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20马艳艳
摘要:基于新课标理念,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教师可使用作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生活元素与语文写作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文章研究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022-04
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增加,使得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发生改变。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初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作文写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在作文中注入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不仅能调动课堂氛围,还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内在驱动力。在初中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视角下的同一事物,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学生在生活化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新鲜事物,也能充分激起好奇心,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初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
(二)提高观察能力
初中写作需要学生利用良好观察能力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结合调查来看,往往拥有优秀观察能力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写作技巧,也能将更多情感注入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升作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初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课堂为阵地着重讨论生活元素,再结合教师的科学引导,让学生看到了以往被忽略的生活细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结合生活化课堂教学内容,离开课堂后的学生,也能更留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注意到生活中的细节,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三)增强情感体验
作文中的情感是一篇作文的灵魂,而如何将情感融入作文中,是初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想要学生的作文中含有充沛情感,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少,所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生活元素的共鸣。生活元素是学生常见的元素,以熟悉的生活元素为载体,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被激发,此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的生活化教学,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培养创新思维
文学创作就是在不断地模仿中实现超越,初中作文教学的原理也是如此。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章形式,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在学生初步拥有文学基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形成学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将作文教学和生活化教学相结合,以生活的视角开展作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表现为,生活化教学中,将学生熟知的生活元素融入作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见识到了相同事物的不同面。以此为例,当学生面临相似情境时,也能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更注重对学生作文技巧的培养,认为学生应该学习更多华丽的辞藻,将其堆砌在作文中。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将作文与生活相联系,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缺少真实情感,造成学生的作文表面上看起来用词合理,却不能给人情感上的触动,文章内容空洞。为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生活元素融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对生活素材理解狭隘
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局限性,还在于教师对生活素材的理解。部分教师对生活素材的理解过于狭隘,在将生活素材融入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选择合适的素材内容,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受限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师通常会将新闻时事或名人轶事作为生活素材融入作文教学中,却忽视了生活中小事也可以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素材。名人轶事虽然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但是写作更看重的是学生对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所以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更能打动学生的内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除了重大事件和名人轶事外,生活素材可以包含家庭的琐事、学校生活的片段等,将每天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作为生活素材融入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应该广泛理解生活素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写作中。
(三)作文教学模式单一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传统语文作文教学通常采用教师讲授知识技巧,以命题作文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创作。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作文主题缺乏写作灵感,更不知道如何下笔,最终完成的作品更多质量不高。可见,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创设情境、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将生活元素融入作文教学中,以不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生活化素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面对作文主题有话可说,并且能够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进而深化文章内涵,提升文章的文学性。
(四)学生缺乏感悟能力
在初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导致了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局限性,即学生对生活缺乏感悟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即便教师使用的生活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旧不能对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化教学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要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元素缺少感悟的学生往往观察能力不足,面对相同的事件,大部分学生能够观察到的细节,这部分学生观察不到,所以缺少感知能力。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养成观察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在作文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感知,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生活元素有更全面的感知。因此,有时视觉会蒙蔽人的其他感官。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时,增强了其他感官的敏锐度,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体验生活。
三、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
(一)布置观察任务,引导观察生活
优秀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加以成熟的写作技巧。所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不起眼的瞬间,从而增加对生活的思考,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学写传记》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掌握人物传记的写作技巧。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显著特点,是区别于学生以往的写作形式。针对人物传记的这一特点,教师将生活元素融入作文教学中,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重点。人物传记主要内容为讲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一般情况下由他人视角进行讲述。为学生介绍人物传记的基本概念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两段不同的人物传记内容,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两段人物传记使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其中一段只是简单描写人物的生平,另一段人物传记则添加了一些人物生活的细节。结合两段人物传记内容,学生给出答案:添加了人物生活细节的传记更吸引人,也凸显了主角的性格特点。以两段传记节选为媒介,教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元素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而如何才能将生活元素正确使用到文章中,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为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身边的人为观察对象,并记录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细节,以此作业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将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写到传记作品中。教师再结合学生写出的人物传记,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从而让学生能在传记中正确使用生活元素。
(二)挖掘生活素材,提高写作思维
虽然学生的写作能力各不相同,但是面对明显具有不同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学生也能通过阅读区分不同。可见,学生都具有足够的文学品鉴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学潜力,为了能深度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教师就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针对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深挖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
例如,在写作《学习描写景物》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深挖生活素材,将生活中常被忽视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要求学生能使用多种手法,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并且能通过学生的文字,想象所描写的景色。基于教学重点,教师设计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校园的一角,以独特的拍摄角度展现校园一角的美,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被忽视的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教师指引学生来到拍摄照片的校园一角,引导学生观察景色的同时,尝试闭上眼睛,用嗅觉、触觉来感受视觉背后的景色,增加学生对景色的感知。接下来,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回到课堂,让学生将自己在校园一角的感受记录下来,从不同感官描述校园一角的景色,进而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
(三)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场景
情境教学法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可创设生活化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创设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初中学生在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就是抓不住重点,经常出现文章内容偏离主题的情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宠物店的生活情境,将不同动物的照片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教师准备多张动物图片,为学生展示这些图片的过程中,每一张图片仅停留半分钟。在展示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记得住刚才展示的动物,并询问学生:“如果你去宠物店,你想要带哪只动物回家?”此时,多媒体屏幕中并没有展示动物,所以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记忆作答。有的学生回答“想要将那只异瞳的猫带回家”,有的学生表示“想要带黑白配色的小狗回家”。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由于学生并不知道动物的名称和品种,所以学生只能回答关于动物的特征。由此,教师开始为学生介绍说明事物时,抓住事物特征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写出来刚才自己记忆中的小动物。此时没有动物图片做参考,所以学生的写作内容就是该动物最显著的特征,让学生掌握写作过程中抓住事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四)开展实践活动,加深生活体验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生活类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付出、有所收获,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写作》教学中,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写作手法,并掌握信息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为学生设定一个采访主题,带领学生进行街头采访。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出采访的问题、采访的对象等。接下来,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在采访活动结束后,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介绍消息的六要素和消息的五部分。以此为写作基础,学生将自己的采访结果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初步形成新闻写作形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采访信息,在进行新闻写作时,也能快速掌握信息的要素,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新闻写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将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不仅能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融入文章,也能使用正确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由此,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利用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布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也能将写作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再结合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加深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的作文拥有鲜活的灵魂。生活化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在充分落实教育改革理念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峰.新课标下初中英语生活化作文教学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4(5):21-23.
[2]陈欣.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好作文,2023(12):31-32.
[3]谢阿红.以生活化理念破解初中作文教学难题[J].生活教育,2023(2):96-98.
[4]吴红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J].语文新读写,2022(20):54-56.
作者简介:马艳艳(1986~),女,汉族,甘肃平凉人,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研究方向:作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