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双赤字”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2024-12-22李正旺卫舒扬
摘要:在美国经济运行中,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和高企的财政赤字是其显著特征,被称为“双赤字”现象。本文基于1987—2019年美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对美国“双赤字”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美国财政赤字通过利率汇率传导机制对经常项目赤字产生正向影响的结论。同时,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对中国经济增长有负向溢出效应。在中美贸易结构调整、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出中国需要推动国际贸易多元化、合理控制赤字规模以及加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际收支平衡。
关键词:美国双赤字;财政政策;协整检验;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559-(2024)09-0045-07
作者简介:李正旺(1980—),男,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财政理论与实践、公共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分析研究;卫舒扬(2001—),女,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财政政策、财政预算与收支研究。
一、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并存的现象,这被统称为“双赤字”问题。该问题表明了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即财政赤字可能导致经常账户赤字。然而这一假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一定条件下财政赤字加剧反而有利于减小经常项目的赤字。近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称为“欧猪五国”的欧洲经济体,遭遇了财政和经常账户的显著恶化,甚至出现了国家破产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对“双赤字”的内在经济联系重新进行论证至关重要。如果接受“双赤字”的假设,通过管理财政赤字的规模,有可能对经常账户的平衡产生积极影响,即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便能改善国际贸易缺口。
事实上,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双赤字”现象不同,长期以来中国的财政和经常账户保持“双顺差”状态。然而,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的中美两国的经济联系紧密,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对中国经济产生溢出效应不可避免。对美国的“双赤字”进行研究,可以了解美国财政与贸易赤字的内在经济联系,从而更好地防范中国的债务风险。另外,自21世纪以来,我国财政压力不断加大,政府债务持续攀升,很难保证在未来几十年不会出现这样的“双逆差”状况。因此,研究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对于全面了解国际经济格局、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首先,基于过去关于美国“双赤字”的研究,更新了研究数据,进一步论证了当前国际形势下“双赤字”假说的合理性;其次,结合中美贸易往来密切的现实,分析“双赤字”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给出中国的政策建议,以防范自身贸易风险,这也为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
二、文献述评
(一)“有效论”与“无效论”
针对财政赤字对经常项目是否会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可以分为“有效论”与“无效论”两个派别。前者认为财政预算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间为正相关关系,后者认为两者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有效论中有存在三种机制的解释:
1.财政赤字增加会导致经常项目赤字增加
众多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通过分析美国的财政政策发现,政府的财政赤字可能会导致国内储蓄的减少,进而增加对外国资本的需求,导致经常账户出现赤字[1],这项研究支持了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观点。在某些经济模型中,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通过提高国内商品需求和实际汇率升值,进而恶化经常账户平衡[2]。基于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使经常账户余额显著下降[3],即支持“双赤字”理论。
2.财政赤字会增加有利于减小经常项目赤字
根据传统凯恩斯理论,财政赤字能够增加社会总需求,进而提升国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促使外汇缺口改善,带来经常项目盈余。财政赤字可能会通过提高国内利率吸引外国资本流入,从而改善经常账户状况[4]。在一定的政府债务规模下,财政赤字可能不会恶化经常账户,甚至可能对其产生积极影响[5]。
3.“双赤字”假说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而是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
政府债务状况和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关系,这意味着“双赤字”假说的成立可能依赖于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6]。另外,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也表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赤字可能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来影响经常账户,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种影响可能不那么显著。同时,结构性变革对理解财政政策和双重赤字之间的关系很重要[7]。这意味着“双赤字”假说可能在没有考虑结构性变革的情况下不成立。
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无效论”认为,根据李嘉图等价理论,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增加财政赤字时,私人部门会预期未来税负增加,因此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储蓄,以准备应对未来更高的税收。这种预期行为会抵消财政赤字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后续研究也发现,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之间缺乏显著的正相关性。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居民会预期到未来的税收增加,从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使得财政赤字对经常账户的影响被抵消[4],符合李嘉图等价原理。根据Balassa—Samuelson效应,实际汇率伴随经济增长,将提高居民永久收入,刺激消费和储蓄增加,起到弥补经常账户平衡的作用。这表明即使存在财政赤字,经常账户的平衡也可能通过其他经济机制得到补偿。
(二)“双赤字”的溢出效应
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经济体能够孤立存在,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不仅损害国内经济,还对全球开放经济体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流动性有重大影响。美国经常利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优势发行债务,但如果债务累积导致利息和财政赤字增长,美国的偿债能力、信用评级和美元的国际地位可能受损,这可能触发美国的债务危机,并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8]。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其他国家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9];美国宽松财政政策会通过消费、贸易、投资等渠道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10]。
目前关于“双赤字”问题的研究已为深入探讨该领域打下了基础,并对理解美国的“双赤字”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普遍认为,财政政策是影响经常账户的关键因素。但由于各经济体数据差异显著,适用的分析方法也因国而异,因此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并不意外。此外,政府在面对经常账户赤字时可能会缩减财政预算,使财政赤字缓和,削弱了对“双赤字”效应。同时,美国“双赤字”问题对其他国家也存在溢出效应。贸易赤字的增加会导致美元贬值,会导致全球资源价格上涨,引起通胀,进而影响全球贸易平衡和其他国家的出口竞争力。
三、理论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可以观察到政府的财政状况与国家收支之间的联系。
C+I+G+(X-M)=C+SD+T+K(1)
公式(1)展示了私人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出口(X)、进口(M)以及政府税收(T)和私人储蓄(S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整理,得到公式(2):
G-T=(SD-I)+()M+K-X(2)
它揭示了政府的财政缺口(G-T)与国内储蓄超出投资的部分(SD-I)及贸易逆差(M+K-X)之间的等式。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均衡,贸易逆差需要与外部资本流入相匹配,这在公式(3)中得到体现,其中SF代表外部资本流入。
G-T=(SD-I)+SF(3)
进一步调整公式(3),得到公式(4),它表明总需求(包括政府支出和投资)与总供给(国内储蓄与外部资本流入的总和)在市场均衡时相等:
G-T+I=SD+SF(4)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假设实行浮动汇率并且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没有管制,公式(4)左边的总需求(D)与右边的总供给(S)达到平衡,反映了可贷资金市场上供需的均衡状态。在本国储蓄量固定的情况下,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增加暗示着外部资金流入的增加,这通常体现为经常账户赤字的扩大。然而,这种解释过于简化,需要通过实证研究的计量分析来确认两者之间的实际关联性。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为检验“双赤字”假说是否成立,本文构建的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CAt=αDeft+βcontrols+μ+εt(5)
其中,α和β是系数,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CA为经常项目,解释变量Def为财政盈余,con-trols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具体包括经济增长AGg、外国直接投资FDI、贸易开放度Open、通胀率CPI、利率IR、汇率ER和中国经济增速CGg,μ表示截距项,εt表示随机扰动项,具体变量设定如表1所示。
对于赤字的衡量,本文所用指标为财政赤字率和经常项目赤字率,即国家财政赤字与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在当年GDP中的占比。由于大多数年美国财政和经常项目收支为负数,为方便数据处理,将财政收支差额和经常账户余额做绝对值并取对数,得到本文的解释变量(Def)和被解释变量(CA)。
对于一系列控制变量的选取,参考了以往文献的做法。首先,理论框架指出,政府的财政缺口有能力通过作用于利率、货币价值及外部投资等渠道,进而对国家的经常账户平衡产生影响。为准确衡量利率及汇率变动,特选取了实际利率(IR)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ER)作为关键的控制指标。同时,考虑到收入的增加可能会增加进口,对经常账户平衡产生不利影响[11]。因此,为了评估经济增长对经常账户平衡的潜在影响,纳入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AGg)和通货膨胀率(CPI)的考量。此外,引入了国家贸易开放程度(Open)和外国直接投资[12](FDI),以衡量国家的贸易水平,深入分析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状况如何影响经常账户的平衡。最后,引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CGg),以考察美国“双赤字”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选取美国经济分析局和世界银行数据库网站宏观经济数据,考虑到新冠疫情带来的数据冲击,样本期为1987—2019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为方便比较,计算了财政收支差额和经常账户余额分别在GDP中的占比,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除了2000年美国财政出现小额盈余外,其他年份均为赤字状态。经常账户方面,除了1991年的其余年份也都是赤字。金融危机导致2007年之后美国财政赤字急剧增加,2007—2013年间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6%,之后开始缓慢减少。就经常账户余额而言,美国长期处于逆差状态,1991—2006年间逆差额逐渐增加,然后开始减少。总体而言,美国大多数年份都面临财政和经常账户的“双赤字”局面。但对于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的变动,未见明显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检验。
(三)实证检验
1.平稳性处理
运用ADF法对CA和Def进行单位根检验。
如表3所示,在10%的置信水平下,所有数据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对变量进行回归并预测残差值,经过Engle-Granger检验预测的残差ADF值为-7.447,在1%水平下是稳健的。根据LR、FPE、AIC、HQIC、SBIC联合检验得出的最佳滞后期数为3(见表4)。
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滞后3期,在5%显著水平上至多存在6个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对变量进行拟合,得到的方程为:
CA=-0.002+0.341Deft+0.285D.AGgt+0.127D.ForIt-0.036D.Opent+0.033D.CPIt+0.041D.IRt+1.610D.ERt-0.461CGgt(6)
对应的标准误为(0.160)(0.468)(0.104)(0.317)(0.207)(0.186)(4.650)(0.077),D.表示一阶差分;且DW=2.627,不存在内生性。
根据结果来看,美国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存在正相关关系,财政赤字每增加一个单位,经常项目赤字随之增加0.341个单位。由此看来,美国存在长期“双赤字”的经济现象,并且美国的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正相关。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反向变动。
3.传导机制分析
依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浮动汇率体系中,政府的财政缺口将引起国内利率的上升。若国内利率超越国际水平,将引发国际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进而可能引起本币价值上升,对国家的经常账户造成负面影响。而在固定汇率体系下,汇率波动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财政缺口不会通过利率变动直接影响汇率,但财政扩张政策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民收入,从而可能导致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因此,要实现财政缺口通过利率和汇率机制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需要利率对财政缺口变化保持敏感性,并且汇率能够自由浮动。从图2美国的财政赤字比率和利率波动情况来看,两者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特别是当对美国的利率数据应用四期时间滞后处理之后,赤字比率与利率之间的波动模式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基于此,可以推断美国的财政缺口对利率变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4.现实原因分析
美国经济增长带动了国内消费需求的激增,当本地生产未能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美国对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显著上升。这导致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增加,进而可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状态。
美国的财政赤字与其高度金融自由化紧密相连。美国自1986年3月31日起取消了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加之自1976年牙买加会议后采用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汇率的自由化。这些金融政策的自由化使得利率和汇率对美国财政赤字的传导效应更为显著,从而影响经常账户的收支状况。
美国双赤字可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首先,美国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美元贬值,影响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因为美元贬值可能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提高。其次,美国财政赤字的融资活动可能推高全球利率,吸引资本流向美国,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影响中国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此外,美国的贸易赤字减少可能会通过提高关税或采取其他保护主义措施来实现,这可能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对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打击。同时,美国赤字引发的全球利率和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影响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最后,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迫使中国进行相应的政策响应,这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如果美国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可能无法维持其全球经济领先地位,这可能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价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包括中国的外汇储备价值和出口竞争力。
五、结论与中国情境下的建议
(一)结论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并存的现象,即“双赤字”现象;第二,美国的“双赤字”与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反向变动的溢出效应;第三,根据开放宏观经济模型,为了刺激国内就业和经济复苏而产生的财政赤字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经常项目赤字,这种现象主要是通过利率和汇率效应机制发挥作用;第四,根据实证分析,美国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财政扩张会导致经常账户恶化。
(二)中国情景下的建议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美国的财政赤字通过影响利率和汇率对该国的经常账户产生了负面效应。然而,这一效应在中国并不显著。中国的特定经济环境导致了不同的传导机制:首先,中国历史上对利率和汇率实施了较长时间的管制,这限制了这些金融指标作为市场供需变化的准确反映;其次,中国较高的私人储蓄率与相对较低的私人投资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形成了较大的储蓄—投资缺口。这些因素反而使得中国的财政赤字通过增加储蓄—投资渠道,促进了经常账户的盈余。
尽管如此,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的显著进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资本价格和汇率预计将更多地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密切关注财政赤字可能通过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机制对经常账户产生的影响,防止出现类似于美国“双赤字”的局面。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推动国际贸易多元化
中国应继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积极参与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以避免美国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通过降低关税壁垒、提高市场准入透明度等措施,促进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2.合理控制赤字规模
财政政策是中国宏观调控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风险防范的关键手段。为了避免经常账户波动过大影响经济平稳性,财政政策应保持其连续性和适度强度,防止形成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在供给端减税降费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由财政和货币办法组成的连贯的一揽子计划以控制赤字规模。同时实施更严格的财政支出管理,遏制过度开支,减少财政赤字,从而降低财政债务的积累。
3.加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加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韧性,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波动和潜在的金融风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际收支的平衡性,减少对资本流动及对外贸易的依赖,增强抵御国际支付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ErcegJC,GuerrieriL,GustC.ExpansionaryFiscalShocksandtheUSTradeDeficit[J].InternationalFinance,2005,8(3):363-397.
[2]CorsettiG,MüllerJG,SibertA.TwinDeficits:SquaringTheory,EvidenceandCommonSense[J].EconomicPolicy,2006,21(48):597-638.
[3]杨盼盼,徐建炜.中国会步入“双赤字”阶段吗?[J].世界经济研究,2021(8):65-76.
[4]FrenkelJA,RazinA.Fiscalpoliciesintheworldeconom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3,Part1):564-594.
[5]齐红倩,耿鹏.财政赤字、经常账户与政府债务研究——李嘉图等价视角的国际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12):46-51.
[6]NickelC,VansteenkisteI.Fiscalpolicies,theCurrentAc-countandRicardianEquivalence[J].SSRNElectronicJour-nal,2008,935(1):5-29.
[7]KimW.FiscalPolicyandtheTwinDeficits:StructuralChangesMatter[J].MacroeconomicDynamics,2024,28(3):517-545.
[8]边卫红,蔡思影.美国“双赤字困境”探析——基于美国50年来双赤字发展情景分析[J].国际贸易,2018(8):46-52.
[9]郑志强,马永健,范爱军.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基于贸易融资视角的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23(8):42-52.
[10]严佳佳,张晨燕,曾紫怡.美国宽松财政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73-85.
[11]ForteF,MagazzinoC.TwinDeficitsintheEuropeanCountries[J].InternationalAdvancesinEconomicRe-search,2013,19(3):289-310.
[12]ChinnMD,PrasadES.Medium-termDeterminantsofCurrentAccountsinIndustrialandDevelopingCoun-tries:anEmpiricalExplora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3,59(1):47-76.
TheU.S.TwinDeficitandChina'sCountermeasures
LIZhengwang,WEIShuyang
(WuhanTextileUniversity,Wuhan,Hubei430200)
Abstract:IntheoperationoftheUnitedStateseconomy,thepersistentcurrentaccountdeficitsandhighfiscaldeficitsareprominentfeatures,collectivelyknownasthetwindeficitsphenomenon.BasedonthemacroeconomicdataoftheUnitedStatesfrom1987to2019,thispaperconductsanempiricalstudyontheproblemoftwindeficitsintheUnitedStates,andconcludesthattheUnitedStatesfiscaldeficithasapositiveimpactonthecurrentaccountdeficitthroughtheinterestrateandexchangeratetransmissionmechanism.Additionally,theU.S.\"twindeficits\"problemhasanegativespillovereffectonChina'seconomicgrowth.InthecontextofChina-UStraderestructuring,China'sfiscalandtaxationsystemreform,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thispaperputsforwardpolicysuggestionsthatChinaneedstopromoteinternationaltradediversification,reasonablycontrolthesizeofdeficits,andstrengthendomesticeconomicrestructuringtosafeguarditsowneconomicinterestsandbalanceofpayments.
Keywords:U.S.twindeficits;fiscalpolicy;cointegrationtest;spillovereffects
(责任编辑: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