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探析

2024-12-18相雅芳

文化软实力 2024年4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视野宏大、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从本体层面来看,“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认识论层面,“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论断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特性,以新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以系统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生产力、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答了如何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以及发展归宿等问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价值立场和评判标准。因此,从哲学视角科学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

[作者简介]相雅芳: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4.002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正需新的理念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习近平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论断,形成了内容完整、视野宏大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生态问题,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之问

从哲学意义上谈论生态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本体论的问题,因为“撇开本体论,单纯地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哲学研究必然变成‘无根的浮萍’,它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铺张得越开,就越显得肤浅”俞吾金.俞吾金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5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命共同体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自然生命共同体”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论断,构建了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张云飞.“生命共同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奠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30.。

(一)以“自然生命共同体”展现自然本体

人的生命存在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生态哲学领域研究的基础性问题,涉及人类如何认识自然生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有两层内涵: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自然生命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生态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从生态哲学领域来看,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认为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有研究报告曾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的生命都有赖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命运与自然生态密切相关。大自然是一个生态整体,人类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依靠单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去解决生态问题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自然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自然的价值,西方生态学社会主义者认为自然的内在价值属于非商品化的属性,要从自然本性出发而不是为了自然价值去认定自然界,这不是一个单纯价值论问题,而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不同学派围绕自然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无论是深层生态学明确自然的价值,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关注自然的内在价值,这都为科学理解自然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以生态学社会主义来确定生态文明的哲学根基并不科学,科学回答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正本清源,这是厘清生态文明本体问题的前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本体关系,又依据自然的本体地位确定了生态文明的哲学根基。

相雅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探析《文化软实力》2024年第4期

从生态学来看,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要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尤其是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生产以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作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工业文化是高扬人的理性而弱化自然意义的社会形态,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人对自然规律及自然价值的忽视,而以资本逻辑对自然的肢解更是人类失去自然的过程,这样的价值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体关系。20世纪60年代,习近平在梁家河当知青时就开始关注农村及农民问题。为了改善农村生活面貌和解决农民做饭、用水、取暖照明等生活问题,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泥坝、打造农具、修建沼气池,等等。正是他的农村生活经历,让他认识到土地与农民的重要价值。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在深入了解正定的发展情况后,提出了“半城郊型”的发展模式,强调要综合利用周边城市优势与正定的资源优势,并且指出不能只开发资源,还要考虑保护和培植资源,干部要认识到农业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参见: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37.。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在宁德调研时指出,要走大农业的路子,实施绿色工程,使生态资源具有经济效益;他还指出:“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变劣势为优势,推动长汀经济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示把长汀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县”——习近平在福建(二十五)[N].学习时报,2020-08-12(3).2013年11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85.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认为自然本身内部要素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要统一保护、统一修护以及综合治理。总之,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本体论的重要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的当代性转换,为新时代遵循自然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支撑。

(二)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彰显生命本体

全部自然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人的感性活动在不断地对自然的存在作出本体的证明。自然是作为人存在的生命活动的对象而存在的,没有人类的自然是未完成的自然。所谓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的权利,承认大自然的主体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存在的理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进行深入讨论;认为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繁衍生息的基础,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整体,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界,这种改造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人通过劳动的方式开展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刘纲纪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抛开本体论,它是对以物质的自然界为基础的本体论进行的深刻的论述,因为从本体论来看,人类历史的本源、始基就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生产实践参见: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7.。自然的存在和人的存在是相互统一的,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成为人类真正的本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准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现实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奋力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可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因此,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治理的方式都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构了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是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原创性发展。所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即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的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以中国视角、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体现的一种关于当代人类社会生态环境治理议题的主体性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表达参见: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3):16.,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一方面,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要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具有内在整体性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要坚持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完整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要保障好生态能源,治理好环境污染,建设好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明确了“人—自然共生本体论”陈学明.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4(8):5.,以整体的视角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推动了21世纪生态哲学的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之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特性,围绕永续发展,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论断,以新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内涵。

(一)以“永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目标

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何以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在20世纪70年代,《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经济发展与增长模式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对人类发展造成严重的危机。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时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自由主义发展观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之上,从人类认识主体来看,人类通过劳动过程实现资源价值的转化,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实现了生态客体对生态主体的价值转换。但是,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的价值实现是有限度的,如果不顾及自然本身的价值将会威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纵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人类的共同利益,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难以引领人类的文明发展。从流行病的事例来看,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使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人由于居住环境阴暗潮湿,导致传染病爆发。马克思目睹了欧洲瘟疫横行的状况,“大大小小的医院挤满了寒热病患者和饿得奄奄一息的人,饿死已成为天天发生的常见现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60.。因此,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逐利性,从阶级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而革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吸取西方工业文明的经验教训,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满足了人民的生态需求,更构建了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发展观。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不能仅仅从生态保护的视角来看待生态问题,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要围绕人民生态需求制定一系列保障生态的政策制度,将生态需要作为最主要的民生工程,有效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在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要规划好雄安新区发展的千年大计,从人类发展的长远目标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质量为导向,搞好“千年秀林”。他多次强调:“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4.由此可以认为,永续发展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大观点,它以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价值追求,确立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价值取向,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一种新的绿色发展观,也是一种连接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观,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认识论

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盲目认为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并不密切,认为自然生态只具有利用价值而缺少经济效益,生产力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对立的。习近平突破传统经济发展观念,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非对立关系。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69-170.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思维方式,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缺少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只是一味地索取资源;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保住绿水青山,但是,这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资源的重要价值,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成为重要的生态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协同发展,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提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4.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出现的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归根到底是没有认清自然资源的价值而只注重经济发展,如果人类失去了绿水青山就是失去了人类存在的基础。因此,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3.,要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绿色生产力作用,探索出一条保护自然资源、重视自然价值的科学道路。

(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文明也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自然史与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应当对人类历史从长远的、整体的视角来考察。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是区分启蒙时代和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评判并赋予社会发展以前进动力。然而,现代文明追求的秩序是理性建构的人类社会,“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1.正是这样,一些古代的文明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在人类发展中逐渐消失,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细亚如今已变成不毛之地。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提供生存的基础,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撒哈拉文明等古文明的衰亡验证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自然生态是决定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恩格斯曾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利用会遭受自然的报复,从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然而,西方的文明展现给人类的是工业文明,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正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我们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形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4.,诠释了新时代“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将自然生态与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尤其是进入21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到底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建设重要的议题。回归经典文本,我们看到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提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生态建设进行过深刻思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剖析了工业生产对劳动者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以利益为核心的生产体系通过大量生产、消费制造大量排泄物,“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8.,只有推翻私有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虽然创造了丰富生产力,但是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89.。因此,在面对生态环境的挑战时,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总体布局,设立“南南援助基金”“丝绸基金”等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62.习近平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44.这展现了一种充满正义又着眼长远发展的新观念,彰显了一种正确的生态取向、价值诉求、发展愿景。鉴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认识论的视角全面认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将生态文明放在社会发展的整体视野中认识生态问题,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之论

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1.生态治理的工作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是维持自然平衡的基础。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将政府的政绩考核、企业的绿色生产和人民的生态意识等方面统筹考量,坚持以发展生态生产力为评判标准,以制度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一)以系统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认为要从社会有机体的视角把握人—自然—社会之间的整体关系,从生产关系中确认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发展不能忽视自然的价值,在对待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然而,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征服和控制自然实现资本的积累,造成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为了实现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对立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不能回避的重要的议题,要认识到生态的整体性,在遵守自然规律前提下发挥人的能动性,在生态建设中以整体的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事实上,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58.这里就提到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坚持系统思维对于源头防治至关重要,要以抓系统工程的思路保护好一个区域的生态平衡,把区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来考量。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习近平多次以“命脉”一词形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充分体现了生态要素的系统性,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如果顾此失彼,最终只会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7.正是因为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面对生态问题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坚持整体把控、统筹规划,将生态治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解决,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整体的、系统的视角精准布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自然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层面实现了理论创新,纠正了以前单一性的治理方式,实现了生态治理制度化、法治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方向。

(二)以发展生态生产力作为评判标准

自然生产力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良好的自然条件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包含自然价值和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生态价值的实现也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劳动者、劳动资源都离不开自然要素,自然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自然力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经济价值时展现出重要的价值功能。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生产力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虽然生产力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却建立在对自然生产力的破坏基础之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科学地回答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明确了自然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特殊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具有一致性,从生产力的视角厘清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生产力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他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0.这就明确了绿水青山作为生产力的经济优势,改变了对传统生产力的认识误区,为正确处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标准。

(三)以制度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方生态现代化道路是一种维护剩余价值的绿色资本主义理论和模式,将问题定位在引导生产与消费上,独立于所建立的政治体制之外。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道路,是依靠制度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不少,但是管理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原因在于政策落实的力度不够。为了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习近平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加强源头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6.。其实,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大力推动生态建省,对“自然休养”“生态补偿”等进行了改革探索。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筼筜湖治理、木兰溪治理,使生态优势成为福建的重要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强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11.2020年,习近平在全国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74.。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来到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在听取当地的生态保护汇报工作后,他指出再滥采乱挖不仅要问责,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仅如此,为了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国务院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等措施,以更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生态治理能力。2018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让绿色发展理念目标更明确,责任更清晰。由此,我国在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实质进展。根据《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公民在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选择低碳出行、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等生态行为领域践行度较高。总体上,公民的生态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推动了美丽中国建设。然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不只是精神意识上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到具体实践。要通过“四梁八柱”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生态红线,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让生态保护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调“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3).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进一步发挥制度上的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治理体系,强化制度和法治执行力,引导公众的生态审美观念,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让21世纪的生态哲学思想绽放新生。

ExploringthePhilosophicalImplicationsofXIJinpingThoughtonEco-Civilization

XIANGYafang

Abstract:XIJinpingThoughtonEco-Civilizationisascientificsystemwithabroadvisionandrichcontent,containingprofoundphilosophicalunderpinnings.Fromanontologicalperspective,theconceptsof“naturallifecommunity”,“humanandnatureareacommunityoflife”,and“mountains,waters,forests,fields,lakes,andgrassesareacommunityoflife”laythephilosophicalontologicalfoundationforsocialistecologicalcivilization.Ontheepistemologicallevel,statementssuchas“ecologicalprosperityleadstocivilizationprosperity,ecologicaldeclineleadstocivilizationdecline”and“greenmountainsandclearwatersareasvaluableasmountainsofgoldandsilver”adheretothepracticalcharacteristicsofMarxismintransformingtheworld,enrichingthecontemporaryconnotationandpracticalvalueofMarxistecologicalphilosophywithnewunderstanding.Onthemethodologicallevel,XIJinpingThoughtonEco-Civilizationengagesinrationalphilosophicalreflec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addressinghowtodevelop,howtoachievedevelopment,andthedestinationofdevelopmentthroughpromot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protectingecologicalproductivity,andachieving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manandnaturethroughsystematicgovernance.Thisprovidesascientificvaluestandpointandevaluationcriteriafor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thenewera.Therefore,scientificallyunderstandingandgraspingXiJinpingThoughtonEco-Civilizationfromaphilosophicalperspectiveis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orachieving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manandnatureand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XIJinpingThoughtonEco-Civilization;Marxistecologicalphilosophy;communityofnaturallives;harmonyandsymbiosis

Abouttheauthor:XIANGYafang,associateprofessorofMarxismSchoolofDonghuaUniversity,specialistinMarxisttheoryandecologicalphilosophythought.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