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2016-03-03郑爱花

2016年1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生态伦理绿色发展

郑爱花

摘 要: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这是十三五规划的新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就要在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不断强化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最终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和谐共生

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这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再认识和发展理念的再完善,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以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切入点、以强化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为关键点、以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落脚点。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切入点: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

所谓生态价值观,就是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生态转型,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需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段,在“润物无声”之持久教育、引导和示范中,让全体社会成员逐步树立起来,并自觉践行。

(一)营造氛围,培育生态价值观教育新理念。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类新兴媒体,传递主流价值的生态教育理念;通过表彰和奖励生态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形成学习先进、爱护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生态文明征信系统,提高约束力和惩戒力,让生态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二)强化服务,提供生态价值观教育新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们心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奖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真正让志愿服务进入社区、深入乡村、深入家庭,让志愿服务成为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打造基地,构建生态价值观教育新平台。要充分发挥好各地区的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场所重要作用,让这些场所成为培育和实践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基地,实现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给观众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四)弘扬传统,赋予生态价值观教育新内涵。早自先秦始,中国的先哲们就提出“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等生态道德思想。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努力挖掘其思想价值,梳理并提炼其生态文化精华,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点:强化生态伦理道德建设

生态伦理道德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谓生态伦理道德,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去开发、利用、分配与消费自然资源的活动应当遵从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指引作用,加快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宣传的体系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激发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为绿色发展的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一)加快构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新格局。整合各方面力量,要尽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企业明责、社团助力、公众参与”的新格局,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体系。要逐步让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社区,推动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同时,要拓宽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渠道,让保护生态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一种城市文化。

(二)健全社会组织生态伦理道德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性行为,而基层民众是生态环境破坏的最直接的、最大和最终的受害者。因此,应发挥基层群团组织、包括环保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鼓励他们将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作为自身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让生态伦理道德规范成为其组织章程的重要部分,以此引导广大成员在各项活动自觉“重生态,讲环保”,并不断转化为约束自身行动内在道德力量;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生态保护行动,广泛地监督各种生态环境破坏行为,进而推动全社会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不断提高。

(三)推进生态伦理道德“三进”活动持续开展。创新活动载体,让生态伦理道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是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社团组织,精心开展校园生态伦理道德实践活动,把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企业,应将生态伦理道德贯注于所有经济活动之中。通过制定企业生态伦理道德建设发展目标、明确生态伦理道德规范内涵的方式、细化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生态要求、增加企业岗位绩效考核中生态保护权重等方式,让员工不断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进而形成生态伦理自觉。在社区,通过社区环保宣传栏(牌)、楼门(道)文化和环境教育馆建设,家庭碳排放调查和生态文化展示,积极向居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居民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积极投身节能减排行动,提升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创建水平。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落脚点: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就是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一)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一是引导生产,大力开发绿色产品。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人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通过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生产绿色产品的能力。二是加强监管,整顿规范绿色市场。一方面,要加紧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绿色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制度及其生产和销售法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加强市场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求政府进行税收制度改革,增加生态税,对绿色产业加以扶持。

(二)形成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一是提倡节约,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形式多样地向人们推广普及环保和绿色消费知识,提高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树立起绿色消费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倡导全民节约,倡导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经济、简单、实用、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二是共同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形成绿色消费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形成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绿色出行”是一种既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的出行方式,体现的是一种负责的生活态度,一种高尚的公民道德,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树立绿色出行理念,就需要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就不坐机动车,能坐小排放量车不坐大排放量车;能坐公交车不坐专车,人人争做绿色出行的宣传者、倡导者和推广者,让我们的家园多一片蓝天,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党校万州分校)

参考文献:

[1] 尹保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J].理论月刊,2004(12).

[2] 曹孟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伦理的实践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1.

[3] 杨光生 李伟萍 祝坤.构建生态社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生态伦理绿色发展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