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数学中年级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2024-12-15梁燕芳

考试周刊 2024年46期
关键词:中年级运算能力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还要重视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成长,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农村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通过实现“用算”结合,可以改善学生运算学习体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运算的规则和运算知识的运用方法,实现学用合一,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对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开展“用算”结合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用算结合;运算能力;中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112-03

作者简介:梁燕芳(1974~),女,汉族,广东清远人,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同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中年级学生正处在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在农村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学生对运算不感兴趣、运算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给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用算”结合是指教师在运算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运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运算知识的本质,同时可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用算”结合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运算产生充足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实践探索,积极推进“用算”结合的实现。

一、立足真实情境,提升运算兴趣

运算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运算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影响学生对运算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用算”结合的思想,创设富有实践性和启发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的情境来探索数学运算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问题解决思路,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对运算知识的探索兴趣。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借助生活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首先,教师借助图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超市中的一些货物,并且对学生进行语言引导:这里有一包卫生纸和一箱汽水,价格分别是19元和34元,如果要全部购买,需要花费多少钱?在学生得到了正确答案之后,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已知一卷卫生纸的价格是1.9元,一瓶汽水的价格是3.4元,那么购买一卷卫生纸和一瓶汽水要花费多少钱?对提出的新问题,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交流讨论。在题目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想到了转化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将1.9元转化为19角”和“将3.4元转化为34角”的方式,得到了以角为单位的正确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对前后两次运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促使学生对小数运算的方法产生猜想,思考是否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加法存在一致性,并且联系“元”和“角”之间的关系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此,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让学生对运算的知识产生充足的好奇心。

二、关注过程体验,加深算法理解

在以往的农村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存在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结论的获取,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导致学生对运算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此,教师有必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在中年级运算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基于“用算”结合的内涵,借助多样化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算理算法的探索,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等相关知识,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的知识。但是由于因数位数的增加,学生也会面临计算难度上升的问题,影响学生运算的知识性。并且,部分学生在运算知识的学习中也会出现难以正确理解不同乘法运算之间关联的问题,给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分数方面的知识带来阻碍。对此,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某个人要从某个城市乘坐火车去北京,中间花费了12个小时,火车每个小时大概可以行驶138千米,那么这个城市到达北京大概有多远?对这个问题,你可以获得哪些已知的条件?能够怎样列式子去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之后,教师让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列出了“12×138=”这个式子,并且使用“12个138千米”来描述这个式子的含义。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使用估算的方式来分析这个式子的结果,并且让学生对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对比,想一想哪一种估算方法更加合理以及高效,说一说为什么,促使学生形成优化的数学思想。之后,再让学生借用之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学习经验,使用列竖式的方式来计算“12×138=”这个式子,在学生自主列出竖式之后,教师邀请几个学生上台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算法和算理,说一说每一个步骤的含义。接下来,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虽然不同学生的说法不同,但是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用到了“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这个算理,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去回顾之前的估算过程,再一次分析哪一种估算方式更加合理,让学生可以结合乘法运算中位数的不同意义来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此,通过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运算知识的理解,并且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来探索新的内容,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优化,促使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丰富运算方式,发展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使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逐渐实现“用算”结合。教师要改变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大量运算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运算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运算知识学习的乐趣。

(一)重视学生差异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运算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获得不断的发展,逐步提升学生的运算水平。教师要加强对学情的分析,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而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运算律”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知识,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简便运算的能力。对四年级学生来讲,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运算知识,但是在学习简便运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是容易出现较多的问题,包括不知道如何去括号、不懂得如何按照顺序来进行运算等。此外,还有学生存在缺少简便运算意识的问题,在运算中难以主动运算自己掌握的新知识,等等。对此,教师结合对不同学生认知特点的认识,实施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

对缺少简便运算意识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比训练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将简便运算的结果和正常运算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简便运算的优势,提升学生对简便运算的兴趣。

对思维缺少严谨性的学生,教师在运算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运算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运算方式,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运算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简便运算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认知拓展,让学生应用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加法运算律等知识,为学生数学运算知识的深入探索奠定好基础。

如此,通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科学的引导,更好地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二)培养运算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农村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采取灌输式的手段,导致学生对数学运算产生消极的印象,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算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数学运算的乐趣、收获运算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趣味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运算的兴趣,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状态。

例如,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了自由运算的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多个运算题目,包括“小狗熊带了100元到商店里面购物,买绘本花费了13.4元,买钢笔花了34.5元,那么还剩下多少钱”等。在观察到题目之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解决问题,包括口算、心算、笔算、估算等。在学生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邀请部分学生来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实施激励性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运算的成就感。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相互出题”的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到的小数加减知识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一道题目,写在纸上。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换题目,解答其他人出的题目,说一说自己找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如此,通过在运算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寓教于乐的环境,能够更好地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运算活动中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生活实践,强化运算素养

在“用算”结合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增强数学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可以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可以形成生活化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尝试解决如下的问题:现在,假设我们要举办一次联欢晚会,让你来负责晚会上大家的饮料、瓜子、水果等,你如何来完成任务?假设班级中一共有50个人,可以使用的金额为200元,制订一个计划,让大家可以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展开调查和分析,搜集各种商品的价格,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数量合适的商品,运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如此,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并且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学生完成生活实践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展示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制订的方案,并且说一说这份方案的合理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形成开放的运算思维。

五、结论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运算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积极应用中体会到运算的魅力,培养农村学生的运算能力。“用算”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数学运算体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运算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真实情境创设、丰富运算方式等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用算”结合中搭建起完善的运算知识框架,理解运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革.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路径[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40(2):48-51.

[2]刘丰.构建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四要素”模型[J].湖南教育(B版),2024(6):52-53.

[3]罗礼红.指向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单元教学思考[J].辽宁教育,2024(11):24-27.

[4]李文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4(6):51-53.

猜你喜欢

中年级运算能力核心素养
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提高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中年级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
小学低年级计算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浅谈中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中年级作文训练要点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