉醒,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内因决定教师突破瓶颈期的成功概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是最重要的两大问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提供了新机遇。教师成长“自主性觉醒”的有效策略为参与或主导“课程改革”。

(一)向内心探寻

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觉醒的难点是突破职业倦怠。教师只有愿意将“内力”作为发展的源泉,才能保持前进的脚步,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瓶颈期。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是不断突破自我成长瓶颈、突破教学经验“舒适圈”的表现。对“课”的研究让教师能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保持与时俱进,坚定自己做“明师”的信念,从而在职业倦怠时能通过正确的方式排解压力。只有从“任务驱动—要我学”走向“自我导向—我要学”,让自我负责与自觉进阶成为富有活力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才能让基于教师研修与研究的“解决问题导向、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意义与价值教育教学观念体系建构”成为现实。

(二)向外界求索

目前,许多学校在政策层面引领教师尝试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将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转化为教科研主题,指引教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自我突破。在外因与内因的协同作用下,教师个体开始进一步追求专业发展。丰富、生动、完整等个性特点是“明师”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关键。向外界求索是教师主动发展强烈愿望的表现,先应明确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再寻找合适的研究主题,将之带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即为教师研究。表1中的5个主题涉及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不管选择哪一个主题进行研究,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三、骨干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骨干教师是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是教育强国的关键实践者,也是相对富有经验、能力的教学改革主力军,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巨大的引领作用。新课标背景下,骨干教师发展的核心为实现“自主性”与“明师”的双向奔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有很多,下面笔者以开展课例研究、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三个方面为例,阐述教师个体自主性专业发展实践的有效路径。

(一)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高效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学习的实践方式,在教育界应用广泛。教育部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和实践具有确定性意义的课例研究。传统的听、说、评课演化为校本教研和教学研究、“磨课”研修活动,已成为教师发展的基石,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场域,以专业引领为支撑,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目的,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极大。授课教师以一节课或单元课为研究对象,成为研究者,让“研究自己的课”成为高效且便捷的实践与反思模式,“主题确定与教学设计、课堂研究方向及实践反思”呈现思维闭环,能够促进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持续行动。课例研究帮助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的科学性,在更深入更系统地学习教材知识、塑造教育教学观念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教师自主地进行本体性知识建构,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二)课题研究

为进一步提升课例研究的专业性与有效性,教师需要开展课题研究。这有助于强化教师的专业态度,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巩固、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改善职业倦怠。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自身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可唤醒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课题研究来源于教学实践,一般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注重问题的确定与解决,教师需要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生对理论学习的渴求,提高对教育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师把发展意识内化为行动方案,科学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水平,在课题组共同学习、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学习体将教学理念、科研意识融会贯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需要明确:研究课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挑战了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难以突破的难题和障碍);研究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助于解决提出的难题);研究结果是否可能产生正向影响(对同行是否有帮助);研究过程是否可行的依据(开展和推广的价值是什么)。

从申请、开题、实践、中期汇报到形成成果、完成结题的过程,是真正由教师主动推动并积极实施的“自主性学习”和“有计划教研”。作为集体协作项目,课题研究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形成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使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中持续反思提升,主动建构良好的教师发展所需环境。

(三)论文研究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反思型的研究者。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充实思想、反思教学问题、归纳成果,建构体系化的教育教学观念,深刻地认识科学规律,反哺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为论文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选题、问题导向、问题解决策略、实践过程及反思、启示”的论文撰写过程,教师的教学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得以对后续教学行为产生积极持久影响。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其教学观念和方式是一次创新发展。捕捉灵感,积累教学经验与理论,进行自省式或推广式的论文研究,是未来教师发展的高效模式。

以化学学科为例,化学骨干教师教学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项目式教学,如手机中的金属、煤的脱硫与雾霾、制作制氧机等,这是以真实情境和教学主题配合,通过“做中学”进行学习;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引领性学习任务设计、研究型学习者、作业设计等,这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主题进行策略与实践研究;三是模型认知素养发展,如解题模型构建、学习无机物或有机物等大类物质的模型建构等,这是以有序思维统领学生学习行为,为化学学习思路与方法提供观念建构;四是教师教学模式变革,如数字化教学、教师研修方式变革、大单元教学研究、化学教师PCK研究、不同内容的教学策略研究等,这是以体系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与应用为抓手,统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能力的发展。

通常来讲,教师最初撰写论文的目的主要是对自身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这些问题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后期演变为在平时教学中主动发现新的情况、问题,逐渐形成撰写教学反思与案例、教育策略的习惯,将这些新的情况与问题加以反思,重新认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与提出解决方法。当撰写论文成为备课研究和自我专业提升的习惯后,教师就会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见,撰写论文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的表现路径,对提高教师个体素质有着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撰写论文时会阅读大量的著作和论文,这也是教师主动且有深度的研修方法。

教师成长=觉醒+经验+反思+成果。骨干教师不能只停滞在经验层面,而是要尝试总结、归纳和通过研究提升经验,以指引其善于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进行灵活有效的教学改进。瓶颈期骨干教师通过自主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这是成长为“研究型明师”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诸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嘉兴市的调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4(1).

[2]张善超,李冰.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的内涵、构成与发展路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1).

[3]张福臣.“优师计划”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4(2).

[4]钟启鹏.做好四个研究当“明师”[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12).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明师教师专业发展骨干教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职业培训师公益孵化营第二期即将开营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促进专业发展需要幼儿园和教师的双重努力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愿天下教师皆为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