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定位、路径选择与辩证原则
2024-12-18彭冰冰郑佳悦
[摘要]红色资源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更是伟大革命精神和崇高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这些资源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奠定意识形态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坚实价值支撑、筑牢国家文化安全防线。基于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红色引领、开展全民红色文化教育、发展红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具体实践路径,全面赋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历史性与现实性相呼应、守正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交融等辩证原则。如此,才能提升红色资源的利用效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红色资源;文化强国;红色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守正创新
[作者简介]彭冰冰: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红色文化;郑佳悦: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4.008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包括了物质形态的历史遗存,如革命遗址、纪念场所等,也涵盖了非物质形态的精神财富,如革命精神、思想文化等。习近平反复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8.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红色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用好红色资源有利于“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N].人民日报,2024-10-29(1).。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红色资源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红色资源在价值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参见:刘燕,李治勇.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4):78-80.参见:辛艺萱,盛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2(7):3-8.;二是聚焦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等问题开展研究参见:李淼磊,周刚志.红色资源旅游开发的内涵、问题及法治化路径[J].北京社会科学,2023(3):111-118.参见:杜涛,白凯,黄清燕,等.红色旅游资源的社会建构与核心价值[J].旅游学刊,2022(7):16-26.,三是阐明在数智化背景下,如何创新红色资源传播的路径与载体,更好呈现党史记忆与国家精神参见:徐玲英,童兵.媒介化视域下红色资源的创新传播[J].当代传播,2022(2):17-20.参见:彭庆红,孙晓丹.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的路径与梯度[J].档案学通讯,2022(4):10-16.。总体上看,关于利用红色资源加强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主要是发表在报纸上的理论文章和实践总结,缺乏比较深入的学理探讨。本文在阐明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赋能路径与辩证原则,旨在揭示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一红色资源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定位
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红色资源不仅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还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资源的人民性底蕴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支撑。红色资源筑牢了国家文化安全防线,有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彭冰冰,郑佳悦:红色资源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定位、路径选择与辩证原则《文化软实力》2024年第4期
(一)红色资源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意识形态基础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革命精神,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与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而且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独特成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旗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结合中国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红色资源作为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和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传播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和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渗透着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掘和弘扬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和革命信念,有助于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主义的科学真理与崇高价值追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与理论素养,进而激发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与动力。红色资源不仅在理论认知层面深化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要性的认识,在价值认同维度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共鸣,而且在实践层面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与创新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并广泛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力量。
(二)红色资源为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文化强国建设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动能。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8.红色资源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在创建红色政权、开辟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以鲜血和生命诠释的爱国情怀。正是这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情感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撑其跨越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历程。通过参观革命遗址、聆听红色故事、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途径重温革命历史,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的认知与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这一过程不仅坚定了人们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崇高信念,更极大地鼓舞了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决心。红色资源不仅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更体现了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等,这些精神可以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将精神动力转化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三)红色资源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价值支撑
人民性是红色资源的鲜明标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红色资源的产生深深植根人民群众的沃土,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真实写照。每一次历史变革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每一次文化创造都镌刻着人民群众的辛勤与汗水。回溯历史,人民群众的流血牺牲与无私奉献为红色资源的孕育提供了丰沃土壤;着眼现实,正是通过人民群众的传承和弘扬,红色资源得以延续其生命力并持续发展。红色资源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无论是“半条被子”故事中共产党人宁可自己受冻也不愿百姓受苦的为民情怀,抑或是“红军碗”故事中重如泰山的庄严承诺以及红军长征中军民互助的深厚情谊,无一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立场。红色资源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人民疾苦、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的原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红色资源全面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确保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源于人民、服务人民,并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文化成果的共享。
(四)红色资源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国家文化安全防线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局势错综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文化渗透和西方价值观的输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习近平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8.这一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红色资源在国家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自觉意识。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与延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红色资源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红色资源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崇高品质,还深度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指导方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红色资源在国家文化安全中的基础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继续推动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不断解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通过采用符合大众审美倾向与认知接受规律的方式,将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革命历史脉络、英雄模范事迹以及革命精神实质进行精准提炼与有效传播,不仅促进了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先进性的深刻认识,还有效激发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与责任感。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与强烈认同。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不仅是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充分肯定,更是与国家发展道路、价值观念与民族精神的深刻共鸣。
二红色资源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文化强国建设对于推动国家整体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红色资源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必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积极创新运用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元文化元素,打造新颖、生动的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充分释放其在意识形态构建、价值引导、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一)强化红色引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8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红色引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第一,以党史宣传为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宣讲活动,确保宣讲活动既能覆盖广泛的社会群体,又能深入细致地触及人心;积极开发多样化、高质量的党史精品课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及知识与情感的交汇,以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红色资源构建多维度、全方位、无死角的宣讲体系,确保党史理论宣传能够深入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党史知识的普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第二,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与影响力。当前,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等数智化技术,正为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开辟新路径与广阔空间。这些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与交互式体验环境,使受众能在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场景中深切体会历史,进而在情感与思想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更为深刻的共鸣与认同。因此,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运用新媒体技术革新红色资源的呈现方式,让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及革命精神以更生动、直观且互动的形式呈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相连,从而实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实践。第三,构建强大的红色主题媒体矩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这一矩阵应深度融合并充分利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报纸、杂志等多种形态的媒体渠道,形成一个多维度、全方位、互为支撑的传播网络。通过该网络全面、深入、系统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与重大价值,确保其在不同平台、不同受众中都能得到准确、生动的传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贴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人心,从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讲好红色故事,开展全民红色文化教育
习近平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1.讲好红色故事,开展全民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将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社会层面的制度保障以及个人层面的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第一,国家层面应制定战略规划,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加大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制定红色文化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有序开展,培养一批懂红色文化、会讲红色故事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体系,确保教育质量;加强对红色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发挥其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第二,社会层面应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教育领域,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邓小平说:“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5.可以开展红色主题班会、红色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应当鼓励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例如,社区可以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电影放映周等活动;企业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红色旅游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红色文化寻访、红色志愿服务等项目,使社会各界都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实践。第三,个人层面应当主动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影视、学习红色歌谣等方式,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并将理论层面的感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例如,参加红色志愿服务、红色文化宣讲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分享红色故事,传播正能量。只有通过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加深入人心,红色文化得以弘扬光大,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三)活化红色资源,发展公益性红色文化事业
构建一个广泛惠及民众、兼具公平性与普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举措,它对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活化与利用红色资源是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大力发展公益性红色文化事业。各地方政府应当对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通过建立红色数字图书馆、创作红色艺术作品以及举办各类红色晚会,使人民群众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第二,提升红色展馆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陈列馆、红色艺术馆、红色博物馆以及基层红色文化活动中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不断提高公益性红色文化事业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以此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确保红色展馆的日常维护、展品更新以及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第三,推动实现红色资源的联动共享。红色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但各个地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程度不一致。可以通过加强公益性红色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联动与合作,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网络。例如,举办联合展览、线上展会等大型活动,打破地域限制,扩大红色文化覆盖面,增加受众群体。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举办红色主题讲座、文艺演出、情景剧互动体验等活动,实现红色文化的普及与大众化,进一步推动公益性红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丰富红色文创,提升红色文化产业效益
“从狭义上来看,文创理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其核心特征是创新与跨界,以一个更广阔、更多维的视角推动文化发展。从广义上来看,文创理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其核心特征是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元素和带动力的新发展模式,以文化创意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以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标,打造‘乐经济’与‘暖发展’。”胡钰.文创理论与中华文化创造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将红色资源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研发具有教育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文创产品,不仅有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精神需求,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消费者的意识形态认同。第一,深入开发红色文创产品。通过创意设计,将红色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实用功能深度融合,开发出既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实用功能,如以革命历史为背景的文具、服饰、家居用品等,均可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生动载体。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更能够凸显产品的地域性和独特性,进一步提升其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第二,精心打造红色IP形象。在深入把握红色资源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提炼核心元素,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感的红色IP形象。为红色IP形象构建丰富的故事背景,使其更加立体、生动,并通过动画、影视、文创产品等多元化传播方式,让红色IP形象深入人心,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第三,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条。将红色文创与旅游、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紧密融合,打造集文化传承、经济效益、社会影响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全面提升红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注重促进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积极互动,激发消费者自主学习与接受红色文化的内在动力,自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总之,红色文创产品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体,不仅承载着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更驱动着经济的增长。
三红色资源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辩证原则
红色资源赋能文化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弘扬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弘扬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回溯历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根源与精髓。红色文化诞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动体现,是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刻诠释,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导向。回顾党的光辉历程,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能够使人们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立足现实,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与传播途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载体,通过其精神形态、物质形态及制度形态,紧密结合现实社会的文化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独具特色的中国话语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将抽象的理论表达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符号陈述,能够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总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割裂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若仅仅从历史的维度中剥离出来,只聚焦于现实层面,那么红色文化将失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血脉延续;反之,若一味沉溺于历史的追溯而忽略现实的滋养与创新,那么红色文化也会失去其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在弘扬红色文化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既要回望历史、传承基因,又要立足现实、创新发展。
(二)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发挥融媒体优势,拓展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则。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这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深刻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既要坚守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与本质内容,又要勇于创新,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一方面,守正,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根基。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铸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融媒体传播中,必须始终突出红色这个主题,坚定不移地传承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确保其内容不变色、不变味。要坚守红色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和价值导向性,避免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歪曲、虚化或娱乐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创新,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动力。必须加强媒介融合,打造红色文化数字传播矩阵。通过发挥新兴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结合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传播模式,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可以让红色文化的表达更加生动、具象,提高其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引导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传播手段上,更体现在对红色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创意呈现上。融媒体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实现红色文化记忆的基层拓展和延伸。通过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的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加接地气、有温度,从而增强受众的黏性和认同感。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推动红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着重指出要健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机制,旨在促进两者的繁荣发展,以此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并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因此,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动红色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一方面,要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通过整合高校、党校、社科院、科研机构等学术力量,深化红色文化的学理性研究和阐释,不断完善红色文化的学科架构。不仅要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还要关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结合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重视角,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红色文化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为红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导向。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红色资源的开发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展示和宣传上,而应通过创意转化,将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中。同时,要打造联结、互动、共生的红色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的机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红色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应积极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社会各界则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总之,既要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又要关注实践转化的有效和可持续,不断完善和发展红色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四)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加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国家文化的独立性,成为每个国家和执政党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又要寻找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共同点和共鸣点,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坚持维护红色文化的民族性。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性是其独特魅力和生命力的源泉。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红色文化的民族性,就是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面对文明冲突论的狭隘视角、文化霸权主义的强势压迫以及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偏颇论调,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走向世界。这不仅是提升红色文化全球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90.因此,要注重提炼红色文化中的共同价值,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这些价值是跨越国界、超越民族的,能够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共鸣。同时,要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对外传播体系,展示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总之,既要坚守红色文化的民族性根基,又要积极拓展其世界性视野;既要加强国内传承与弘扬,又要注重国际交流与融合。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能够向世界呈现中国风范与中国风格,更能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其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红色资源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更是伟大革命精神和崇高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这些资源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坚定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强化红色引领、开展全民红色文化教育、开发红色文创资源等路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红色资源,不仅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还能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方法论参考和实践经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实践中遵循历史性与现实性相呼应、守正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交融等辩证原则,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TheValueOrientation,PathSelectionandDialecticalPrincipleofRedResourcestoEnabletheConstructionofaStrongCulturalCountry
PENGBingbing,ZHENGJiayue
Abstract:Redresourcesnotonlycarryprofoundhistoricalmemoriesbutalsoembodytheconcentratedexpressionofgreatrevolutionaryspiritandnoblevaluepursuits.Theseresourceslaytheideologicalfoundationfortheconstructionofapowerfulculturalnationinthenewera,gatherstrongspiritualpower,providesolidvaluesupport,andestablishastrongdefensefornationalculturalsecurity.Basedontheuniquevalueofredresources,amulti-dimensionalandmulti-levelpracticalpathcanbeadoptedtofullyempowertheconstructionofapowerfulculturalnationinthenewerabypromotingrevolutionaryspirit,carryingoutnationwideredculturaleducation,anddevelopingtheredculturalcauseandindustry.Inthisprocess,itisessentialtofollowdialecticalprinciplessuchasthecorrespondencebetweenhistoricalandpracticalaspects,thecombinationoforthodoxyandinnovation,theunity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aspects,andtheintegrationofnationalandglobalperspectives.Onlyinthiswaycantheutilizationefficiencyofredresourcesbeimprovedandtheconstructionofapowerfulsocialistculturalnationbepromoted.
Keywords:RedResources;toconstructastrongculturalcountry;redcultureeducation;ideology;upholdfundamentalprinciplesandbreaknewground
Abouttheauthor:PENGBingbing,professorofMarxistSchoolofJiaxingUniversity,specialistinMarxistphilosophyandredculture.ZHENGJiayue,master’sgraduatestudentofMarxistSchoolofJiaxing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