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心态维度
2024-12-18李东坡李由
[摘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人的精神世界是在心理世界基础之上的、对应客观物质世界的个体意识的独立发展。心态作为个体心理世界的外在表征,反映精神世界的变动,影响精神世界的建构。从心态维度审视,个体精神世界由认知、情感、思想和信仰四重要素构成,其建构和丰富应以心态为心理基础,以和谐心态的培育为文化基点,以构建共识秩序为最终目标。通过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清朗网络环境的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信仰教育机制的建设,以培育积极、平和、认同、理性的和谐心态为心理桥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社会心态;理想信念;精神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李东坡: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李由: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4.006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57-158.意识的特殊性和思想的纵深性带来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广阔无垠。在工具理性盛行、机械化、怯魅化过度的时代,对思想的重视、对精神的塑造既是个体成长成熟的本质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历史前进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一本质要求,旨在强调推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内在地包含人的心态的优化和发展,心态是一段时间内个体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的总和,是个体心理世界的阶段性表征,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心理根基和内在维系支撑其正常运作。从心态维度审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从微观角度入手,探寻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有益尝试,以推进对人民精神世界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丰富和发展。
一良好心态培育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多重意蕴
心态是反映个体心理要素活动变化的精神性产物,是伴随精神世界的产生、发展生成演进的,并对其自身行为实践产生影响。社会心态的内在结构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欲望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信仰构成的按照一定秩序有效运转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复杂系统”李东坡.在复杂与和谐之间——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27.。其中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信仰是关键支撑和直接影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因而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精神世界,从心态维度可以划分为认知世界、情感世界、思想世界和信仰世界多个层次,在心态的产生和变动的过程中由浅及深、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地实现逐级发展建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反应。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认知世界的提升
认知是一种感知、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的心智能力,是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最基础心理活动,贯穿感觉、记忆、推理、语言等人脑活动的全环节。心态范畴内的认知作为一个人最简单的看法、意见,是还没有完全上升到理性认识和本质探究的感性意识阶段,是精神世界最表层、最浅显且最易变动的表现形式。社会现实变动和社会实践深入带来的及时的、敏锐的、本能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认知功能的正常运作,导致认知过程的复杂性。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学习、积累、总结和加工外部信息使其成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将感觉转化为认识并存储在记忆中,形成独特的心理模型和认知框架。通过对认知对象的选择和判断、对认知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以及整体认知世界的建构和发展,人们得以摆脱闭塞无知状态,接触、融入外部世界,适应社会并发展自身。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个从物质世界由外向内、由宏观向微观地对精神世界进行塑造的时代性课题,应以认知世界的提升为起点,在现实矛盾复杂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用正确的、多元化的、高质量的知识、理念、理论为人民精神世界的体系化构建打下坚实基础。个体认知世界应具备深度和广度,从科学知识的了解,到文化风俗的丰富,再到人际交往中的观点碰撞,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认知渠道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扩大视野格局、更新思维模式,从而促进个体独立意识的形成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并反过来指导行为实践。个体认知世界应朝向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能够以整体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发展全面、客观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李东坡,李由: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心态维度《文化软实力》2024年第4期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情感世界的充盈
情感是人类的主观体验和情绪反应,受外界刺激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等认知对象产生喜悦、愉快、悲伤、恐惧等内心体验。个体情感态度本质上受到自身思维模式和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制约,同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判断和思考方向的心理倾向性,并直接体现在生理反应和行为实践之中。因此,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应以情感世界的充盈为重要依托,其目标导向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个体精神世界需要发展理性化、和谐化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一种在生理上接近于本能的、复杂多变的、心态的感知性要素,具有即时性、简单性、发展性的特征,其过激和放大会直接导致个体心态的失衡和精神世界的失序。人们情感世界理性和谐,才能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多变、极端情绪冲突、认知多元对立的复杂现代社会时,以平和社会心态为主导,提高情绪宣泄和控制能力,稳固精神世界的运行秩序,生成内敛、沉稳、和谐的情绪内容,进行积极的、正向的情感表达。二是个体精神世界需要发展多样化、共通化的情感世界。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建立情感联系、形成情感纽带是社会运作的必要方式,也是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情感充盈,更是社会层面的情感共享。关注个人、家庭,乃至集体、社会、国家,从小情到大爱,多层次、多方位地运用历史和文化的厚度和广度引发情感共鸣,凝聚情感力量,形成共同的社会情感认知和联结。在面对承载着各式情感态度的思想文化洪流的冲击时,人们才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血脉的情感倾向与情感认同。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思想世界的塑造
思想即意志。相较于情感的主观本能,思想是建立在认知拓宽知识基础、情感给予感性态度基础之上的更进一步的理性产物,既是对认知成果的概念化和系统化发展,也是个体理解现状、思考问题并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理性思维能力。个体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作用,经过精神活动反映客观存在形成思想体系,系统化、理性化塑造思想世界的过程是人民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必然阶段。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应发展独立自主、价值导向正确的思想世界。一是独立自主思想世界的塑造是个体精神世界自我意志形成的关键。人们通过学习、吸收、推理等复杂心理活动,将社会认识、社会情感等感性心理倾向转化为思想观念和取向,反映了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并影响行为实践的目的、动机和表现。因而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思想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具备,是个体不再轻易被外界左右,脱离感官、直觉和本能的操控,实现对认知和情感的理性控制的最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个体以自我意志持续建构精神世界的意识基础。二是价值正确思想世界的塑造是个体精神世界社会属性稳固的支撑。个体思想世界从社会意识层面来说,实质上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共识引导走向。因此,在当前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性的复杂社会形势下,人们思想世界的塑造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方向。只有塑造具备正确价值底色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世界,才能厚植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
(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信仰世界的建构
作为社会心态最稳定的内在结构要素,信仰对个体心态的理性、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稳定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信仰是人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用其联结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李东坡.在复杂与和谐之间——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96.不同于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现实性和当下性,个体乃至社会的信仰是可以超越社会现实存在、超越时空和想象、对理想生活和完美社会图景的终极追求。信仰的生成推动个体找寻并实现人生价值、引导和规范行为实践。社会信仰的迷失会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选择和认知危机。因此,信仰作为人们精神世界正常运作、丰富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建构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社会整体性秩序稳定和持续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对信仰世界的建构是一个深入思考、探索和选择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建构以稳定的社会秩序、美好的社会生活为现实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价值理念选择,全面的、系统的、时代化的信仰体系,达成信仰共识,坚守信仰世界,有利于人们躲避信仰危机,强化精神力量。在锚定精神世界丰富的目标方向的同时,指导人们的现实实践活动,使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能够调整社会心态、坚守自我意志、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良好心态培育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具体要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论断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从更深层次本质上而言是人的现代化,对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心态是人的主观世界的有机构成部分,扩展到社会层面则是群体性的心理状态和趋势,心态的培育与精神世界的发展相辅相成。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经由“社会心态”,再到“精神世界”的分析路向,要求以心态建构为心理支撑、以和谐心态培育为文化基点,以共识秩序的建立为终极目标,实现对人民主体思想意识活动的形塑,推进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应以心态建构作为心理支撑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人为主体,聚焦精神世界的发展动态,关注主观领域的意识活动,离不开心理层面的支撑。因而作为个体心理状态的外显形式,心态的现代化建构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在要求之一。其一,心态是精神世界的心理反映。个体心态由诸多要素构成,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和主观世界的驱动,会伴随着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而不断更新、发展和超越,既能反映客观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能反映个体内心需要的变动。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深入,人的心态会从欲望、需要等感性阶段逐步向思想、信仰等理性阶段演化。心态这一具有内在客观规律性和秩序性的发展轨迹表明精神世界的建构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心态的变动以实时了解精神世界的发展动态,选择更贴近人们心理需要的、更高成效的丰富渠道。其二,心态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心态作为精神世界的心理基础,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心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观念理解和困难应对,塑造人的精神状态和牵制人的行为举止,极端心态甚至会直接表现在生理反应上。心态的积极或消极都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影响问题解决的态度、促动心理活动的进行、引导价值信仰的形成等功能。培养成熟、和谐和健康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活动状态,有利于培养个体自信心、自尊心,促进个体自我成长、提高适应能力、增强抗压能力,为建构更健全、更立体的精神世界提供心理基础。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应以和谐心态作为文化基点
人作为社会集合体的成员,心态向社会层面的延伸是必然的。个体心态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实践的作用下,被卷入群体之中实现社会化和同质化,转变为具有社会普遍性和共通性的、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社会心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一个通过把握人们精神世界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塑造适应社会转型的精神场域的宏观文化命题,本质上是促进精神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因此,从文化视域审视,社会心态作为一种包含人们情感需要、意志表达、价值信仰等文化现象的在一定群体内部形成的文化产物,其现代化发展是人民精神世界现代化的前提需要和文化基点。现代化的社会心态就是指和谐的社会心态,“和谐是一种综合性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具备的社会状态。”李东坡.在复杂与和谐之间——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256.在复杂社会中,和谐心态是“精神富有”最直接的呈现形式,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达致和谐状态的精神产物。除此之外,和谐心态不仅是个体精神世界内部的和谐,还是人们达成认知共识、情绪联结和文化共通的精神桥梁,在心态基础上形成群体性的文化氛围、文化认知和文化理念。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应在给予人民丰厚的精神滋养原料的同时,促使人们形成正确认知、引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而共同建设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精神文化的共同富裕。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应以共识秩序作为内在追求
秩序是指一种有组织的、稳定和规范的状态,是运作流畅、条理分明、井然有序的体系。共识秩序则是秩序在社会心态维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社会心态体验,达成相似的基本社会共识,形成的相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李东坡.在复杂与和谐之间——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35.在色彩多元、不确定性强、永恒变动的复杂社会,社会心态作为一个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活跃性强的动态系统,深受主观世界心理因素的导向和外部客观环境变迁的影响,其发展、嬗变、消解和重构是频繁且复杂的。共识秩序不是对多元化社会心态的消解,对不同观念理论的排外,不是建立在只有一种单纯关系秩序上的“机械团结”,而是以和谐心态为心理支撑,以共有的意识形态为关键保障,构建对冲突达成和解、多样认知之间包容共融、文化氛围和而不同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提高人民精神文明素养的人文要求,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命题。因此,共识秩序的建立是复杂社会中社会心态的理想状态,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目标追求。共识秩序的建立使人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形成合作互信、公正平等、开放包容的积极社会心理基本框架,减少冲突和纷争的可能性,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保障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丰富和发展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有序和可靠的基础。共识秩序并非僵化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断适应与演进,通过不断调整人们的认知、价值观等社会心态给予社会前进变革以心理支撑,为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建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以良好心态培育推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考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目标。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清朗网络环境的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信仰教育机制的建设等,培育积极、平和、认同、理性的和谐心态,推进人民精神世界的持续性建构和丰富,促进人的主观世界的现代化转型,建立共识秩序稳固的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一)拓宽科学理论普及渠道,引导积极心态,提高人民认知水平和能力
认知是人们认识、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根本渠道,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从心态维度考量,个体认知世界的提升是第一步,是精神世界意识活动展开、精神体系向上发展建构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个体社会认知丰富发展的基础养分。因而,要通过丰厚学习资源的提供和教育体系的完善,促使科学理论知识以更多样式、更多层次、更多渠道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拓展人们接触知识内容的多样性和范围的广阔性。在此社会环境中催生个体的积极心态,引导个体自主、自觉、自愿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持续与客观社会进行互动实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建构知识体系以及提升文明素养,从而在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过程中,为精神世界的丰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其一,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是贯穿人们成长全过程的教育模式,是知识获取的最主要、最正规渠道。要通过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出的新需求,不仅关注专业学科中课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进行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国防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普及,完善学校教育内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发展不同的兴趣和才能,平衡知识结构,打造立体、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提供给人们符合自身兴趣、能力和风格的教学方式和资源,鼓励人们在多样化学习中尝试接触新的文化、理念和观点,进入不同的社交圈与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沟通交流,获得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发现新的认知模式,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认知过程。其二,丰富科学理论获取途径。拓展教育服务全民的宽度和长度,提供多样化、全面化和全员化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覆盖、知识普及至各年龄段、各社会阶层的人们,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运用好网络具有的信息传播与共享功能,发挥其线上教育平台的优势,在网络空间中提供更多各领域的、多层次的、免费的学习资料,补充线下教育的不完整性和知识更新的滞后性,以更便捷的方式满足人民多样的知识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和事业,开展如画展、摄影展、艺术展等各种面向全社会的免费文化活动,重视现实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滋养人们的心灵。
个体在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内化的过程中与积极心态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主动探索、追寻真理,拓展认知领域,通过社会实践运用和转化知识。这有利于其在面对信息爆炸、知识纷繁、观点对立冲突的社会环境时,坚定自身立场和观点,客观理性看待事物,以独立自主的认知能力进行正确知识的选择和吸收,形成适合自己的、习惯的、独特的认知框架和学习方式,建设现代化、科学化的认知世界的同时促进精神世界的丰富。
(二)营造清朗网络生存环境,塑造平和心态,促进人民情感交流与融合
情感是对认知赋予更强烈感性色彩的进一步发展。个体情感世界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其生成和变化是对外部客观世界作出心理反应的外显形式,受到社会集体、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塑造,不仅仅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也是群体性情感的互动和聚合。随着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网络生存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动,以及人们网络社会情感交往和态度表达。因而,要通过营造相对健康、干净的网络文化环境和网络舆论环境,使人们形成平和心态,以冷静、包容、开放的合作性心理状态应对网络社会生存的全过程,在进行情感交往交流中感受情感的共鸣、情感的丰盈和融合,加强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情感联结。
其一,保持网络文化环境的纯洁性。文化承载着打破时空限制的、丰厚的精神和情感要素,通过纯洁的、浓厚的文化环境营造,可以实现沉浸式、渗透式地引导人们的情感走向。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网络化时代,资本逻辑驱动事件发展的乱象丛生,主要表现为对流量、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导致文化庸俗化、文化环境混乱和文化情感错位,使民众产生了“急功近利”“极端浮躁”等不良社会情感和心态。因此,要不断发展网络监管技术,增强互联网后台管理系统对劣质文化产品的监控、过滤、定位和拦截功能;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将文化产品网络传播管理工作落实到部门、个人,通过加强内容把关,及时阻止不良文化内容的传播和不良影响的扩散。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低成本,创作核心价值正确、内容精良优美、形式新颖多样的,适应网络传播特性、贴近人们生活、满足人们需要的大量优秀文化产品来占领网络空间,挤兑劣质文化产品的生存空间,实现优良网络文化环境对人民情感取向的正确引导。其二,调控网络舆论环境的稳定性。“后真相”时代加剧了人们“弱事实—强情绪”的表达方式,圈层化发展带来的群体极化使网络协商空间中舆论极化,任何议题都可以轻易引发观点对立和情感冲突,极端情绪也由此产生。因而政府应联合企事业单位和网络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了解舆论动向和民意倾向,采用技术手段过滤和防范网络信息中的虚假、恶意或违法内容,屏蔽网络意见领袖带有不良倾向和煽动情绪的言论。官方媒体应积极发声回应社会关切,对网络热点议题进行正向引导,及时呈现事实真相,加强对重要事件的正面解读和宣传,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主导权,创造稳定和谐、价值正确的网络舆论环境。
在健康、正向的网络生存环境塑造下,人们以平和社会心态为主导进行友善的对话和交往,理性的情绪产生、控制和表达,和谐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共享,从而在充盈个体情感世界的同时,传播和弘扬社会情感的正面价值,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情感基础。
(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认同心态,厚植人民思想的价值底色
思想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个体思想世界因受到教育、环境、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但社会秩序的建立要求人们拥有稳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政治倾向性的共识思想基础。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过程,认知和情感要从感性精神要素转变为理性思想内涵,需要以对认知对象的理解、认可和内化的正向性认同心态为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作为一种主观精神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之后上升为客观精神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是涵养人民思想世界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情感,能以精神纽带的形式打破个体精神世界的独立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活人们的情感共鸣,凝聚人们的价值共识,培育文化认同心态的同时构建人们的思想世界。
其一,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个体思想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思想的科学性即个体在对正确理论知识吸收和转化的基础上保持思考的理性状态,但一味追求用理性的头脑和真理解决问题,只会造成思维模式的僵化、机械化和工具理性的膨胀。个体思想的建构既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又要秉持价值性的追求。因此,用科学的、完备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灌溉人们的思想土壤,培养批判的、独立的思维方式的同时,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利用数字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实践,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丰厚中华伦理道德、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来浸润人们的心灵,调节人们的行为。在形成认同心态的基础上,引领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构建价值理性,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共识,为对人民主体地位、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终极解放的价值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其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个体思想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个体依靠思想这个精神中枢支配行动、融入群体、适应社会,思想既需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不断发展,在持续更新的过程中保持时代性、先锋性和超越性,也应在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有其共通性,刻有民族色彩和印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因此,要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分,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结晶作为个体思想的文化内核,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个体思想发展与国家发展需要相契合、紧随时代脚步、紧握时代脉搏提供深厚的文化沃土。
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思想沃土。人们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成,用中华文化浸润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引发情感共鸣、实现价值体认、找到精神归属,从而通过文化认同,达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生成拥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同心态。在这一心态的引导下,个体容易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需要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筑牢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坚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遵循。只有使个体思想世界真正根植于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文化的土壤,才能同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作斗争,为建立社会共识,凝聚精神力量提供思想基础。
(四)完善信仰教育体制机制,培育理性心态,构筑人民坚定的信仰体系
信仰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层次和最稳固要素,其形成树立和发展演进较为缓慢和艰难,因而人们信仰世界的构筑是一项终身的精神活动。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迷惑着人们的思想,造成心态上的消极和否定、信仰上的缺失和迷失,是个体在精神领域的需求性危机。因此,通过重视信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完善信仰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培育作为和谐心态核心构成部分的、客观的、科学的、稳定的理性心态,作用于人民信仰世界的建设和坚守是人民精神世界丰富的必要阶段。要构筑个体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公共价值逻辑为依托,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精神性特质为指引的立体的、全面的信仰体系,使其在民族信仰多样、世俗信仰多元交织的社会环境中,应对多元文化并行共存、多样社会思潮交织碰撞、多种价值观念良莠不齐的思想冲击时,可以坚守理想信念,坚定前进方向。
其一,坚持信仰教育内容的时代化和系统性。信仰作为意识上层建筑受到社会生产、实践水平的制约,其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更新。信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人们的信仰构筑应与时代同步、与国家需要、与社会共识相适应。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内核,结合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仰教育内容的方向是确定的,层面是多样的。在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共识的基础上,信仰教育要以构建生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等完整的信仰体系为目标。通过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伦理道德和实践能力,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自我发现,实现个体目标和方向的确定、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遵循、心灵的深度和平静,以开放包容、多元化、系统化的信仰教育内容帮助个体形成生活各方面、各领域的坚定理想信念。其二,坚持信仰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和持续性。要提高信仰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推进信仰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贯通青少年成长的每一阶段。要关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信仰追求和心理状态,建立数字化平台丰富在线学习资源,开展信仰教育学习和思想沟通交流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机会,以适应不同阶段和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信仰教育体系规划。除此之外,信仰教育的过程应克服传统压迫式、强制式、灌输式和任务式的教育理念,遵循信仰的生成规律。要制定与信仰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和实施标准,实施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同时建立信仰教育的评价反馈体系,以规范性、科学性的信仰教育活动提高信仰建构的实效性。
理性心态作为社会心态和谐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是应对“躺平”“佛系”等消极思潮,勇于面对人生困难和挑战,找寻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健康心理状态。通过信仰教育这一持久的、恒常的政治活动,使人们不断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汲取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和力量之源,推进人们以理性心态为个体精神世界的心理导向,以信仰为旗帜引领,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效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带来的信仰西化、信仰弱化的冲击,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TheMentalityDimensionofEnriching
People’sSpiritualWorld
LIDongpo,LIYou
Abstract:Theproposaloftheconceptofenrichingthepeople’sspiritualworldreflectstheconcernforpeople’sspirituallifeandthedevelopmentofsocialspiritualcivilization.Thespiritualworldofhumanbeingsisanindependentdevelopmentofindividualconsciousnesscorrespondingtotheobjectivematerialworldonthebasisofthepsychologicalworld.Mentality,astheexternalmanifestationofanindividual’spsychologicalworld,reflectsthechangesinthespiritualworldandinfluencestheconstructionofthespiritualworld.Fromtheperspectiveofthementalitydimension,anindividual’sspiritualworldiscomposedoffouressentialelements:cognition,emotion,thought,andbelief.Itsconstructionandenrichmentshouldtakementalityasthepsychologicalfoundation,thecultivationofaharmoniousmentalityastheculturalstartingpoint,andtheconstructionofaconsensusorderastheultimategoal.Throughthepathchoicesofpopularizingscientifictheoreticalknowledge,creatingacleananduprightonlineenvironment,promotingexcellentChineseculture,andbuildingabeliefeducationmechanism,bycultivatingaharmoniousmentalitythatispositive,peaceful,approving,andrationalasthepsychologicalbridge,wecanenrichthepeople’sspiritualworld,therebypromotingthefreeandall-rounddevelopmentofhumanbeingsandthecommonprosperityofspiritualcivilization.
Keywords:enrichingthepeople’sspiritualworld;socialmentality;idealandbelief;commonprosperityofmentallives
Abouttheauthor:LIDongpo,DeputyDeanoftheSchoolofMarxismatLanzhouUniversity,ProfessorandDoctoralSupervisor,DeputyDirectorof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Center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theMinistryofEducationatLanzhouUniversity,specialistinMarxisttheoryandthetheoryandpractic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LIYou,Master’sDegreeCandidateattheSchoolofMarxismatLanzhou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