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文体特征 落实双线目标
2024-12-26李倩倩
摘""要:学习文言文是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精卫填海》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文言文文体特征的基础上,紧扣双线教学目标要求,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注重诵读,加强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帮助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蕴与价值,全面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文体特征;双线目标;学生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4-0004-03
统编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内容经典、选文丰富,包含寓言、神话等多种体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字词理解、课文大意解读等方面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还要关注文言文的文体特征,注重双线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精卫填海》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既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神话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感受神话的文体特征,把单元双线目标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学情,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了解学生学情是高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为了实现文言文的精准施教,教师设计了预学单,在预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一)指向学习盲区
预学单要求学生圈画出容易读错的字“少”“溺”“堙”等,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只关注了课文中或者课后标注注音的生字,只有个别学生关注了多音字“少”,这表明多数学生对多音字关注度不够。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进行订正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真正弄准每个字的读音再进行阅读的习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盲区设置预学单,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确定重点难点
预学单要求学生在尝试读顺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并在课文中运用学过的方法画出停顿节奏。教师发现,学生标注的停顿节奏五花八门,尤其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停顿节奏标注正确的不多。由此确定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读好节奏是教学难点之一。此外,对于这篇课文来说,教师还要从神话故事的特征入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魅力,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立足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音韵优美,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一)教师示范读——得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通过范读、领读等形式帮助学生习得正确朗读文言文的技巧,以便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出停顿,教师可以就学生难以停顿读好的地方进行范读,让学生听听教师是在哪里停顿的、是怎样停顿的。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再出示标注好停顿的句子,指出学生朗读中停顿不恰当的地方。如此,经过多次反复诵读以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循序渐进读——增效
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领悟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依据文言文的特点,对学生提出梯度目标要求,引领学生逐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等,直至真正把课文读透,这样可以实现学生文言文朗读的稳步提升,真正让学生的朗读增效,这也是文言文朗读指导教学的应有之路。
(三)多种形式读——激趣
诵读文言文时,不仅需要循序渐进读,还需要多种诵读形式的融入,以避免让学生觉得诵读枯燥无味。诵读形式可以将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同桌互读等形式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把课文读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尤其是配乐朗诵的过程,能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的诵读兴趣更加浓厚。多种形式读,注重激趣,对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关注双线目标,加强学法指导
统编版教材把文言文融于单元课文中,意味着文言文教学不仅要体现出文言文自身的特点,还要结合双线目标,注重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理解字词意思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在字词理解上,除了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之外,还要注重文言文词句理解方法的迁移运用。如“炎帝之少女”“常衔西山之木石”这两句话中都有“之”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还可以联系学生在《司马光》一课中学习过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中的“之”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区别。在文言文教学中,对相关词句进行关联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提升学习能力。
(二)关注人文主题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故事,学生对于神话故事并不陌生,在平常的阅读中已经积累了阅读神话故事的经验。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后羿射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人文主题在课堂中的落实。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后羿射日》,说说故事中让自己感到神奇的地方是哪里,然后再说说《精卫填海》中让自己感到神奇的地方是哪里,自己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教师注重人文主题在语文教学中的无形渗透,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认识更加深刻。
(三)关注语文要素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在学生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先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再让学生结合注释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精卫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可以深化文本主旨,提升学习质量。
四、借助想象,体悟文本意蕴
“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也是神话故事教学的重点,课堂中教师可以这样落实:
(一)读文想象
引导学生在“炎帝之少女……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处展开想象,询问学生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看到了女娃化为精卫的画面,看到了精卫对大海的愤怒,看到了精卫不停衔木石填东海的画面,体会了它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填海的精神。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学生由衷赞叹精卫的这种精神,且在体会文本情感的同时,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的凝练美。
(二)配乐想象
文言文语言凝练,为学生诵读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依据文言文特点,为学生配上适合的古典音乐,鼓励学生诵读想象,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美好的意境中,使学生的想象更丰富,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更深刻,让学生在想象诵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魅力。需要指出的是,在配乐诵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重在感受神话的神奇与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三)写中想象
读写结合不仅适用于普通的课文,也适用于文言文。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精卫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教师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插图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提问学生:“面对波浪滔天,凶险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请结合下面的句式,想一想,再写下来。”
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________。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________。
面对________,精卫________。
有了这些想象支架,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不仅感受到了精卫鲜明的形象特点,而且也感受到了神话神奇的想象,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精卫填海》既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神话故事,教师不能单纯围绕“文言”或者“神话”教学,而要注重“文言”与“文体”以及“单元双线目标”的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以及课文内容特点,在关照文体与单元双线目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依托文体特点"教出小古文的“语文味”——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的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21,(07).
[2]黄海容.感受古典神话之奇"感悟中华精神之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学纪实[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1).
[3]薛万久.把握编写意图"落实语文要素——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2022,(11).
[4]王""浩.从印记到印刻:文言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融入路径——以《精卫填海》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2,(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